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繁體中文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当代儒学网 > 文庙书院 > 天下书院 > 拜谒凤翔书院
拜谒凤翔书院
当代儒学网   2017-08-12 12:35:28 作者:北雁 来源: 云南政协新闻网 文字大小:[][][]

似乎从未想过,在莽莽十万大山围困的滇西高原,会有凤羽这样一个旖旎秀美的坝子,山苍水碧、满目清新,屋舍俨然、土地平旷,菜黄堆叠、桃红柳翠,远远看去,果真一派桃源诗境。坝子偏西山麓,居然又有凤羽这样一个宁静清雅的小镇,石墙土瓦、古色古香,庭院相接、环环如扣,流水绕屋、满院花香。

我们就是在这样一种意趣中来到这个小镇的。然而在此之前,我首先认识的是在这个小镇上教书的朋友杨涛。说起凤羽,一向内敛的他却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文墨之乡”,所有这些概念,从此被他牢牢地定格在我的脑海,并同时成了我对这个小镇充满神往和想象的全部。

从小镇正中开阔笔直的官路走过,连接一个个古院落的是一条条曲折的小巷。人走过,留下的就只有宁静。回过头来再看,一层层垒墙的石块爬满杂枝草藤,如同一摞摞堆放长久的书卷,落满了岁月的沧桑。凤翔书院就坐落在这样一种意境中。推开沉重的木门,嘎吱一声响动,我似乎听到了历史的足音。迎面是一个小天井,两株古树,一左一右静立眼前,状似撑天之幕,遮住了半个天空。然而让人稀奇的是银杏高大挺拔,如长剑倚天,将密不透风的一伞绿叶撑在半空。在此之前,喜好文字的杨涛曾查阅地方文献,详细了解了凤翔书院的历史。据《浪穹县志略》记载,凤翔书院始建于清雍正四年(1726年),由知县张坦捐设,至今已近三百载光阴。于是这株树龄堪称高寿的银杏,应当紧随每岁四时节气,堆黄叠绿,周历复始,凋零绽放,成为书院兴衰最直接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银杏对面,是一株历时百载有余的梧桐。两树背后各有一道拱门,通达里面的小院。院子正西就是大成殿,此时已重修一新,使之更增几分古气,飞檐斗角,气宇轩昂;雕梁画壁,浓墨重彩。大殿台阶之下,依然一左一右各有一株古树:紫薇和香柏,此时亦是枝繁叶茂,让整个院落又添了一重历史的幽深。“凤翔书院”的匾牌就高高地悬挂在大成殿上,远远看见,就给人一种庄重之感。凤羽古镇历史悠久,唐南诏时期曾设凤羽县,宋大理国时又设凤羽郡,因此小小一个镇子,都曾建造文庙、武庙。确切地说,凤翔书院就在当年的文庙之上改建而成,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遵上谕改为学堂。175年间,书院共培养出四位进士和十一个举人。这在滇西山区,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了。

这其中,首先要说的就是赵辉璧。他“少有节志,所读皆有用书,苦学一以笃学为宗”,20岁即中举人,后六上京门赶考,于道光六年(1826年)考中丙戌科进士。曾出任安徽全椒县、蒙城县和山西临汾县知县。出仕期间,他关心教育,曾亲自到当地书院讲学,视察义学,颇有政绩。60岁告老还乡,定居凤羽。据《新纂云南通志》载:“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邑人赵辉璧重修凤翔书院,并捐添束修膏火之费。”在杨涛的考据中,他在凤羽雪梨树等地买学田40余亩租给当地村民,每年派专人收取租石作为书院经费。此后,他曾一度担任书院山长,登台主讲。作为土生土长的凤羽白族,他颇有卓识远见,力排阻挠,提倡汉语言教学,曾作大量诗文勉励乡间学子。其中《凤翔书院示诸生二律》写道:“迁乔彼鸟犹求友,攻玉他山贵得师。莫效衰翁荒落甚,青春无复再来时。”他一生著述颇丰,并多次重修地方文史、旧迹,影响较为深远。

也正因凤翔书院之名,滇西各地学子常常不惜翻山越岭,慕名前来攻读。改建为凤羽小学堂后,亦培养出了一批批仁人志士,如早期革命家施介,白族学者、史学家、教育家马曜,省文史馆名誉馆长、云南大学教授张文勋,民俗文化学者杨亮才等。后来学校名称一改再改,至今又成了凤翔小学的校舍。但就在这个旧址上,就在这几株老树的见证下,凤翔书院始终都是凤羽文脉传承的会集地,并从此让这个偏居于滇西群山之间的白族聚居地打上了浓浓的文化符号,厚教兴学的风气一直盛行至今,纵使寻常百姓之家,即使家贫如洗,亦要节衣缩食,全心全意供子女读书成才。

朗朗书声早已远去,重修一新的凤翔书院被当作一个重要文物保存了下来。两边是学校办公用房,大殿正对的一排古房被几位喜好书画的老师腾出,开辟成为书画工作室,在每天功课之余信手涂上几笔,让浓浓翰墨醮满一瓣心香,成为对历代先哲的最好致礼。

关闭窗口
 

copyright(c) 2004-2012 中国当代儒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北京·东城区国子监街65号  e-mail: mail-ccc@163.com  mailzhrx@163.com QQ:1953300734  审批表下载 
晋ICP备120015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