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繁體中文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当代儒学网 > 中华艺术 > 演艺 > 大型史诗歌剧《孔子》在齐鲁公演成功
大型史诗歌剧《孔子》在齐鲁公演成功
当代儒学网   2013-11-03 01:39:22 作者:峂清辑 来源:华语广播网 文字大小:[][][]

 

    百人合唱、百人交响,奏响三千年雅音韶乐, 大型原创史诗歌剧《孔子》为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献礼。中国民族元素结合西方当代音乐创作艺术,带给听众不一样的视听盛宴。今天我们跟随山东台记者领略歌剧《孔子》的魅力。

  歌剧是一门西方舞台表演艺术,是用音乐和歌唱来交代和表达剧情的戏剧,如果将我们先哲《孔子》的一生用歌剧的形式演绎出来会是一个什么效果呢?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今年十月在山东举办,由山东歌舞剧院推出的原创大型史诗歌剧《孔子》大获好评,7月份正式公演时,六场演出场场爆满。

  “我已经看了三场了。”

  “场场都这么多人吗?”

  “今天还算是人少的,多的时候台阶上都是人,你没到二楼看吗?台阶上都是人。”

  说这话的是我们采访中偶然到的一位热爱歌剧的观众,名叫张亮,他告诉我们,《孔子》这部剧是近些年少有的好听的歌剧。

  “他每一个角色都有一段很好听的旋律,一会你听就知道了,这部歌剧不管是独唱、合唱、重唱都写得非常棒。”

  “孔子”这一题材,在文艺作品中并不新鲜,动画片、电视剧、电影、舞剧、话剧都曾有涉及,但用向来被视为“阳春白雪”的歌剧来展现孔子的一生,还是出人意料的。这部剧的出品人,山东歌舞剧院院长、歌唱家雷岩觉得排演歌剧《孔子》,是山东人的责任和使命。

  “孔子是万代师表,是山东人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歌剧在舞台艺术上,世界公认被称为舞台表演艺术上皇冠上的明珠,这颗明珠来辉映、来衬托我们的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是在合适不过的了,这样的结合是最适合表现孔子的。”

  熟悉戏剧创作的人都知道,以历史人物为题材表现起来并不容易。而作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的孔子,2500多年前的一个人,依然还活着,靠的是“精神”。用歌剧来表达这种博大的精神力量,有一定难度。导演周建平尝试通过音乐、通过文化来打动观众。

  “孔子是圣人,我们只能用大歌剧的方式来展示,我们靠音乐,我们靠剧本中融入的文化来打动观众,我们只能做这些,因为是圣人。”

  歌剧《孔子》分为四幕,由序幕“尼山圣晖”、“布衣孔子”、“杏坛讲学”、“问礼老子”、“夹谷会盟”、“堕三都”、“周游列国”、“子见南子”、“孔子归鲁”、“大爱无疆”和尾声“圣人颂”组成,将孔子一生的轨迹串联起来,将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出来。

  音乐在歌剧的创作中占着重要的位置,这部剧中,国内知名作曲家、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王宁担纲作曲,经过对历史遗留文献的研究,王宁利用五声音阶重现了声势浩大的《韶》乐, 民族乐器辅之西洋交响乐队,“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将三千年《韶乐》绝唱重现,古雅清新,让观众穿越几千年回到孔子时代,亲耳倾听让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神曲。

  “我想象的中国的音乐,中国底蕴的,从骨子里流着中国的血液的音乐就是现在我希望塑造出来的这种音乐,就是这个样子。”

  这就是这部剧中第二幕第二场《夹谷会盟》的片段,公元前五百年,齐景公邀鲁定公在夹谷会盟,企图利用会盟的机会挟持鲁国。孔夫子作为鲁国大司寇行相事出席了夹谷之会。齐强鲁弱,面对齐国的要挟和敌意,孔夫子毫无惧色,识破了齐景公的诡计,不费一兵一卒收回汶上三城。这段音乐中,雄厚的男声合唱,搭配节奏震撼的鼓声,将两国会盟的紧张气氛烘托出来,雷岩告诉我们,这段音乐中有编钟、编磬、古琴、笙、箫、埙

  “还有中国的大鼓,你刚才听到的,不是西洋乐中的定音鼓,是中国的大鼓,所以我们把这种中国元素很巧妙的揉进去,有些外国友人来看之后,觉得很吃惊,没有想到中国民间特色乐器揉在交响乐队,表现我们的孔子,会达到这么好的效果,从这点上说明,所有好的东西,都可以互相的交融,互相的映照,衬托,展现出更光辉灿烂的一面。”

  德国指挥家艾伦巴赫先生受邀担纲这部剧的指挥,这位曾担任德国广播交响乐团、柏林交响乐团、吕讷堡歌剧院等世界著名乐团客座指挥的音乐家首次尝试"中西结合"的乐队指挥,他感觉还不错。

  “这个曲子写的非常非常的好,有很少能听到的中国乐器在里面,中国的味道是非常浓和成功的。”

  聪明的朋友可能听出来了,这就是千古传唱的诗经名篇《关雎》。这一唱段出现在四幕一场《子见南子》中,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周游列国,行至卫国,被卫国夫人南子要挟相见。雷岩说,通过这两段风格迥然的咏叹调《关雎》展现了不同的人物性格特点:

  “是我们歌舞剧院的青年歌唱家牛燕女士,她是民族的,这个角色在歌剧里面是被批判被否定的形象,因为她仰慕孔子嘛,但是孔子说你的关雎和我的关雎不一样,你的关雎是靡靡之音,我的关雎是正义的关雎,也是歌剧这种冲突的体现,从音乐上对比,从人格上对比。”

  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院长王红星是孔子的饰演者,如何将纯正的美声唱法和中国古代的文言文及中国古典音乐相结合对他来说是一个挑战。

  “运用自己的声音,运用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我们都是中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应该说都是相通的。”

  歌剧《孔子》有一支近百人的合唱团,团员大多来自社会上非专业的音乐爱好者。雷岩说这也是借鉴了国外大型歌剧院的模式

  “我们请了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的学生、教师,特别是济南的群众合唱团也特别多,各行各业的,医生、工人、政府工作人员,都是业余时间,参与了我们的歌剧合唱。”

  经过三个多月的排练,合唱团的演唱水平大幅提高。合唱指挥段杨春子对他们的付出表示肯定:“合唱最难得地方是有八个声部,非常难,但是他们完成的都特别好,真的可以跟北京、上海这些职业的合唱团媲美。”

  歌剧是一门综合的舞台表演艺术,除了音乐和歌唱,舞美、灯光、服装、道具等都是它要具备和展现的元素。在《孔子》的舞台上你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城墙、战国时代的青铜器、春秋时期的竹简,处处充满中国特色。雷岩:

  “我们的布景都是手绘的,像一幅中国画一样,布景真是花了功夫。”

  而服装,色彩古朴并极富视觉冲击力,每个人穿上后都显得"块头"很大。据介绍,歌剧《孔子》首次在国内舞台上出现雕塑体服装,意在古拙中张扬个性。

  “展现歌剧,一定方方面面做到精美精致,更能体现民族的元素,也体现泱泱大国的气派。”

  孔夫子变身男高音,百人合唱气势恢宏,民族器乐搭配西洋管弦,“金声玉振”重现韶乐古风,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让所有参与歌剧《孔子》的演职人员倍感欣慰,因为这离他们的“梦想”更近了一步。

  “如果能到欧洲、或者一些国外的场合去展演的话,更容易把我们中国的文化,把孔子让西方人来接受。我们的目的是要代表中国走向世界,要让世界看到我们的歌剧不比欧洲差。”

  这个梦想可以实现吗?中国本土原创的歌剧能在世界遍地开花吗?也许指挥巴赫先生的这番话能帮我们找到答案。

  “从小我就知道孔子,他说了一些话,德国人都知道,作为外国人,我可以通过他的音乐、律动感受一些他的文化,他的思想,因为音乐是一个没有国界的语言,虽然我不懂他的字,我中文不好,我也不会写,那些歌词我也不知道,但是通过音乐我会感受孔子老子。”

 

关闭窗口
 

copyright(c) 2004-2012 中国当代儒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北京·东城区国子监街65号  e-mail: mail-ccc@163.com  mailzhrx@163.com QQ:1953300734  审批表下载 
晋ICP备120015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