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儒学网 2016-12-13 01:54:23 作者:小慧辑 来源:绍兴县报(杭州)那秋生 文字大小:[大][中][小] |

在绍兴历史上,书院有过辉煌的记录,标志着越地文化教育的高度水平。
稽山书院是绍兴的著名学府,此院原系北宋范仲淹知越州时所创立,位于府城卧龙山西岗(今府山风雨亭下),书院基地9.33亩,学田15.45亩。后来南宋朱熹曾到这里讲学,故闻名遐迩。明代嘉靖(1522年),南大吉任绍兴太守,他办的第一件大事是重修稽山书院,为阳明先生的讲学传道提供了最好的场所。书院后面设有尊经阁,收藏了所有的儒、道、佛各家经典著作,成为天下学人向往的圣地。王阳明居越六年间,倾情传习弟子“致良知”,先后共有三万余人从各地来到稽山书院听讲,影响遍及全国。
百年之后,刘宗周讲学于山阴县城北蕺山书院,学者尊称为蕺山先生,被称为“宋明理学的殿军”。他传承了阳明心学的精理要义,不但倡导“慎独”、“诚意”学说,而且强调实践与体验,自成体系,被称为蕺山学派。“无欲常教心似水,有言自觉气如霜”——蕺山先生的著名格言。从“慎独”的理论,到“静坐”的实践,蕺山先生可为“人师”。《人谱》是刘宗周晚期的代表作,集中了他的本体论和工夫论的代表性观点。
绍兴的府学宫始建于唐代,是当时越州的最高学府,专授儒学。从宋代到清代,经屡次修复,计有影门、明伦堂、大成殿、乡贤相、泮桥等建筑,仅主宅就达十余间。府学宫位于今稽山中学内,现存明初所建的一些遗址。绍兴还有大通学堂,原址为南宋的贡院,是古代会试的考场,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不断增多。到了清代,这里也成了书院,取有“豫仓”之名(意思是培养人才的地方),现“古越藏书楼”属于其中的一部分。
今天看起来,书院的教学体制、方法、内容、目标等,还具有相当合理的地方,尤其是书院重视道德教育。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修——质疑——讨论——自省——自察——躬行”的多层次学习,强调培养学生掌握、应用知识的能力,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稽山书院尊经阁记》是王阳明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书院的办学思想与准则。
我们期待稽山书院的重建能列入政府的计划中,与现有的蕺山书院、府学宫、大通学堂等一起,使书院文化成为绍兴古城的一道亮丽风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