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繁體中文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当代儒学网 > 文学家园 > 散随评杂 > 国学的复苏是突然还是必然
国学的复苏是突然还是必然
当代儒学网   2014-05-08 04:11:49 作者: 来源:东方今报 文字大小:[][][]

国学在河南民间的传承与复苏

声音·解读

“国学”在河南越来越“火”,连山村中都办起了书院,国学的兴起到底是突然还是必然?河南的国学又发展到了什么地步?带着这些问题,东方今报记者就此与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原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李立新进行了一次对话。

国学的复苏是必然的

东方今报:为什么近几年国学这么流行?是突然现象还是必然发展?

李立新:国学的兴起不是突然而是必然。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从没有间断,历史上每朝每代的皇上都很重视优秀的传统文化。因五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间把传统文化割弃了,导致人们思想上,很长一段时间忽略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整个社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人们还不太富裕,所以文化和精神方面的东西没有去重视。管子说过“衣食足而知礼仪”,所以传统文化的回归是在人们富裕之后,近五年开始重视的。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一段时间内,国家和社会出现了很多负面的东西,人的道德底线降低,很多社会丑陋现象的出现都是和忽视传统文化教育有关的。仁、义、礼、智、信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该发扬传承。

社会、经济、文化相辅相成,国学的复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推广的不足

东方今报:当下国学推广有几种模式?又有什么不足?

李立新:在推广国学方面,主要以办学、教育为主,但现在更多的是小学在推广,而大学中很少有关于传统文化的课程。当前大学生很浮躁,如果大学生们在4年里能把《四书五经》背下来,就会对个人有很大提升。城市的家长理念正在改,加上国家越来越重视,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实际上在传统文化中都有体现,都是从古代留下来的。前一段时间,中央电视台播出家风,其实家风中的很多家训、家规也是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流传下来的,家风、家规都是教人向善的。

论坛、讲座也是推广国学的另外一种方法,也会起到一定效果,但目前力度还不够。国外的很多文化都是由企业推进的,成立文化基金会,把资金整合起来推动文化的发展。企业家去世后会把钱投入到基金会,推动慈善或者某一领域的发展。现在河南的企业和国学相结合还只是通过讲座或论坛的模式,成立具体的国学基金会组织会更利于组织活动和推广。

困境

东方今报:目前国学发展有什么困境?怎么解决?

李立新:主要困境在于大众的认识不够。虽然说每个人心里都多少知道一些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理。五四运动是进步的,但也有消极的因素,就是把传统文化割裂了,“文革”则更严重地批评孔孟之道,所以现在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还在恢复。

另一个困境是缺少国学氛围。只有人们的认识上去了,氛围才会有。现在郑州的几家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小学生经典诵读比赛、郑州大学国学院的成立都是在为形成这种国学氛围而努力。

政策引导也很关键,如果在高考里增加一些国学的内容,或者是在中小学课本增加传统经典的文章,这样国学在社会上的力度会更大。现在中央对国学很重视,2013年11月习主席在山东曲阜的讲话将国学推到了很高的地位。国家如此重视,国学的发展是会走出困境的。

“免费国学”的未来

东方今报:怎么看待在农村创办免费国学书院?它们的未来在哪?

李立新:免费办学是好事,但会面临更多的问题,除非有大的财团或者政府的支持才能有长久的未来。我并不看好“弘农书院”的发展,动机很好,村民能接受传统文化,但效果不会太好。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持,而且投资文化很难快速得到回报,虽然说谈钱是很俗的东西,但文化活动、师资、推广都离不开资金支持,因此免费书院的学校条件和师资都是问题。

在我看来,传承国学应从孩子的诵读开始,如果把经典诵读模式推广到每一所农村学校,让学生从小诵读传统文化,耳濡目染,老师告诉他们其中的道理指引孩子去做,再由孩子去改变家长的习惯,这对在农村弘扬国学能起到更大的作用。

背诵经典也是捷径

东方今报:您个人是怎么教孩子国学的?

李立新:看书是最主要的,孩童时期就要接触优秀古典书籍,先背诵,熟练之后再教孩子书中的意思,潜移默化当中孩子就会知道该怎么去按照经典古籍去做。

我孩子今年上高一,在他没有出生的时候我们夫妇就对他进行胎教,在屋子里贴上书法字画,对他读传统文化著作,让他母亲听古典音乐和诗词。幼儿时,让他背《四书五经》《千字文》,当时并不告诉他里面的意思,只是让他背诵,等他年龄大一些再给他解释,这样他对这些传统文化著作的理解就更透彻。

背诵经典是接触国学的一种捷径,书中很多好的东西会伴随孩子的一生。但国学不仅仅是背诵《四书五经》《弟子规》《三字经》,书法、国画、古琴、戏曲都属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

相关声音

翟玉忠:

传统文化是有力量的

一个人的成功

与自己的德行无关

但成功能保持多久与道德有关

我们的传统文化真的是很有力量的。

在福建省宁德市滨阳镇,你会发现那里的文化还是特别浓,那里有很多家祠,里面写的礼学、家风,门上贴的对联都是代表着礼学极高成就的。我记得有一户人家贴的对联是程颢的诗:“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这可是普通农民家贴的,不是秀才家的。

我刚看到时就觉得很惊诧,没想到传统文化在这样一个小地方影响如此悠久,而且已经渗透到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去过你们河南的康百万庄园,当时就好奇:那么深的文化,当时渗透到那样的商业社会是怎么实现的?康百万庄园中有很多对联,还记得有一句是这样说的:“商品及人品、商道即人道。”为什么人家连续几百年富有,是因为他把商业的核心抓住了。商业社会的商人守信用就可以做得很长久,这种“道德”在大陆丢失得最多,而现在教育不够、研究也不够。

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自己的角色,有自己的“位”,都得配上相应的“德”才行,“德”会在你扮演相应的角色中起到一个“心力”的作用,可现在我们的“德”没有了。

如今的人们总是会想,下级凭什么对上级忠诚,上级凭什么对下级仁爱,其实人们不知道里面更深层次的东西。我们当下主要是传统文化教育不足,深入不进去,只能慢慢来。

联系到乡村建设来说,乡村中有上下级关系、有长与幼关系、有先生和太太,每个人都有相应的角色,也需要“德”去支撑。何慧丽把传统文化植入到乡村建设中,这是国内第一例,还是很超前的,但它还在探索之中。

关闭窗口
 

copyright(c) 2004-2012 中国当代儒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北京·东城区国子监街65号  e-mail: mail-ccc@163.com  mailzhrx@163.com QQ:1953300734  审批表下载 
晋ICP备120015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