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繁體中文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当代儒学网 > 中华艺术 > 书法 > 似反非反似正非正易道书法艺术开创者马宝善(组图)
似反非反似正非正易道书法艺术开创者马宝善(组图)
当代儒学网   2012-06-04 23:00:24 作者:杨也;河东辑 来源:名人传记 文字大小:[][][]

 

        宝善,姓马,字守昌,笔名甫英,号易明。1941年生于山西省太原古交市,大学文化,高级编辑,北京市法学会理事,曾多年担任法制日报社副社长,中国律师报副总编辑,现任中国行为法学会常务副会长,天台易道研究院院长,易明书画院院长。

  1959年于山西省交城中学毕业后,进入北京军区空军第二航校学习,后在校工作。1964年考入国务院外语培训班学习印尼语,1966年毕业,1967年调《北京周报》任编辑、记者、1980年调《中国法制报》(后改名《法制日报》)社,参与创刊工作并历任编辑、记者、编辑部负责人,记者部负责人、总编室主任、总编助理、出版发行处处长、副社长、编委、副总编辑等职。“

  “文革”期间冤狱九年。狱中曾潜心研习中国古代哲学,旁及书法。粉碎“四人帮”后,方得平反,重返工作岗位。1980年后,曾在中央政法干校学习法律,在中央高级党校理论部新闻班学习新闻理论。主要创作成果有:著述《经济法实用答问》一书,26万字,由中国展望出版社出版;编著《行为法学在中国的崛起》一书,25万字,由法律出版社出版;编著《市场经济与行为法学》一书,48万字,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担任《中外法律大全》辞书编委,该书分4卷共800万字,独授2万余字,由法苑出版社出版;在全国部级以上报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发表社论、评论、短评、评述10多篇,撰写各类新闻、文章20余万字,发表各种题材的通讯、杂文10万余字;主编《犯罪学概论》、《领导行为决策论》等著作。 

  1991年始,业余习《易》,重操书法。因受“易理”启迪,创造似反而非反的书法艺术——《易道书法》,于1993年正式出版。同时爱好收藏历代有关卦与太极符号的各种器物。

  2001年退休,将研易、收藏、书法统一于《易道》系列,先后正式出版《易道书法》、《易道爻说》、《易道收藏》、《易道卦说》、《易道太极说》及《易道象数逻辑》;在《易经》哲学研究领域,马宝善以全新的视角、全新的观念、全新的方法、全新的论点和全新的体系,提出了“天道原生、地道仿生、人道变化”和“心物一元论”及“宇宙万物对应统一”等新观点。

 

 

马宝善及其似反非反冠绝当代的书法瑰宝

 


[转载]名人传记-马宝善

2011  北京 中国最高学府清华大学百年华诞马老挥毫

 

    水木清华,百年育人。最引人仰目的校庆活动之一,乃是在清华大学图书馆隆重展出的“清华大学百年华诞书法作品展”,尽选中国及海内外华人数百书法名家精品,可谓一场群星璀璨、民族和合、震撼书坛的文化盛宴。
    一眼望去,走过领导嘉宾的题词,在社会名人书法首位,赫然悬挂两幅马宝善先生“进德修业、自强不息”、“道法自然”的《易道书法》作品,引起一片惊叹轰动。乍看似反,细赏非反;貌似反写,实可正解。浏览之余,众人惊呼:奇字,奇书矣……
    无独有偶,同年,马宝善先生的《易道书法》又漂洋过海,被大英帝国皇家博物馆作为东方文化珍品奇品收藏。不久又在浙江绍兴鲁迅博物馆隆重举办“马宝善《易道书法》作品展”……
    《易道书法》横空出世,被誉为中国传统书法自篆书、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五种书体之后,冠绝当代的第六种书法体艺术瑰宝。马宝善先生则成为中国“易道书法”创立人。
    何谓“易道书法”?马宝善先生何许人也?关于他,有一个神秘而曲折的传奇故事……
 
上善若水    易学为基
 
    守望中国书法的历史宏卷,追本溯源,吾等必须穿越时空,一直追寻到轩辕黄帝,也就是五千年前……
    当时轩辕黄帝一统中国,各个部落的战争终于平息下来。但轩辕黄帝知道他们内心依然充满战争的激情,这颗心不会马上平息下来。如果大家的内心都不能平静和谐下来,华夏民族就不一定有和谐。于是轩辕黄帝运用了四样东西,这四样东西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琴棋书画。
    琴为首,轩辕黄帝要以琴调心。因为琴声是一个人内优外化、外优内化的互动,用琴调整内心的平和、和谐。接下来太极生二仪,乃围棋。棋子为一黑一白,与象棋你死我活不同,通过围棋让你学会双赢,在双赢的思维模式中变得   包容。再接下来二仪生四象,则是书法。书法需要纸、墨、笔、水,你必须把这四样调和非常合适,方能得心应手写出一幅好字来。通过书法让人们处理问题时兼顾几个方面,然后把它调和到一个最合适的度,这四个方面加上内心居中制衡,这乃是五行运行了。最后则是四象生八卦。尽管有八个方面,但是心还要居中制衡,则是九宫营运了。所以中国历朝历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村舍私塾,从小都要学琴棋书画,把它作为修炼内心的法器,当成学习如何居中制衡的动态模型,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如何修心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书法也就成为中国传统的根文化之一,其中蕴含浸润着《易经》哲学和道家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代代相传、人人必学之的文化传统。
    当历史长河流淌到公元四十年代,定格在黄土高原山西交城县一个小山村,有一个年仅六岁的小男孩,正在挥毫习字,他就是马宝善。
    马宝善六岁习字,源于一次偶然的奇缘。年底父亲进太原府采购年货,路遇一位流落街头的老先生,名叫李宗堂。便领回村来教宝善和村里两三个孩子识字。这位老先生不仅会教孩子们背诵《三字经》、《四书》、《五经》,竟然写得一手漂亮毛笔字。宝善记得开始练仿习字时,用毛边黄纸打好格,一格一字,最早写的是“一去二三里,沿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天天仿习,一天一张。后来才知道,仿写的是柳公楷书。这奠定了他书法的启蒙。春夏秋冬,日月穿梭。宝善每日铺纸打格,沐笔研磨,一笔一字,一日一张,一写就是六年,练就了一手功力浑厚的漂亮毛笔字。十二岁就成为村里颇有名气的小书法家。每逢过节,左邻右舍都来请他书写对联,家家张贴。
    宝善幼年习字,少年成书。虽不懂易学与道,却无意中在练仿习字之中,潜移默化地修练出纸墨笔水以心居中制衡的五行运行,并在其中洞悉感知到心灵与自然交流对话。笔随心动,灵性隽永,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情怀,在淡雅与宁静中成功,在超然与洒脱中飞翔。
    书法是有根的。根植于中国的汉字文化,通过书法的形式,体现汉字本身独有的深厚的内在艺术魅力。汉字是有魂的,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和灵魂,正是《易学》。
    毋宁道马宝善与书法有缘,与其说马宝善与易学有缘。上善若水,易学为基。宝善幼年书法启蒙到少年书法略成的经历,已从书法的魅力中,开始体悟一种内在的和谐,一种对人类终极关怀的思考,一种得以内心的宁静,人性的恢复以及善良的归宿之根本。这正是宝善后来始创《易道书法》之基,之本。

[转载]名人传记-马宝善



道法自然    易理入墨
 
    中国传统书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世人归纳为公认字体有“正、草、隶、篆、行”五种书写法。历史上无论何人有多高明的艺术造诣,都在这五种艺术形式中,充分展示和发挥自己的书法才智,挖掘体现书法独有的艺术魅力。《易道书法》则不同,它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又超越了传统形式,古中有新,新中有古,创造了独特的第六种书法形式,传承千古,冠绝当代。
    马宝善创立出《易道书法》后,他为自己的书屋曾写了一副“易明斋”,刻成大理石石匾,悬挂于门上,聊以自乐。适逢一书画商路过,不由惊奇地驻足欣赏,左看右看,不解其味。问:“这是什么字?是怎么写出来的?是哪位大师写的?”一连串问号后,遂托人寻访到马宝善:“马老师,我经营书画几十年,第一次看到这种书法,太神奇了!希望你为此书法写一本书。”
    马宝善素来淡泊,在研习《易经》和道学文化中,已淡定入超然平和,虚怀若谷的精神和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情怀,闻之只是淡然一笑。
    2003年适逢非典爆发,马宝善正在昌平山中研习《易道》,不能出山,封闭四月之久。马老难得有此整块时光,不由得书兴大发,笔随心动,道法自然,易理入墨,书写出一幅幅“上善若水”、“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心物一元”、“道尊德贵”等书法。并就何为《易道书法》著文立说,汇在一起,竟成就了一本《易道书法》的书稿。非典过后,朋友们阅过此书稿皆击掌称道:新颖!独特!奇书!遂被推荐到杭州百年书社西冷印社正式出版,成为中国第一本《易道书法》的经典书籍。
    马老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将研易、收藏、书法统一于《易道》系列,先后正式出版了《易道书法》、《易道爻说》、《易道收藏》及《易道卦说》、《易道太极说》和《易道象数逻辑》等经典力作。
    谈及《易道书法》之解,马老曰:“易道书法,顾名思义,亦可从字面上直解,亦可体悟其内涵,亦可从内容、书写方式上思量,兼而有之。
    其一:易者,实指中国民族文化之精粹、群经之首——《易经》。道者,中国道家文化之总称也。《易道书法》内容源自《易经》与道家文化,哲理性强,逻辑严密,智慧深邃,故用易道之名。
    二者:以易理之说,易为日月合称也,上日为阳,下月为阴,一正一反合二为一,谓之易也。变易之字型,粗看是反体字,细究实为正体,体现一正一反合二为一效果。
    第三:墨色虚实交替融合,阴阳二气交媾,超越以往飞白的效果,产生立体感。一阴一阳之谓道,阴虚阳实,交融得体,此乃易道之根本。
    再者:变易原貌使之不同于往者,为易。笔之运行途径与方法谓之道。易道书法,在不改变字型总体结构的条件下,变易其笔道运行途径,使之不同于传统笔法运行之道。
    由此看来,《易经》与道家文化,是马老《易道书法》艺术创作的不竭之源。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真正的书法艺术家必须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源于对自然规律的崇敬热爱,出于对生命的尊重理解。尤其《易道书法》,只有体悟了《易经》与道家文化精神,才能道法自然,易理入墨,大气磅礴,兼容并蓄,淡雅醇厚,灵性隽永,天人合一,独具神韵。通过马宝善先生的《易道书法》,不仅可以读到中国书法本身的艺术魅力,还可以读到易道闪烁的智慧光芒,给人以心灵的陶冶、启迪、震撼。临卷品赏,念久弥香。
 

[转载]名人传记-马宝善

 
 厚德载物    易明大爱
 
    大美为伟,大爱为经。马宝善先生本身就是一幅泼墨于天地间的《易道书法》,要读懂马宝善先生,还须得走出《易道书法》,从平凡中走进他博大的内心。
    年过古稀的马宝善先生,平和至尊,沉静淡定。从马老日常生活中所恪守的那份简约,那份平凡中,能亲切感受到马老超然洒脱、虚怀若谷的人文和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情怀。
    马老一生食素,一日三餐以谷、豆、奶及蔬菜为主。关于食素,马老同样赋予易道哲学。一曰:素食得以回归自然,抗衰保健,减少脂肪,延年益寿。二曰:素食是一种仁者和智者的生活方式。在古代精英人物中,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莎士比亚,再到近、现代众多名人如卢梭、爱因斯坦,都选择素食生活方式,尤其受思想、文化界精英青睐。这使他们在道德层面上达到淡定简约的境界。生活上的素食,给人带来身体健康,精神上的素食方式,则给人带来简单平和的生活,这正是马老素食哲学的精神境界。
    马老一生清静淡泊,恰如空灵澄澈中流动翰墨茶香,胸中却是厚德载道、德艺双馨的精湛修养。近年来,马老经常做为易学专家受邀到各大院校为莘莘学子讲学,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亦为故乡捐赠修路,兴建学堂,易明大爱,播撒天下。
    今年,北京成立了一家华夏易明书画院,马老欣然出山担任院长,笔者受王见刚先生、王霄峰先生之托,采写一篇关于马老的文章,本人诚惶诚恐,实难写出马老之《易道书法》之一二,权当以此文与马老结个善缘,抛砖引玉,让更多易道、书法爱好者,走近马老,走近《易道书法》。
    书完此文,收笔之际已是凌晨黎明之时,推窗眺望,放眼天地之间,仿佛看见马老正端坐云雾缭绕巅峰之上,以千仞翠峰做笔,以万卷云霞为纸,抒情运笔,泼墨挥毫,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所求理中之理,所索象外之象,一幅似反非反《易道书法》,正横空书写在天地自然之间,乃大气象也。祥吉昭示博大精深的大易道传统文化,佑我中华复兴盛世,屹立世界东方之林。



 

关闭窗口
 

copyright(c) 2004-2012 中国当代儒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北京·东城区国子监街65号  e-mail: mail-ccc@163.com  mailzhrx@163.com QQ:1953300734  审批表下载 
晋ICP备120015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