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繁體中文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当代儒学网 > 文庙书院 > 天下书院 > 箬溪书院今安在?寻访长兴人心中曾有的精神家园
箬溪书院今安在?寻访长兴人心中曾有的精神家园
当代儒学网   2013-03-12 10:32:58 作者:小慧辑 来源:长兴新闻网 文字大小:[][][]

 

    箬溪书院今安在?一直想去寻访长兴人心中曾有的精神家园。

  单车曾多次在磨盘山脚停驻,只是未作遥想。山里老农与古旧地图的述说,显示这儿地理的不凡。磨盘山东隔画溪大道与陈墓山(老坟山、龙山)、徐山头毗连,西隔长水公路,可与鸡笼山、架子山相望,南北皆空阔。确切地说,磨盘山其实是雉城与后漾的界山。在如今看来,这里仍是草木清俊、环境清幽,不失为一方读书佳处。箬溪书院的前身就是元代磨盘山巅的通元寺书院。只可惜,在我如今想到去找寻的时候,磨盘山已残存半壁(山之北壁被齐刷刷铲平),更不要说去找寻完整的遗迹了。

  自磨盘山巅的书院迁入到城区。其确切地址就在子山(台基山)与宝塔(金莲塔)弄之间。这个地址,如今是尚存的。在我找寻之时仍能方便找到。子山(台基山)与宝塔(金莲塔)弄之南,即为护城河(箬溪水流)之北河,可以想见,当时的箬溪穿城而过,碧波荡漾,岸上桃红柳绿相间唱和,颇多诗情画意。而书院即位于子山之阳,金莲塔之右,面朝箬溪,即名之箬溪书院。

  箬溪书院系明长兴知县熊明遇所建。熊明遇,这位后来官至兵部尚书的大人物对培养长兴人才起到了不可估量之作用。据记载,在如今的台基山社区至金陵路宝塔弄这一带,即是当时箬溪书院的活动范围。箬溪书院建筑分为两部分:一是“松水社堂”,由熊知县建于万历三十四年。二是“泽堂旁翼”,建筑极为精美,为当时文士进行学术交流论争之地。明末的箬溪书院可谓达到全盛。

  明末至清末期间,箬溪书院几度毁建,洪杨之乱,长兴遭受重创,箬溪书院亦不能幸免。平定长毛之后,同治年间,箬溪书院由知县袁惠畴与长兴绅士钟麟会商,迁于小西门(指承恩门,即今中箬弄、书院弄、米行弄一带)之侧。光绪年间,又由长兴大书法家张度(叔宪)筹措资金,在书院原址上进行扩建。

  清末的箬溪书院,占地约八十余亩,房屋众多,总房屋有八十余间。亭台楼阁,花圃修树,四时芬芳,读书其中,好不惬意。

  光绪年间,一代经学大师俞樾(字荫甫、号曲园,俞平伯曾祖)来长兴箬溪书院讲学,主讲“四书”。戊戌维新之后,箬溪书院改作箬溪高等小学堂,学制七年。民国之后,改箬溪高等小学堂为长兴箬溪小学,学制为六年。当时在箬溪小学任教的教师便有长兴文史上的著名人物:王霭人(王承吉)王砚农(王承田)兄弟、潘韵、王载舆等人。由于从清末至抗战前,长兴并无中学(念中学去湖州念省立三中),箬溪小学至1937年止,共毕业36届学生,总数一千多人,这些学生对促进当时社会的进步,力量是巨大的。其中最为著名的学生,如长兴历史上第一位革命烈士钱一飞,中国首位警犬学家董瀚良,即毕业于长兴箬溪小学。 行走在与长兴米行弄平行的书院弄,遥想当年的箬溪书院与箬溪小学,已很难再见着其身影。与古稀老者交谈,他们也很难知晓,这里即是原先的书院与小学。但这也无妨,留在大地上的旧时老树年轮、昔日的柱础、青石,尚记得当时的辉煌岁月。

关闭窗口
 

copyright(c) 2004-2012 中国当代儒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北京·东城区国子监街65号  e-mail: mail-ccc@163.com  mailzhrx@163.com QQ:1953300734  审批表下载 
晋ICP备120015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