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成人礼仪,是为成年的青年男女举行的重要仪式,提示将由家庭中无责任的“孺子”转变为正式跨入社会的成年人,担负自己应有的责任。昨日都江堰举办的大型“成人礼”仪式,是成都地区首次举行传统成人礼仪(冠、笄礼)。

坐落于玉垒山脚下的都江堰文庙,始建于五代时期,原本是川西地区规模最大的县级文庙。1952年,都江堰文庙改为县中学,汶川地震前,文庙近乎面目全非,汶川地震中,文庙也受到重创。2009年,文庙重建工作正式启动。
2012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已将文庙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修复工作历时两年多,于2012年底完成工程建设进入装饰布展。如今都江堰文庙再次恢复历史原貌,昨日正式对外开放。
新闻资料>>>
冠礼和笄礼
中国古代的成年礼。冠礼即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礼记》云:“男子二十,冠而字”。具体的仪式是由受礼者在宗庙中将头发盘起来,戴上礼帽。女子的成年礼叫笄礼,也叫加笄,在15岁时举行,由女孩的家长替她把头发盘结起来,加上一根簪子,表示从此结束少女时代,可以嫁人了。
昨日举行传统“成人礼”
文庙内将开国学讲堂
据了解,都江堰文庙内还将开设国学讲堂,开展春秋祭孔、诗书琴画、文艺节目表演和青年国学营等活动。昨日,文庙开园仪式由都江堰市人民政府、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办,仪式包括“奉主安庙”和传统“成人礼”等环节。
中国传统的成人礼仪,是为成年的青年男女举行的重要仪式,提示将由家庭中无责任的“孺子”转变为正式跨入社会的成年人,担负自己应有的责任。昨日都江堰举办的大型“成人礼”仪式,是成都地区首次举行传统成人礼仪(冠、笄礼)。
游庙
成都地区最完整县级文庙
玉垒山脚下,一片红墙青瓦的建筑展现在游人眼前,这就是地震后恢复重建的都江堰文庙。占地33亩,投资5000多万元,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目前,都江堰文庙是成都地区规模最大,建筑最完整的县级文庙。
走进文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万仞宫墙。两边分别为圣域门、贤关门,院内牌坊建筑叫棂星门,往后是泮池和泮桥,两边有钟楼和鼓楼。再往上是大成门,两边是名宦祠和乡贤祠。
大成殿是文庙中轴线上的核心主殿,殿内共有5组神龛17尊塑像。正中神龛上塑孔子头戴冠冕的座像一尊;左右各有两排塑像,前排为“四配”塑像(颜回、曾参、孔极、孟轲),后排为“十二哲”塑像(左边:闵子骞、冉雍、子贡、子路、子夏、有若,右边:冉耕、宰予、冉求、子游、颛孙师、朱熹)。
大成殿两边是东庑和西庑,分别祭祀156位古代的先贤和先儒。大成殿后正中是崇圣祠,祠内供奉孔子五世祖先的牌位。崇圣祠两边是尊经阁、祭器库,是专用于存放四书五经、四库全书和祭孔礼乐器的地方。

说史
始建于五代全盛于清朝
都江堰市文物局原副局长、副研究员卞再斌介绍,都江堰文庙历史悠久,其始建于五代时期(约公元907年),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该文庙初建时称为孔庙,历经宋、元两代,明洪武初年,迁至城东,才改称文庙。明末,文庙毁于战火。清康熙元年,知县马玑在文庙原址重建文庙大成殿。其后,历代知县都十分重视文庙的培修和完善,至清光绪7年(公元1881年)文庙所有建筑群全部完成。“清代光绪年间,都江堰文庙的建筑群,就已经非常完整了。”
但从1929年起,文庙改建为初级中学校,1952年又改为县中学。“地震前我们就已经准备对文庙进行恢复重建,建议将学校进行迁址。”卞再斌回忆,“当时只保留了大成殿、泮池、泮桥以及万仞宫墙。大成殿已经成了学校的图书馆和办公室,只有万仞宫墙保留较为完好。文庙几乎面目全非。”
重建
按照清代县志恢复原貌
为了文庙的恢复重建,都江堰市文物局专门成立了专家组,并赴德阳文庙、崇州文庙以及最为著名的山东曲阜孔庙考察取经。最终,按照专家组的建议,都江堰文庙依据清代尤其是光绪及乾隆年间《灌县志》对文庙的记载进行修葺。
为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施工方在对大成殿、万仞宫墙、泮池、泮桥等文物建筑重建时,坚持了三大原则:原材料、原工艺、原貌。“使用的青砖、瓦片,都是专门烧制的。”卞再斌介绍,为确保文庙的规范性和原真性,还特别选聘山东曲阜孔庙文物管理部门对文庙大成殿、大成门、崇圣祠、东西庑、乡贤祠等建筑中的人物塑像、先贤先儒和乡贤名宦画像以及御书楹联匾额等进行复制展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