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繁體中文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当代儒学网 > 中华艺术 > 美术 > 男低音歌剧演员张楠:让孔子融进自己身体里(图)
男低音歌剧演员张楠:让孔子融进自己身体里(图)
当代儒学网   2017-10-10 10:19:14 作者:刘雨涵 来源:凤凰网资讯 文字大小:[][][]

  
   张楠,山东歌舞剧院青年男低音歌唱家、歌剧演员,曾获省第十、第十一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美声唱法二等奖,第十五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优秀歌手奖。参演山东歌舞剧院大型原创歌剧《赵氏孤儿》,饰演主要角色公孙杵臼,受邀参加第二届中国歌剧节;参演大型民族管弦乐音诗《孔子》,饰演男主角孔子。

张楠有着浑厚而富有磁性的嗓音,这也是他作为国内罕有的男低音歌唱家的特质。在《赵氏孤儿》中扮演过古稀之年的公孙杵臼,在《孔子》中演绎了从30岁到73岁的孔子,但其实张楠是一个80后,眼下他又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了民族歌剧《沂蒙山》的筹备工作之中。

从充当绿叶到担纲主演,再到全盘筹划,张楠总是以初学者的心态面对自己的艺术道路,“所谓不忘初心不光是要谨记当年的梦想,还有不要忘了当年的求学之心,人就是要一直学习,一切才刚刚开始。”   

做有心人 

忙事务也能滋养创作

不同于演员纯粹的艺术创作,张楠目前从事的工作更加琐碎繁杂,他正在为民族歌剧《沂蒙山》的前期筹备工作而四处奔走,联络、运作、申报、预算等等他都要亲力亲为。“事务性的工作更注重人和人之间的沟通协调,还要具有前瞻性。”

除此之外,张楠还担任着山东歌舞剧院办公室主任之职,很多人都认为事务性工作会影响艺术创作,但张楠反而觉得自己从中汲取了更多的养分。“要说损伤肯定是在时间上,但这个完全取决于你个人怎么做,我觉得还是要做一个有心人。”张楠发现,自己吸收到很多以前纯搞艺术时所没有的营养,反过来又滋养到自身的艺术生产创作。“首先是心性的培养,以前可能会比较躁,但是搞行政一定要把心放下来,在这样平静的状态中再去搞艺术创作就会有个好心态。另外就是观察事物的角度发生了变化,以前完全是带着演员的心态感受生活、体会生活,但是现在打交道的切入点不一样了,也会遇到纠纷、困难,让我换了一种审视生活的角度,对于演员的视野也是一种拓宽。”

虽然从事艺术的时间被压缩了,但是张楠更加珍惜演出机会,“对我来说,最快乐、最幸福的事情永远都是能上台唱歌演戏。”文化下乡、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张楠现在还是冲在第一线参与,“这种常规性的活动演出了十几年,但是因为有着使命感,并不会感到倦怠,这也是我们的职业道德,无论大小,要专业地对待每一场演出。”因为男中低音的代表性曲目《夕阳红》《滚滚长江东逝水》等经常会被老头儿老太太们点名要听,所以张楠也成了老年福利院的“常客”,他笑称,“这就是我们男低音这种‘生物’在国内的特殊作用。”

重新出发 

从演唱者到歌剧演员

男低音在国内确实属于“稀有物种”,但是真正让张楠有了男低音的底气,还是从2011年他主演的歌剧《赵氏孤儿》开始。“之前虽说自己是男低音,但没有作品毕竟就没有那么硬气,《赵氏孤儿》对于我是非常大的转折,可以说是我艺术生涯的蜕变。”通过这部剧,张楠完成了从演唱者到歌剧演员的转变,“以前也学习过歌剧的咏叹调,但那只是一个个唱段,如果要演歌剧,不仅要完成音乐作品,还要塑造人物角色,这是最大的不同。”整整148页的谱子,张楠要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全部记住。

这也是张楠首次挑战原创作品,“以前都是有参照物的,你可以听听别人是怎么唱的,而对于原创歌剧,你要给这个作品第一次赋予生命。”在出演《赵氏孤儿》之前,张楠已经有了七八年的舞台经验,他本以为自己可以算是个比较成熟的演员了,没承想一进入歌剧中他就全傻了眼。“我发现自己连路都不会走了,只要出现在舞台上,你就得是这个人物,就要带着人物去走路,这完全颠覆了我以前的表演习惯和认知,一切可以说是从零开始。”

在此之前,张楠感觉自己进入到了瓶颈期,“那个时候经历了结婚生子,生活比较安逸,自己也唱歌十多年,心想也许今生就是唱到这样,不大可能会有突破了。”而歌剧的全新要求让张楠的音乐素养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要细化到每一个音符、每一个节拍,以前从没有严谨到这个程度。而且歌剧是不可复制的艺术,一旦进入到歌剧时间,就不可以再出错,你不可能让70个人的乐队因为你一个人的错误而全部停下来。”

《赵氏孤儿》激发了张楠的音乐潜力,之前参加比赛他一般都是得二三等奖,参演了歌剧之后张楠就开始拿一等奖了。“关键是我对音乐有了全新的态度,我感到自己才刚起步,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成长。”

绝对主角 

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由于男低音的特殊音色,他们大多扮演的是父亲、爷爷等年长角色,而且往往伴随着仇杀、死亡、痛苦,角色不出彩,演唱内容也晦涩生冷,长期以来只能甘当绿叶。“我们没有其他声部那么辉煌,光从歌名就能看出来,男低音唱的是《父亲的哀伤》《破旧的外套》《在那幽暗的坟墓里》,男高音的歌是《奇妙的和谐》《我的太阳》。”在张楠看来,国内还是一种就高而论的审美,“在国人的评判标准中,大多觉得谁更高亢谁就唱得更好,我们男低音想要做出点成绩是非常难的。”而2016年的大型民族管弦乐音诗《孔子》则给了张楠一次当男一号的机会,而且这个角色还是千古至圣孔子。

剧中的孔子年龄从30岁跨越到73岁,而且重点部分在其中年以后,稳重的男低音更符合孔子的审美形象,因此张楠便脱颖而出。“以前演《赵氏孤儿》,即使你做得再严谨,毕竟不是舞台的中心,而在《孔子》中我是绝对的主角、全场的聚焦,这部戏的成败就担在我身上,这个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为了揣摩角色,张楠借助肢体反应来提醒自己,却形似神不似,后来经过编剧老师的启发,他才知道了“真听、真看、真感受”的切实含义。“这句话很多人都说过,但真正做出来很难。如果你真正感受到自己是个老年人,那么你的每一个表演动作都会是合理的。如果你真的在经历人物的彷徨迷惑,就能活灵活现,而不会生硬。”从彩排到演出,张楠让孔子“住”到了自己的身体里,很多事情都在用孔子的言行举止来约束自己,无形中就有了一颗敬畏之心。

更重要的是,相比于当年在《赵氏孤儿》中对于角色塑造的感悟,张楠在《孔子》中开始学会用歌剧的思维来表演,这样一来,他对于动作的设计、唱腔的把控都有了更高层面的思考。“舞台呈现在观众面前是平面的,但是演员在歌剧的舞台上应该感到是立体的,场景不在观众心中而在你心中。你心中有大地,就能走出大地的感觉,心中有山,就能产生登山的感觉,这就是歌剧的思维。”

在谢幕之际,作为主角的释放感和幸福感是张楠从未体会过的,“以前你唱得甭管再精彩,那些铺天盖地的掌声和叫好声都是送给一号的,所以心中总是不那么过瘾。到了《孔子》谢幕的时候,才真正知道主演有多么幸福,所有一切的辛苦付出在那一刻都值了。”

张楠希望接下来能将歌剧的火种进一步散播出去。“歌剧是艺术皇冠上的明珠,但是它在中国才刚刚起步,歌剧想要普及不能只寄希望于社会物质条件的提升。传播歌剧是每一个从业者的使命和责任,如果大家都能有这样的态度,那么十年后我们的歌剧行业就会大为改观。”

关闭窗口
 

copyright(c) 2004-2012 中国当代儒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北京·东城区国子监街65号  e-mail: mail-ccc@163.com  mailzhrx@163.com QQ:1953300734  审批表下载 
晋ICP备120015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