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苏轼带着一家20多口来到黄州。可副处级干部,工资实在太低了。“我没法养活一大家子人啊。”于是他就去求见黄州太守徐君猷,“能不能帮我想个办法。”徐君猷刚好也是苏轼的粉丝:“那我把东门土坡50亩荒地给你吧!” 苏轼带着一家人,开始了垦荒种粮大生产。这片坡地虽然贫瘠,但足够大,种上粮蔬,倒也勉强可解决一家温饱。苏轼万分感激这片城东门外的土坡,于是给自己取了一个名字——东坡居士。 一日,苏东坡与友人刘倩叔共游南山。友以蓼菜、新笋等野菜相待,苏轼品尝后,举箸慨叹:“人间有味是清欢。”在经过仕途的起起落落后,苏东坡终于悟得——人间有味是清欢。 清欢之所以好,是因为它是对生活的超逸,不为名权利所困,只讲究心灵的品味。“我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人这一生,与其羁绊于名缰利锁,不如在心里修篱种菊。 精品阅读: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第二年三月初七,朋友劝苏东坡:“这片地太贫瘠了,种什么收成都不好。离这不远的沙湖,有块稻田要出售。卖得也不贵,你可以去买下来。”苏东坡觉得这建议不错,便和朋友们欣然前往。哪知走到半路,突然天降大雨。朋友们东奔西窜,狼狈地找地躲雨。苏东坡却悠哉游哉,一边走路一边吟诗。回家后,他就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把苏东坡悟道“人间有味是清欢”后的超然,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拄竹杖穿芒鞋,谁怕啊?我依然笑着,“一蓑烟雨任平生”。回头望望走过的路,虽然风雨萧瑟,但那又如何,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一位哲人说过:“人的一生中有两个生日,一个是自己诞生的日子,一个是真正理解自己的日子。”苏轼就在黄州迎来了另一个生日——他真正理解了自己。苏轼就此死了,而另一个苏东坡就此活了。 精品阅读: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05 1082年,苏东坡贬官黄州的第三年。这年寒食节,下了一场很久的雨。苏东坡凝望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帘,突然间有了写字的冲动,于是研磨挥笔,写下了著名的《寒食帖》。 这纸《寒食帖》,若论诗意才情,在苏东坡三千多首诗词中,实在是平平。但那起伏跌宕的书法意象,却震撼千古。这张帖,乍一看,字形并不漂亮,时大时小,时长时短,时宽时窄,时疏时密,似乎完全失去了书法所讲究的规矩和法度。但随意率真,恰恰是《寒食帖》的最大特点。 世人之书法皆追求俊挺华美,而苏东坡在经历几番起起落落后,终于悟道“人间有味是清欢”,所以在艺术上再也不去追求什么法度规矩,为文写诗填词作画只强调个人心境的自然流露,“我以我手写我心,我以我心吐真情。”“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快也。” 从此,他所有艺术门类都迈入超级大师境界。这纸《寒食帖》,就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第一行书是王羲之的《兰亭序》,第二行书是颜真卿的《祭侄稿》。 不求法度不循规矩的苏东坡,就此一举成为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 在散文方面,他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在诗歌方面,他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在词作方面,他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在书法方面,他被尊为“宋四家”之首; 在绘画方面,他是中国文人画开创者之一。 诗、词、文、书法、绘画,样样皆是大师。 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苏东坡第一流的作品,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寒食帖》等等,大都是他被流放黄州之后的作品。这恰恰应了那句话:真正伟大的艺术家,都是制订规则的人,而不是遵从规则的人。 苏东坡不求法度不循规矩,不求别人关注,只求自己舒服。所以为文写诗作画便如入无人之境,敢于用情放胆,荤素雅俗皆不避。只为取悦自己的他,没想到却取悦了全中国。这就是苏东坡的艺术哲学——在己体道。 人性都是相通的,真正属于自己的,也属于大家。在己体道,其实也是成功之道:先要把握住自己,才能把握住别人。把握住了自己,也就把握住了别人。 06 苏东坡被调往徐州做知州时,刚上任一个月,就遇到黄河泛滥。洪水汹涌而来,把徐州城团团围住,徐州城就靠一座城墙把洪水挡在外面,城墙若一垮,全城百姓都会完蛋。 百姓人心惶惶,都准备四散逃亡。苏东坡却派人在城墙上搭了个草棚。他不回家,就住进了这个草棚里。“我都不怕,你们怕什么呢?”见市长如此无惧,民心就安定下来了。民心一定,苏东坡就带领百姓抢修堤坝。在城内修一条堤坝,从里面托住城墙。 修了一月,洪水还是不退,老百姓都累瘫了。苏东坡便跑去向城内禁军求援。禁军本来只听皇帝号令,地方官无权调动。但禁军头领看到浑身泥浆、面容憔悴的苏东坡,眼睛顿时湿了:“文官尚如此,我这个武官岂能为了保命而误苍生。”他立命禁军跟随苏轼抢修堤坝。堤坝修好了,老百姓的生命和财产保住了。 80多天后,洪水退去。苏东坡却毫不停息,带领百姓在城外大修水利。北宋时,黄河泛滥周期大概是四五十年。洪水退了,苏东坡本可以完全不管了,因为他的任期内不可能出现第二场洪水,但他依然大修水利,他不追求任期效益,只求为老百姓多干几件实事。 很多官员一遭贬谪一受打击就自暴自弃,但苏东坡不,无论遭遇什么不公平对待,他都始终坚守一个原则:以出世的态度干入世的事业。他有句名言——“胜固欣然,败亦可喜。” 凡事尽力而为,而后顺其自然。所以每到一个地方任职,他都活得像雷锋。 流放杭州,他疏浚西湖,修建了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 流放惠州,他改善民生,设计了广州最早的自来水供水系统。 流放黄州,他大兴慈善,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孤儿院。 ………… 真可谓“苏轼流放三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苏东坡每每离开此地、调任彼地时,当地老百姓便夹道相送,涕泪横流。苏东坡实在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好公仆。 他的工作哲学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以出世的态度干入世的事业。就是“凡事尽力而为,而后顺其自然”,成了,固然值得欣喜;败了,我也坦然无愧。 精品阅读: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