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繁體中文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当代儒学网 > 文庙书院 > 天下文庙 > 跨越千年的四川文庙|探秘资中文庙的“七绝”
跨越千年的四川文庙|探秘资中文庙的“七绝”
当代儒学网   2016-02-25 09:33:14 作者:黄勇 来源:华西都市报 文字大小:[][][]

大成殿正面

文庙钟楼

文庙照壁内景

在四川甚至全国的文庙中,资中文庙都是一个很有特色的文庙。在如今四川的“四大文庙”(资中、富顺、德阳、崇州)中,资中文庙建筑时间最早,占地面积第二,在德阳文庙之后。

文庙分孔氏家庙、国庙和学庙3种类型,资中文庙属于学庙。尽管全国绝大多数文庙都是学庙,但资中文庙至少有7个地方是其他文庙难以企及的,可称为“七绝”。资中文庙还有多个其他文庙少见的特色,如成化碑和康熙碑,文庙、武庙挨在一起,建筑保存完整等。

第一绝:万仞宫墙

宫墙是文庙宫殿式建筑的一道禁卫外墙,在全国绝大多数文庙的宫墙上,写的是“数仞宫墙”。而资中文庙的宫墙上,写的却是“万仞宫墙”,这是为什么呢?

资中文物管理局文史股股长王兵介绍,资中文庙宫墙长35.7米、高7.4米,红墙悬山式,七龙琉璃陶脊。“数仞宫墙”出自《论语》中子贡说的“夫子之墙数仞”,说起来还有一个典故呢。

孔子的弟子子贡曾在鲁国为官。一次,鲁国大夫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子贡发表看法说,子贡比孔子要贤能一些。子贡当时没在,听说这事后,就说了一段著名的话:“人的学问好比宫墙,我的这道墙不过肩头那么高,大家一眼就能看到墙内的一切。我的老师孔子,他的那道墙有数仞高,如果找不到他的门,就无法看到墙内雄伟的宗庙和漂亮的房屋。”

“仞”是古代的计量单位,按照周朝时的标准,一仞是七八尺,一尺相当于现在的23厘米,一仞的长度在1.61-1.84米之间。后人根据子贡的这段话,在宫墙上写上“数仞宫墙”4个大字,以示对孔子的尊崇。

资中文庙是州级文庙,地位高,而且资中是孔子老师苌弘的故乡,与众不同,加上后人觉得“数仞宫墙”难以表达对孔子的敬仰,所以把“数仞宫墙”改为“万仞宫墙”。王兵说,在全国其他文庙中,也有“万仞宫墙”,但很少,资中文庙的“万仞宫墙”可谓是一大特色。

第二绝:两个月池

每个文庙大成门前都有一个半圆形的池子(俗称月池),叫做泮池。

泮池本来是古代学校的水池,《礼记·王制》中说:“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按照周朝的礼制,天子太学中央有一座学宫(学校),叫辟雍,四周环水。诸侯的级别比天子低,地方上的诸侯学宫只能南面泮水,被称为泮宫。泮宫的水只能有一半,半圆形,泮就是半,所以称为泮池。孔子曾被封为文宣王,所以文庙中修建泮池,符合诸侯王的规制。

泮池中有座石桥,叫状元桥。王兵介绍,古代对状元桥是有规定的,如果当地出了状元,泮池上的状元桥就可以通过;如果没出状元,泮池上的状元桥就用石刻的人物、动物、花卉雕塑拦住,不能通过。

资中出过赵逵和骆成骧两个状元,所以文庙的状元桥可以畅通无阻。但富顺文庙不一样,富顺没出过状元,所以富顺文庙的状元桥用石刻雕塑拦住,不能通行。

与其他文庙不同的是,资中文庙有两个月池。除泮池外,在宫墙下方还有一个月池,叫洗墨池。这个洗墨池有讲究,据说南宋资中状元赵逵居游在附近,曾经在这个池子里洗过墨宝。赵逵考中状元后,大家把这个池子叫做洗墨池。

赵逵,字庄叔,号栖云,资州盘石县(今资中县)人。绍兴21年(1150年),赵逵在殿试在策对中,力陈抗金救国、治乱图强的策略,被宋高宗赵构点为状元,历任校书郎、著作郎、起居郎、中书舍人等职。

天子门生这个说法来自赵逵。岳飞的孙子岳珂在《桯史·天子门生》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赵逵性格刚毅,不附权势,正直不阿,考中状元后,与主降派的秦桧不和,多次受到秦桧的打击和排挤。秦桧死后,宋高宗在召见赵逵时说:“卿乃朕自擢,秦桧日荐士,曾无一言及卿,以此知卿不附权贵,真天子门生也。”此后,天子门生就用来指称经皇帝亲自殿试后被录取的进士们。

第三绝:七孔照壁

照壁上的鲶鱼雕塑。黄勇摄

照壁,古代称为萧墙,在宫殿或一些大户人家的院落中很常见,又叫影壁、塞门、屏风墙。文庙中有照壁,却很罕见。四川省内的文庙,只有资中文庙有照壁,全国其他地方的文庙、孔庙都少有。

王兵说,资中文庙在道光9年迁建到现址时,没有修建照壁,而是在同治6年(1867年)时才修建的。

资中文庙的照壁长19.5米、高6米,照壁中间有7个圆形镂空壁塑孔,每个孔的直径1.7米。7个孔分别塑有云海波涛、蟹虾鱼龙、水宫龙府、坊塔石树、鹰翔鱼跃、龙凤呈祥、鱼跃龙门7个图案。

整个7孔,讲的是“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寓意古代的读书人如同江河中的鱼虾,只有刻苦努力,不断进取,经过尊孔崇儒的教化,最终才能越过龙门,由鱼变龙,登上人生的巅峰。

到资中文庙看过照壁的人会发现,7孔雕像中的鱼,不是鲤鱼,而是大头大嘴、有着长长胡须的鲶鱼,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王兵笑着说,鲶鱼是资中的一大特产,生活在球溪河里,资中别的江河都没有,所以资中人把这种鲶鱼叫做球溪河鲶鱼。古时到资中的外地人,都以吃到球溪河鲶鱼为荣。

那时的资中人在塑造7孔雕像中的鲤鱼时,大胆地把传统的鲤鱼替换为非常有名气的资中饮食文化特产鲶鱼,这体现了资中人的诙谐幽默:不仅鲤鱼可以跳龙门,资中的鲶鱼也一样能跳龙门。不信么?资中可是出了赵逵这个状元呢。没想到,照壁修建后28年的光绪21年(1895年),资中又出了一个状元骆成骧,这真的是鲶鱼跳龙门了!

七孔照壁构思巧妙,匠心独运,独具地方特色,可与故宫的“九龙壁”媲美,在中国以龙为纹饰的照壁中,是不可多得的精湛艺术作品。

第四绝:黄庭坚书法碑

如果您到资中文庙游览,不可不看北宋书法家黄庭坚写的《幽兰赋》书法碑。资中文庙为什么会收藏有黄庭坚的书法碑呢?

资中本土著名作家铁波乐说,《幽兰赋》是唐朝诗人韩伯庸写的,对兰花进行了生动描述和热情赞颂。宋神宗对《幽兰赋》喜欢得不得了,继位后,他叫黄庭坚把全文书写下来。黄庭坚当时58岁,此前他历尽坎坷曲折,没想到晚年能受到新皇帝的提拔和重视。接到宋神宗的诏令后,他那诚惶诚恐的心情和书写时凝聚的力量可想而知。所以,黄庭坚在《幽兰赋》中的书法,在飘洒俊逸的基础上更加苍劲有力,奇倔脱俗。

清末“民国”初,资中有个大盐商叫李福州,他得到了黄庭坚的书法真迹《幽兰赋》,如获至宝。他的商船经常到湖北,他叫人购买了质地坚硬、颗粒细腻的巫峡石运回资中,请来成都的一个有名工匠,把黄庭坚《幽兰赋》的484个字刻在石碑上。后来几经辗转,被资中文庙收藏。

这组碑刻一共7块,每块高两米、宽1.2米、厚0.2米。碑刻上的字,以颜体为基本架构,辅以王羲之《兰亭序》的笔意,笔画伸展延长,字体大小殊异,以纵代敛,以欹代平,以锐代钝,散而不乱,错落自然,是中国碑刻中的精品。

如今,黄庭坚写的《幽兰赋》,在全国一些地方也有,如河南叶县明代县衙文物展厅有12块碑刻;重庆市云阳县张飞庙中的木刻《幽兰赋》等。但在全国文庙中,只有资中文庙收藏有黄庭坚写的《幽兰赋》。

铁波乐还说了一个事情。1983年,宜宾得知资中文庙有黄庭坚的墨宝,派人来把这组碑刻拓下来,翻刻在宜宾流杯池公园里,引起巨大轰动。而当时乃至现在,黄庭坚写的《幽兰赋》碑刻却在资中文庙中寂然无声。

第五绝:孔子站像

文庙孔子站像

孔子塑像如今在全国各地有很多,有坐像,有站像,但在全国所有文庙的大成殿中,只有资中文庙的孔子塑像是站像,其他文庙都是坐像。这个独特的现象,曾经引发过不少争议。

资中文庙重立孔子站像的首倡人,是铁波乐。铁波乐说,资中文庙在北宋雍熙年间初建时,叫夫子庙,庙内供奉的孔子塑像,是石头雕成的站像。在当时,全国的文庙中,孔子塑像有的是坐像,有的是站像,没有统一。

资中文庙的那尊站像历史有点悠久。南宋时的地理总志《舆地纪胜》中说:“相传三国时石工为之。”也就是说,当初资中文庙供奉的孔子站像,是三国时期传下来的。

那尊站像一直到嘉靖9年(1530年)都还保存完好。但在这一年,明朝礼部议奏,认为“人以圣人为至,圣人以孔子为至”,孔子是至圣,但毕竟是人臣,所以应给他“正名分”,去掉“文宣王”的王号,改称“至圣先师”,孔门弟子也只能称为“先儒”、“先贤”,不宜再以公侯相称。

嘉靖帝觉得很有道理,下诏封孔子为“至圣先师”,全国文庙开展“去塑像,设木主、罢封爵,改大成殿为先师庙,门为庙门”运动。于是,资中文庙那尊三国时雕刻的孔子站像被毁掉了。现在想来,真是可惜。

到清朝康熙、雍正年间,全国文庙又开始恢复孔子塑像,全国都统一为坐像。资中文庙迁徙到现址后,供奉的孔子塑像也是坐像。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场运动中,孔子塑像被毁。

那场运动结束后,孔子塑像重新恢复。由原资中文管所美工黄先敏主持塑造,为泥塑坐像。1997年,时任资中县政协常委的铁波乐,专门写了一个提案,建议把孔子塑像改为站像。此后的两年,他每年都写提案进行呼吁。1999年,就铁波乐的提案,资中专门召开会议进行论证。

铁波乐提出了3个理由。第一,孔子的老师苌弘是资中人,在老师的故乡,尊师重教的孔子不能坐着。苌弘是东周时著名的学者、政治家,学识渊博,擅长乐理。公元前518年,孔子从曲阜到洛邑(洛阳),特意拜访苌弘,请教“乐”的知识,对韶乐与武乐的异同和不解之处虚心求教。孔子与苌弘的会晤,史称访弘问乐。所以,孔子怎么能在老师的家乡落座呢?

第二,苏东坡、朱熹曾抗议过孔子坐像,因为春秋时期中国还没发明椅子,这是孔子坐像最大的历史常识硬伤。孔子生活的时代,人们只能席地而坐,而且坐姿也和现在人的坐姿不同,是两膝跪在地上,臀部贴在脚后跟上,可以说是跪坐。苏东坡、朱熹对孔子坐在椅子上的塑像很是不解,认为把孔子圣像坐在椅子上是违礼的。

第三,资中文庙最初供奉的孔子塑像,是三国时流传下来的站像,有先例。

铁波乐的3点理由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决定重塑孔子站像。为此,资中文庙把南京夫子庙的孔子站像作为原型,用内江东兴区的上等青石为材料,由具有传统石刻技艺的安岳工匠刻成毛坯,再经匠人精心雕刻后,与底座合二为一。

如今资中文庙大成殿内的孔子站像,是2000年建成的,像高3.85米、底座1.2米,石像净重7吨。

铁波乐介绍,2006年,中国孔子学会向全国文庙征求孔子标准像,资中文庙送去了孔子站像的图片,最终被采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后来发布的孔子纪念章,上面的孔子像,就是资中文庙的孔子像。

第六绝:孔子牌位

在明朝嘉靖9年的那场改制运动中,所有文庙中的孔子塑像被毁,取而代之的是木主,也就是神牌。按当时明朝国子监的规定,孔子的牌位统一规格为:“高二尺三寸七分,阔四寸,厚七分;座高四寸,长七寸,厚三寸四分。”上面的字为“至圣先师孔子神位”。

但是,看过资中文庙孔子牌位的人都会被震惊住:怎么会这么大啊?是的,没错,资中文庙的孔子牌位,“高八尺八寸六分,宽三尺一寸八分,厚五寸二分,座高一尺二寸,宽四尺二寸,厚七寸五分。”这是什么概念呢?按照现在的计量单位来换算,高有两米多,比普通人高多了。

按照当时的规定,牌位必须“朱地金书”,但这块牌位却是“金底黑字”,“至圣先师孔子神位”是用黑漆写在金榜上的,每个字大约有16平方厘米,这也是大大地违反了规定。

为什么资中文庙在改立牌位时,敢忤逆“天威”,无视朝廷的规定,做出这么大一个牌位?铁波乐说,具体原因不可考,但由此可见当时的资中人骨子里有一种叛逆精神:在孔子老师的故乡,就是要与众不同!

此外,这块牌位还做得非常精致。牌位材料是楠木,四周镂空雕刻着9条龙、两只凤,外围用花瓣和波涛装饰,龙凤绕其间,栩栩如生,构思巧妙,技艺精湛,气势恢宏,让人叹为观止。

王兵不无自豪地说,这个孔子牌位是全国文庙中独一无二最高大、最精致、最奇特的一块牌位,在明朝被誉为“中华第一孔子神位”。这块牌位到如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仍保存完好,不可多见。

第七绝:10块匾额

在资中文庙大成殿殿堂上,悬挂着10块匾额。

中国孔庙的匾额楹联,是古代建筑中最为规范的。历朝统治者都很重视祭孔活动,匾额、楹联不能随意添加。

清朝从康熙帝开始,每个皇帝即位,都要亲自到北京国子监的辟雍去讲一次学,称为临雍。讲完学后,皇帝要亲笔写一块匾额,悬挂在孔庙大成殿上,并要求各地文庙效仿摹制悬挂。所以,如今全国各地文庙中,大多有八九块清朝皇帝写的匾额。

在资中文庙,却有10块,其中有8块是清朝皇帝写的,另外两块是“国民”政府的林森和蒋介石题写的。林森和蒋介石写的两块匾额,是资中文庙独有的,全国其他文庙都没有。

清朝皇帝写的8块匾额分别是:康熙帝题写的“万世师表”,雍正帝题写的“生民未有”,乾隆帝题写的“与天地参”,嘉庆帝题写的“圣集大成”,道光帝写的“圣协时中”,咸丰帝写的“德齐帱载”,同治帝写的“圣神天纵”,光绪帝写的“斯文在兹”。

林森和蒋介石写的两块匾额在两边,林森写的是“德配天地”,蒋介石写的是“道观古今”。为什么资中文庙会保存有林森和蒋介石写的匾额呢?

铁波乐说,1941年,时任资中专署专员的李显威和资中县长王梦雄,看到资中文庙年久失修,跑到当时的陪都重庆,希望能维修资中文庙。在成渝交通线上,只有资中这么一个文庙。尽管正处在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仍拨款给资中文庙进行维修,林森和蒋介石还为资中文庙专门题写匾额,以示重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的资中文管所所长杨祖垲,采用了有效的办法保住了这两块匾额。这两块匾额制作精美,古朴典雅,极为珍贵。

/ 最新动态/

资中文庙正在闭门大修

华西都市报记者到资中文庙采访时,看到大门紧闭,门上的一则告示显示,文庙正在大修中。透过门缝往里看,里面成了一个大工地。

资中县文物管理局局长李向东解释说,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资中文庙本来就年久失修,加之经历了汶川地震,建筑破危严重,经申请,国家下拨专项经费1700万对资中文庙进行大修。目前,一期维修工程结束,即将开始二期维修,估计明年底能修好。到时,一个崭新又保持原汁原味的资中文庙,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铁波乐介绍说,资中,古称资州,下辖今资中、资阳、内江、仁寿、井研5个县(市),资中文庙被称为五县文庙,属于州级文庙,级别比县级文庙高。

资中文庙始建于北宋雍熙年间,原来在今资中县城大东街,明清两朝曾多次维修。清朝道光年间,时任资州州牧(知州)的贵州石阡县人张海澜认为,大东街一带商业气息太浓了,成天喧闹嘈杂,文庙建在那里,有失儒家传统尊严;加上文庙殿堂低窄潮湿,沱江涨大水容易被淹,因此提议迁建。

张海澜的倡议得到资中士绅的积极响应,大家纷纷集资募捐。道光9年(1829年),资中文庙迁徙到县城北关外的南宋资中状元赵逵居住过的洗墨池,也就是现在的资中县城状元街上。道光15年(1835年),工程竣工。

资中文庙的建筑布局,完全按照清朝工部营造法式的要求修建,整体是宫殿式建筑风格,坐北朝南,前后四进,复四合院式布局,高低错落有致,极具南方古建筑俏丽精巧的特色。主体建筑由万仞宫墙、月池、华表、照壁、礼门、义路、棂星门、乡贤祠、名宦祠、大成门、东庑、西庑、钟楼、鼓楼、崇圣祠、祭孔台、大成殿等组成。

后来,在同治、光绪年间又进行了增修,如今占地面积7000多平方米。文庙中保存有明成化4年(1469年)的楷体《御制重修孔庙碑记》(俗称成化碑),以及康熙33年(1694年)康熙皇帝手书的《四书·大学》(康熙碑)两大石碑,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李向东说,1973年,资中文庙成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成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闭窗口
 

copyright(c) 2004-2012 中国当代儒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北京·东城区国子监街65号  e-mail: mail-ccc@163.com  mailzhrx@163.com QQ:1953300734  审批表下载 
晋ICP备120015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