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宾为笄者束起发髻。 (段婷婷 摄)

“女儿”受礼后向“父母”敬酒。 (段婷婷 摄)
轻移莲步,直身正坐,插簪入髻,听诵行揖……16日,在济南槐荫区裕园社区广场上,十几名山东大学国学社的同学们穿起传统汉服,表演了一场古代女孩的成人礼——及笄礼,将国学带进社区里。然而,对于表演,现场观看的孩子们却直言“还不如上网好玩”,传统国学如何才能走进孩子们的世界?
16日上午,在裕园社区的广场上,聚集了不少孩子和家长来观看及笄礼。悠扬的古音乐响起,及笄礼开始,这是一场父母为女儿举办的成人礼。记者看到,受及笄礼的女孩在正宾、赞着、有司等近十位仪式角色的帮助下,摘下普通发饰,梳起发髻,戴上金银发饰,并穿上华美的服饰向众人展示成年后的新形象,父母为女儿取字“芷文”。
表演及笄礼的是山东大学国学社的学生们,国学社相关负责人李治华表示,他们都是国学爱好者,暑假里希望通过表演、游戏、讲座等形式,在社区和孩子中间传播国学文化。
不过,大部分孩子对于古典的礼仪并不感兴趣,今年10岁的小潇告诉记者,“没意思,还不如上网好玩”。不少孩子对表演的内容并不感兴趣,也不知道国学到底是什么。小潇在纬十路小学读书,过完暑假就要升五年级了。她告诉记者,在学校里老师要求背诵《论语》《大学》等文章,还要背诵考级。但是,当记者询问是否明白里面意思的时候,几位孩子都说不懂,“之前背过的很快又忘了”。一位家长告诉记者,他很希望孩子能够更多地接受传统文化,但是孩子们对此兴趣不大,很难让其接受。
实际上,近几年社会上掀起了学习国学的热潮,穿古装、学礼仪、读经典的国学堂纷纷建立。经典国学到底应该如何走进孩子们的世界?
“如今,灌输式的背诵形式对于孩子们学习国学的用途不大。”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涂可国说,不过如今情况下,也有利于形成这样的氛围,等以后慢慢消化吸收。他表示,由于四书五经等内容都是文言文,对于现在的孩子而言往往有语言障碍。除此以外,这些经典中有不少道德说教的部分,与当今社会现实存在一定的脱节。
对此,涂可国建议将国学经典变换成通俗读物,甚至是图画、动漫,用简单易懂、生动形象的形式,让孩子们接受。
◎小链接◎
及笄礼
《礼记·曲礼》说:“女子许嫁,笄而字。”笄礼,即中国古代汉民族女孩成人礼,俗称“上头”、“上头礼”。笄,即簪子。自周代起,女子年过十五,如已许嫁,便得举行笄礼,将发辫盘至头顶,用簪子插住,以示成年及身有所属。在古时,贵族女孩行笄礼需要“三加”:“初加”时,正宾为笄者把头发梳理好,扎束住,插上簪子,将身穿的采衣(女童服)换成成年女子穿的素衣,象征放弃玩性;“二加”时,把比较简朴的发笄换成庄重的发钗,将素衣换成礼服,表达大家美好的期望和祝福;“三加”时,受笄者把头上的发钗换成雍容华贵的钗冠,并换上大袖花裙礼服,象征女孩成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