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繁體中文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当代儒学网 > 文学家园 > 散随评杂 > 从儒家经典看儒教的宗教性(一)
从儒家经典看儒教的宗教性(一)
当代儒学网   2015-11-07 01:26:07 作者:赖永海 来源:南京大学出版社 文字大小:[][][]


   摘要:儒教是否是宗教,学术界尚无定论。本文试通过对儒家经典的研究,结合当代宗教学原理,从儒教的产生及发展、儒教的宗教特征、儒教的世俗化、儒教的特点等几个方面,分析、阐释儒教的宗教属性。换句话说,本文的目的就是要用儒家自己的话说明儒教是宗教。

   关键词:儒教  儒家经典  宗教

   一、儒教是宗教吗?

  “儒教”是否是宗教,这是近现代学界无法回避的问题。从明末天主教传入中国时耶稣会士的“礼仪之争”;到清末康有为呼吁设“孔教”为国教;再到1978年底,任继愈先生提出“儒教是教”,这一学术争论至今未决。如果按西方的宗教标准,与亚伯拉罕诸教相对照,儒教很难一一对应而成为西方意义上的宗教。

  从历史文献的角度考察,“宗教”一词最早出自中国佛教禅宗要典《五灯会元》,而且先后出现了十余次。这说明至少在唐代的佛教中,“宗教”一词便已被广泛使用了。

  但佛教中所说的“宗教”指的是禅宗的“见性明心”、“单提直入”、“顿悟圆修”等概念,与今天所谓“宗教”在涵义上很不相同。

  今天所说的“宗教”(religion)一词,来自拉丁文religio。从词源上讲,religio指的是人对神的敬仰和崇拜,以及神人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的意思。将religion一词译为“宗教”则是日本人首创,然而“宗教”在汉语的语境中,其涵义与religion是不完全相同的。

  据《说文解字》:“宗,尊祖庙也。”这里有两层涵义:1、中国人的祖先崇拜;2、古代祭祖活动及场所。“教,上所施,下所效也。”也就是“上行下效”的意思,体现了一种思想意识和组织形式的连续性、一贯性。

  中国现代宗教哲学家谢扶雅先生曾指出:“自海通以后,西学东渐,译名之最不幸者,莫过于‘宗教’二字矣。考今日西方所用religion一语,与我国所谓‘宗教’者,实大有出入。”

  我们再来看看“儒教”一词。

  “儒教”一词最早出自《史记·游侠列传》:“鲁人皆以儒教。”很显然,这里的“儒教”指的是“以儒为教”,并不是和佛教、道教一样,宗教意义上的“儒教”。

   中国古代有“三教九流”的说法,其中“三教”指的是儒教、佛教、道教;据《汉书·艺文志》载,“九流”第一家是“儒家”。从这个提法我们可以知道,虽然中国古人没有现代宗教观念,但在他们看来,儒教和佛教、道教在形式上、功能上、意义上是一样。无论是其产生和发展,还是其特征和形式,儒教基本上是符合现代宗教学所规定的要素的。

   二、儒教的产生及发展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纵观儒教,其发源于上古时代人们对风雨雷电、生老病死等自然现象的无知而产生的原始信仰(犹如相信“万物有灵”的萨满教)。

  《论语·乡党》中记载孔子“迅雷风烈,必变。” 《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对这一条的解释是:“必变者,敬天之怒。”

  《礼记·玉藻》亦曰:“君子之居恒当户,寝恒东首,若有疾风、迅雷、甚雨,则必变虽夜必兴,衣服冠而坐。”《礼记正义》对这一段的注也仅有四个字:“敬天之怒”。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人对打雷、刮风、下雨等这些自然现象的成因是不甚明确的,从而把这些现象归结为人格化了的“天”在发怒,所以每到这样的时刻,哪怕在深夜也要“兴”,甚至要正襟危坐。

  古人不仅对至上神——“天”极端敬畏,而且原始儒教也是多神信仰体系。《尚书·虞书·舜典》:“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这句话里除了上帝(天)之外,还有“六宗”、“山川”、“群神”,这是典型的“万物有灵”信仰体系。“山川”就是山神、河神;而“六宗”据《尚书大传·唐传》的解释就是“日、月、星辰、泰山、河、海”。

 《论语·八佾》中也有相关记载: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奥神”是位于屋内西南角的神,地位比“灶神”高;但“灶神”掌管实际事物,正所谓“县官不如现管”,可能当时流传这样的说法。王孙贾借当时俗语暗示孔子与其效忠国君,不如巴结权臣。但孔子的回答巧妙地引出了至上神——“天,进行反驳。这说明:上古不仅多神信仰,而且群神皆受“天”的节制。

  图腾崇拜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原始崇拜,作为原始信仰的另一特征,儒教的图腾崇拜也是有章可查的。最典型的一句就在《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可以看作是商部族的“鸟图腾”崇拜。另外,《孔子家语·辨物》篇中也有集中记述:黄帝以云、炎帝以火、太昊以龙、少昊以鸟。

   到了夏商周时代,随着国家的产生,儒教随之演进为宗法制宗教(氏族宗教),其具体特征就是“敬天法祖”。“敬天”就是对“(昊天)上帝”的敬畏,“法祖”是基于父系氏族社会发展而来的奴隶制社会对血缘纽带的传承及对宗教信仰的承袭,具有强烈的宗法性。

  “敬天”这个概念出自《诗经·大雅·板》:“敬天之怒,无敢戏豫。敬天之渝,无敢驰驱。昊天曰明,及尔出王。昊天曰旦,及尔游衍”《毛诗正义·卷十七》对这一段的解释是:“上既劝王和德以安国,故又言当畏敬上天,当敬天之威怒,以自肃戒,无敢忽慢之而戏谑逸豫。又当敬天之灾变,以常战栗,无敢忽之而驰驱自恣也。天之变怒,所以须敬者,以此昊天在上,人仰之皆谓之明,常与汝出入往来,游溢相从,终常相随,见人善恶。既曰若此,不可不敬慎也 

  夏商周三代对上帝(天)的崇拜和敬畏十分兴盛,不仅出征、狩猎、朝聘等一般性事务都要通过卜筮与天沟通,甚至连朝代更迭的合法性也是从“天”那里得来的。 

  《尚书·夏书·甘誓》:“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夏启“家天下”引起有扈氏的不满和反抗,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权,夏启当然要去讨伐,但讨伐的原因却是有扈氏自身的罪过引起了天的愤怒要将其“剿绝”,夏启仅仅是“恭行天之罚”。

  同样,到了商汤灭夏,主角仍然是“天”。《尚书·商书·汤誓》:“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基于对这个传统的承袭,武王伐纣的神学依据仍然是“天”。《尚书·周书·牧誓》:“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

  “法祖”这个概念出现很早,但最早明确提出的是孔子,语出《孔子家语·郊问》。孔子曰:万物本于天,人本乎祖。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故以配上帝。天垂象,圣人则之,郊所以明天道也。

  中国古人“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左传·僖公十年传》)、“鬼神非其族类,不歆其享”(《左传·僖公三十一年传》)。孔子也说过:“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论语·为政》),这些都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夏商周时代儒教强烈的宗法性和排他性。

  到了春秋时期,儒家集大成者——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对儒教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用抽象概念逐步取代了人格形态的信仰体系,加强儒教的教化功用,使儒教最终进化为伦理型宗教。

  关于用抽象概念取代人格形态信仰,最具代表性的就在《论语·阳货》中孔子的一句话:“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句话的思想根源可以认为是来自《周易·乾卦·彖》:“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同时,否认儒教是宗教的观点,其论据很多也是从《论语》中的章句找到的。

  有一种观点认为,儒教不像佛教等宗教一样重视生死问题,而是注重教化的作用,由此否定儒教是宗教。这个论点的一条重要论据就是《论语·先进》中的一件事。子路先向孔子请教事奉鬼神的事,孔子回答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子路接着又向孔子请教生死问题,孔子答:“未知生,焉知死?”根据这一点,否定儒教是宗教的观点认为:孔子对鬼神的存在持怀疑态度,且并不重视生死的问题。

   关于这句话,朱熹的理解是:“非诚敬足以事人,则必不能事神;非原始而知所以生,则必不能反终而知所以死。盖幽明始终,初无二理,但学之有序,不可躐等,故夫子告之如此。程子曰:‘昼夜者,死生之道也,知生之道,则知死之道,尽事人之道,则尽事鬼之道,死生人鬼,一而二,二而一也’。”在程朱看来,生死、人鬼只是同一事的两个方面,做好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便可一蹴而就。只不过虽然道理是一个道理,但作为学问便有先后之序,不可逾越。

  所以,并不能因为孔子这样说便轻言孔子是个“无神论者”,反而可以认为是孔子敬畏鬼神,而事奉鬼神的事不是简单就能懂得的,非从基础(事人)开始学习而不可得。同理,如果说儒家注重祭祀而不信鬼神、不看重死,这个道理显然是说不通的。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就像《墨子·公孟》所说:“执无鬼而学祭礼,是犹无客而学客礼,是犹无鱼而为鱼罟也。” 

  另一句经常被引用来证明孔子不信鬼神的话就是: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子虽不语,但怪、力、乱、神的事就真的就不存在吗?朱熹认为:“怪异、勇力、悖乱之事,非礼之正,固圣人不语。鬼神,造化之迹,虽非不正,然非穷理之至,有未易明者,故亦不轻以语人也。”也就是说,怪、力、乱这些事不是正事,所以不说;鬼神之事不是简单就能说清楚的,所以也不能轻易拿出来说。

  到了西汉,汉武帝接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将儒家思想确立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从而确立了儒教两千余年“民族—国家宗教”的地位。在中华强势文化的影响下,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文化不断传入周边民族国家,使儒家思想也继而成为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统治思想,形成“儒家文化圈”,儒教也最终成为世界宗教。

  从这个发展脉络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作为一种信仰体系,儒教先于儒学产生。犹如佛学之于佛教、神学之于基督教,儒学就是儒教之学。2、原始儒教是一种原生的、非伦理型宗教,后经孔子进行宗教改革,对原始儒教进行了哲学的、形而上的总结和归纳才最终产生儒学,使原始儒教成为伦理型宗教。3、儒教的发展脉络基本符合原生性宗教发展的普遍规律,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儒教是可以纳入宗教史学研究范围的。



 

关闭窗口
 

copyright(c) 2004-2012 中国当代儒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北京·东城区国子监街65号  e-mail: mail-ccc@163.com  mailzhrx@163.com QQ:1953300734  审批表下载 
晋ICP备120015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