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繁體中文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当代儒学网 > 宗教文化 > 儒教文化 > 儒教的创立和发展历史(组图)
儒教的创立和发展历史(组图)
当代儒学网   2019-02-10 15:06:24 作者:小慧辑 来源:百家号 宗春环的快乐 文字大小:[][][]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儒教:创立、发展和完成,

中国古代的宗教具有巫术宗教的色彩,重视以巫术礼仪为基础的祭祀制度。但古代的巫祝并没有发展为独立的祭祀或教士阶层。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剧烈动荡,出现“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掌握宗教祭祀知识的贵族和官员流失民间,出现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

孔子雕像

道、法、墨诸家或对宗教权威持否定和批判态度,或在其体内容上成为传统宗教的异端。儒家所关心的主要问题是社会人伦的问题,强调政治与伦理的教化。但是,儒家也继承了古代的宗教传统,并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改造和发展。儒学正是通过孔子、孟子的创立,董仲舒的完成,直至宋明理学的发展和升华,最终使自己成为具有礼教性与宗教性二重结构的包括生命论、家族论与政治论、宇宙论在内的博大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由于符合了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的需要,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正统和主干。特别是历代统治者为强化儒学思想的精神统治,进一步将孔子神圣化,将儒学宗教化,以儒、道、佛三教并列,儒学在中国历史上因此发挥着宗教的社会功能。

孔子画像

所谓的儒学始于孔子,但儒学的思想并不全都是孔子一人创造的。在儒学作为一种完整理论体系出现以前,有一个母体或先导—原儒。关于“儒”的起源和含义,在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有人认为,濡在殷商时代就已经存在了。据考证.甲骨文中已有“儒”字,整个字像以水冲洗沐浴濡身之形。这是因为古代的儒在祭祖事神,治理丧事,为人相礼等从事宗教活动时都须经常斋戒。所以(礼记·儒行)称“儒有澡身而浴德”。澡身即沐浴,浴德即斋戒。沐浴、斋戒是用来表示对上帝、鬼神之诚敬。许慎在《说文》中解释:“儒,柔也,术士。”所谓术士,亦即古代宗教之教士。这些人专门为他人祭祖事神,办理丧事,担任司仪等。

所以,在历史上“儒”本与“士”与“史”类似,与“巫”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巫事上帝,交通神鬼,而儒事祖先,交通人鬼。后来,儒逐渐从巫分化出来,成为一种专门的宗教职业。到西周、春秋时期,儒由主要从事宗教活动的教士发展成为既从事宗教活动,又从事文化教育活动的儒士。这就为后来的儒学奠定了礼教性与宗教性的二重结构的基调。因此,(周礼·大宰》说:“儒以道教民。”(周礼·天官)则有:“儒,以道得民”之说。所以,在创立者孔子那里,礼教性和宗教性的内容是互相交错在一起的。孔子思想中的礼教性方面为世人所熟识,但其宗教性内容却往往被后人所忽视,甚至否认和曲解。儒家虽然十分重视政治和伦理的教化作用,着眼于教化功能,但教化仍被看成是宗教的作用,宗教也被看成是教化的基础。在孔子那里,其宗教性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二方面:

其一是天命观。据(论语》记载,“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子罕》)这里的“与”是赞与的意思。“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日》)关于天命的思想孔子还有如下一些:“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押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论语·宪问》)

“天生德于予,桓魅其如予何?”(《论语·述而》)《论语》中曾记载说:“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从以上《论语》记载中所反映的思想来看,孔子还是相信和重视天命的。

其二是“敬鬼神而远之”的祖先崇拜观念。这里的“远之”,是“慎终追远”中的“追远”的意思。《论语》里还说过:“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终,就是认真地为父辈或祖辈办丧事;追远,就是举行祭祀活动,追念有功有德的先祖。所以在孔子看来,通过“慎终追远”就能起到使“民德归厚”的教化作用。因此,守孝、祭祖是中国儒家礼俗中的头等大事。孔子重视.“丧”礼,礼制中有三年之丧。也因此,孔子重视“孝”。他曾称赞夏禹“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献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恤。”(《论语·泰伯》)可见,他推崇夏禹对“鬼神”的“孝”,并将其放在治水的功德之上。

孔子画像

在孔子的“孝”中,“生”与“死”,“人”与“鬼”是对应关系。孔子的弟子曾问:“何谓孝?”孔子答:“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因此,父母去世以后,对于已经死去的人,要“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孔子要求人们要好好地举行祭祀。孔子甚至说:“非其鬼而祭之,馅也。”(《论语·为政》)由此,孔子认为一定要正确地尊敬鬼神。也许正是从这一要求出发,“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此外,孔子晚年删定的《诗》、《书》、《易》、《礼》、《乐》、《春秋》六经,都源自宗教典章:《易》是卜筮之书;《书》是古代圣王的宗教活动记载;《诗》中大多是祭祀颂歌;《礼》是祭祀礼仪;《乐》(今佚)是宗庙音乐;而《春秋》所记,也几乎无不与祭祀有关。由此可见,从整理文化典籍方面来看,孔子的儒学也同样继承了古代的宗教传统。

孔子画像

从以上可见,孔子“畏天命”、“敬鬼神”,确实继承了“夏道尊命”、“殷人尊神”、“周人尊礼,尚施”(《礼记·丧记》)的中国古代宗教传统。较之“原儒”时代,孔子在自己的学术思想中发展了许多礼教性的成分,充实了许多政治、伦理的内容,但宗教性依然是孔子创立儒学时的重要基础。董仲舒作为先秦儒学的继承者和汉代儒学的奠基人,用阴阳五行与“天人合一”思想作为其宇宙论基础,以“三纲五常”为经学伦理的核心,给儒学以新的理论体系和思想内容。经董仲舒全面改造的以儒学思想为主干,兼容各派学说的神学目的论体系在“独尊儒术”的旗号下,成为封建统治思想的正统。《白虎通》根据这一体系规定了统一的祭祀礼仪,具有国家宗教法典的性质,成为这一时期官方宗教信仰的主要体现。儒家的礼乐传统,以祭礼行教化,一方面继承并改造古代宗教,同时又向当局的统治提供政治伦理说明。自此之后孔子被推为“素王”,成为教主,享有绝对的权威。董仲舒本人也取得了“汉代孔子”的桂冠。

由魏晋进人南北朝隋唐时期,由于外来的佛教和土生土长的道教的兴盛,唯儒教独尊让位于儒、释(佛)、道三教鼎立。这一时期三教之间既相互斗争又互相融摄。在宋明新儒学诞生以前,虽然礼教性与宗教性的二重性结构决定了儒教在礼教性方面占优势,但在宇宙论方面却暴露出了粗糙性和简单性,从而使儒教明显处于劣势。“三教”之争自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持续了近七百年。到宋代,经过周敦颐、张载、二程、朱熹等人的努力,在原来的儒学理论体系上增加了宇宙论和形而上学,从而弥补了儒学自身的理论弱点。

宋明新儒学的奠基者当推周敦颐。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他所创的《太极图》及《太极图说》中。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全文共249字,简洁明快地阐发了他的宇宙生成论,人与自然的关系、德性修养的方法等,提出了一系列理学的概念范畴,具有宋明理学解决理气关系、心物关系的“发端之功”。其《太极图说》“儒非儒,老非老,释非释”,是儒、释、道三教融合的极好例证。朱熹是宋明新儒学的集大成者,朱熹的新濡学思想,“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形成了新儒学成熟的理论形态。

这样,宋明新濡学既具有政治上、伦理上的优势,又有足以与佛、道抗衡的理论成就,这不仅标志着儒学理论的升华和新体系的定型,而且使他重又取得“独尊”的地位,从而奠定其后六七百年中国古代封建文化以儒为主,佛、道为辅的基本格局。孔子作为“教主”的绝对权威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被打扮成救世主。在朱熹那里,甚至有所谓“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朱子语类》卷九三)的说法,而朱熹本人也被抬到了“孔子后一人”的高度。

原标题为:《儒教:创立、发展和完成》

 

 

关闭窗口
 

copyright(c) 2004-2012 中国当代儒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北京·东城区国子监街65号  e-mail: mail-ccc@163.com  mailzhrx@163.com QQ:1953300734  审批表下载 
晋ICP备120015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