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繁體中文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当代儒学网 > 中华武术 > 中华拳术 > 太极拳(上)
太极拳(上)
当代儒学网   2013-04-30 15:16:48 作者:查门儒生辑 来源:中华儒学网 文字大小:[][][]

太极拳,是一种武术项目,也是体育运动和健身项目,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古代骑兵的枪法、长柄大刀法。其基本用法是:开、合、发。踩着高跷来使用长枪、长柄大刀。太极始于无极,分两仪。由两仪分三才,由三才显四象,演变八卦。依据易经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道家导引、吐纳综合地创造一套有阴阳性质、符合人体结构、大自然运转规律的一种拳术

太极拳经过长期流传,演变出许多流派,其中流传较广或特点较显著的有以下13派:

 

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又分老架和新架两种,老架是清初焦作陈王廷所编,原有 5个套路,又名十三势,另有长拳一百单八势 1套,炮捶1套。从陈王廷起,经过300多年的传习,积累了不少经验,对原有拳套不断加工提炼,终于形成了近代所流传的陈式太极拳第 1路和第2路拳套。这两套拳动作都是经过精心编排的,其速度和强度不同,身法、运动量和难度也不尽相同。陈式第 1路拳套现有83式,主要特点如下:缠丝劲明显,要求处处留心源动腰脊,用意贯劲于四梢(即两手和两足尖),动作呈弧形螺旋,缠绕圆转并要做到一动内外俱动刚柔相济,柔中寓刚,亦即能打出一种似刚非刚,似柔非柔、沉重而又灵活的内劲;动作要和呼吸运气相结合,不仅做到气沉丹田,而且在练动作的同时进行丹田内转, 有时也可在呼气时发声(如呵、哂、嘘、吹),以加大劲力;快慢相间,亦即在动作转换处要快,一般行拳时要慢;拳路架子由高架练起,当全身骨节松开后,自然的螺旋下沉,便可呈现低架。陈式第2路拳套原名炮捶,现有71式,主要特点如下:震脚发劲的动作更多;动作比第1路快、刚,爆发力强;窜蹦跳跃,闪展腾挪的动作较多,气势雄壮。第2路并非只适于青壮年练,之所以流传不广,是因为练习者多数走偏了练拳的方向。陈式新架套路是陈有本(陈家沟拳师)编创的,顺序与老架同,架式较老架小,转圈较老架密,要想拳练好先把圈练小,当圈成点时便是另一境界。陈家沟村人称之为小圈拳,把老架称为大圈拳。这种拳后来又传至陈鑫,他著有《陈氏太极拳图说》,阐发陈氏历代积累的练拳经验。

    目前广为流行的说法是:老架一路74式;二路41式。新架一路83式;二路60式(陈氏第十七世主陈发科晚年流下的架子)。

陈氏太极拳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

现主要传人有:

陈正雷——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

陈小旺——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

王西安——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

朱天才——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

张志俊——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

马洪——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

张东武——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

陈斌——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

崔勇——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

陈鹏飞——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

王战军——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

陈炳——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

马国相——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

弓大鹏——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

杨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河北永年人杨露禅(1800 1873),酷爱武术,向陈家沟陈长兴学习太极拳,学成返里传习太极拳,因他能避开并制服强硬之力,当时人称他的拳为沾绵拳软拳化拳。杨露禅去北京教拳,清朝的王公贵族多向他学习。他武技高超,当时人称杨无敌。清同治、光绪两代帝师翁同龢在观看杨露禅与人比武后,对大臣们说:杨进退神速,虚实莫测,身似猿猴,手如运球,犹太极之浑圆一体也。为杨露禅亲题的对联:手捧太极震寰宇,胸怀绝技压群英。后来,杨露禅根据实践,不断发展已有拳架,又经其孙杨澄甫一再修订,遂定型为杨式大架太极拳,由于练法平正简易,故成为现代最为流行的杨式太极拳。杨氏祖孙3代,在北京负有盛名。杨露禅有三子,长子凤侯早亡,但留下一支,在河北邢台地区有传,次子杨班侯和三子杨健侯,各有所长。班侯脾气火暴,偏重太极拳的技击作用,实战中下手较狠,出手见红,在京都留下拳打雄县刘擂打万斤力等佳话,承父杨无敌之称号,在北京名噪一时,有杨露禅闯天下、杨班侯打天下之说,为太极拳在高手如云的北京树立了威名,并继而推动了太极拳在全国的快速普及和传播。但因出手打死洋人,无法再在北京而返回乡里,所以传博范围不广,实为憾事,目前闻者有永年广府有班侯架、河北齐德居的八十一式大功架传承。健侯性格温和,更重太极拳的健身作用,且授徒众多,所传为中架,当今流传的太极拳大多数为健侯一枝。1928年后,健侯之三子杨澄甫到南京、上海、杭州、广州、汉口等地授徒,其拳式遂流传于全国各大城市。杨式大架子的特点是舒展简洁,动作和顺、轻灵,刚柔内含,轻沉自然,如行云流水,连绵不绝,锻炼步骤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能自然地表现出气派大,形象美的独特风格。其架式有高、中、低之分。可以按照学拳者不同年龄、性别、体力条件和不同的要求适当调整运动量。因之,它既适用于疗病保健,益寿延年,又适用于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提高技术,适应性广。因此,杨式太极拳是流传最广的太极拳,据统计,全球有三亿人在习练杨式太极拳。1956在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国家体委组织创编了24式简化太极拳1957年根据杨式太极拳整理成《太极拳运动》(88式),1963年又出版了《杨式太极拳》一书。杨式小架太极拳和二路炮锤仅在少数传人中练习,主要强调技击作用。

    杨式太极拳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

现主要传人有:

杨振铎——杨氏太极第四代传人。

崔仲山——杨氏太极第四代传人。

杨军——杨氏太极第五代传人。

 

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创始人满族人全佑,清末河北大兴人,初从杨露禅学太极拳大架子,后来拜杨露禅次子为师学小架子,以善于柔化著名。其子始从汉族改姓吴,名鉴泉。吴鉴泉继承和传授的拳式连绵不断,不纵不跳,适应性较广泛。由于吴氏对拳式有所修改,后人就称之为吴式小架子。成为现代流传较广的吴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太极拳的特点是:斜中寓正,步法以川字步为主,善于走化。吴鉴泉在北京、上海传拳较久,他打拳式正招圆,舒松自然, 虽架式小巧, 但有大架功底,由开展而紧凑,在紧凑中自具舒展,推手时端正严密,细腻熨贴。1958年曾出版《吴式太极拳》一书。

    吴式太极拳流行与国内各地。

    现主要传人有:

    李秉慈——吴式太极拳传人。

   于志钧——吴式太极拳传人。

    乔金生——吴式太极拳传人。

    关键——吴式太极拳传人。

    殷志强——吴式太极拳传人。

 

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初从杨露禅学太极拳,后又学新架太极拳,并在舞阳县《太极拳谱》,于是以练拳心得归纳锻炼要领为《身法十要》。武式太极拳特点为身法谨严,姿势紧凑,动作舒缓,步法严格,虚实分明,胸部、腹部的进退旋转始终保持中正,用动作的虚实转换和内气潜转来支配外形,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出手不过足尖。武式太极拳于民国初年传入北京,后又传入南京上海1963年曾出版《武式太极拳》一书。武式太极拳葛顺成传人的说法如下:武禹襄家族在永年是望族,其家是翰墨家庭,但武禹襄本人嗜武如命,终身不仕。陈家沟陈氏族人在永年县的生意,租用的是武禹襄家的房产。武禹襄见陈氏族人练习一种高明的拳术,非常喜爱,但因自己身份、地位问题无法去拜师学艺,于是委托同乡好友杨露禅(已有相当高的武功基础)赴陈家沟,拜陈长兴为师学艺,回来后交给自己,自己则出资供养杨露禅全家。杨露禅先后三赴陈家沟学艺,每次回来都对武禹襄倾囊以授。最终武禹襄还不满足于杨露禅所学,亲赴陈家沟请教。陈长兴当时已年迈,介绍他去陈青萍处学拳。后果有大成。而从李亦畲的著作,武禹襄是因公到赵堡,一月即回。可见武还是主要从杨处习得太极拳。武禹襄的主要传人早期有杨班侯(杨露禅之子,跟武禹襄本是学文,后武艺大成,远超其文化水平),还有自己的两个外甥,人称李大先生、李二先生。李大先生、李二先生传郝为真、葛顺成等人。郝为真武艺最高,他的拳架经其后人修改后被国家定为武式太极拳标准拳架。葛顺成等人传下的全架仍保留了原始风格。李圣端、陈兰亭、郝中天、郑月南、王老延、陈固安吴文翰等都是武式太极拳高手。

武式太极拳流行与国内一些地区。

现主要传人有:

翟维传——武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

乔松茂——武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

 

⑸孙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为清末河北完县人孙禄堂所创。孙酷爱武术,先学形意拳,后学八卦掌,勤学苦练,功夫深厚,民国初年孙禄堂始跟郝为真学武式太极拳,参合各家之长,融会贯通,遂创孙式太极拳,并著有《太极拳学》。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进退相随,舒展圆活,动作灵敏,转变方向时多以开合相接,故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1957年曾出版《孙式太极拳》一书。

孙式太极拳在各地少有流传。

现主要传人有:

孙永田——孙式太极拳传人。

孙存周——孙式太极拳传人。

关闭窗口
 

copyright(c) 2004-2012 中国当代儒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北京·东城区国子监街65号  e-mail: mail-ccc@163.com  mailzhrx@163.com QQ:1953300734  审批表下载 
晋ICP备120015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