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繁體中文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当代儒学网 > 文庙书院 > 天下书院 > 济南清代最早、最著名的书院——白雪书院(图)
济南清代最早、最著名的书院——白雪书院(图)
当代儒学网   2020-02-16 15:28:22 作者:杨光、高静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文字大小:[][][]

 

 

白雪书院是清代济南最早、最著名的书院,其名称由来历经两代,所处位置多次变更,身上烙刻着从无到有,从私人住所到官办机构,从古代书院到新式学堂的时代印记。

从历山书院到白雪书院。白雪书院的前身是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巡盐御史毕懋康创建的历山书院,位置在趵突泉东,院内轩室廊庑优雅,亭台楼阁相连,绿柳翠竹间作,金线、柳絮等名泉错落散布其中,一经建成就是当时济南面积最大、影响最大的书院,史料盛赞历山书院“六郡士子负笈求读者百余人,文风盛及一时”。明天启年间历山书院逐步衰落,一度被官府征为驿站邮亭。明清易代后,随着政局逐步稳定,清代统治者为笼络士人、争取人心,继续兴办书院。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时任山东布政使张缙彦重修历山书院,同时翻建书院附近的白雪楼。白雪楼是明代著名文学家李攀龙的居住读书处,当时年久失修近乎坍塌。重建后的白雪楼五楹二层,坐南朝北,前面出厦,南扇落地。四周小溪环绕,泉水淙淙,小桥相通,环境十分幽雅,历山书院随之更名为白雪书院。因文蕴深厚加之聘请名师担任山长授业,白雪书院甫一建成,附近学子才俊闻风而动,慕名前来求教研习、以备参加科举考取功名者不计其数。清帝康熙第三次来济南时曾驾临白雪书院,应时任山东学使徐炯请求,欣然为白雪书院题写匾额:“学宗洙泗”,一时间书院更加声名大震,美誉齐鲁,远播四方。

从李攀龙到白雪楼。白雪书院之“白雪”取自明代大文豪李攀龙居住读书处白雪楼。白雪楼之“白雪”源自“阳春白雪,曲高和寡”。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山东济南人,号沧溟居士,明代著名文学家,是明代文坛倡导文学复古运动的“后七子”领袖,被后人尊为“宗工巨匠”。史料记载,李攀龙考中进士后先后任陕西按察司提学副使、浙江按察司副使、河南按察使等职,为官期间曾因不堪忍受上司挟势倨傲,归隐家乡长达10年。作为土生土长的济南历史文化名人,李攀龙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人称“为三百年绝调”的诗词曲赋,还有收入在《沧溟先生集》中的五言七律,他最为家乡人熟知称道的是在鲍山和大明湖百花洲先后两次筑造白雪楼居住、读书、会友。鲍山白雪楼的绿树碧水、清风明月完全契合李攀龙潜心归隐的心境,他在描述白雪楼的别样景致时不吝赞美之词:“……楼前望泰麓,西北眺华不注诸山;大小清河交络其下。左瞰长白、平陵之野,海气所际。每一登临,郁为胜观”。“白雪初晴”也成为早年老济南十六景观之一,是当年文人墨客心向往之的“打卡胜地”。后来,李攀龙在济南大明湖中再建白雪楼,一层会客,二层藏书,三层居住,此时的李攀龙沉浸在诗词书画之中,文学创作渐入鼎盛时期。李攀龙选址湖中建楼颇费心思,出入白雪楼需扁舟摆渡。面对达官显贵,他常以“主人不在”为由拒之门外。若是文朋诗友,他则撑船相迎,奉若上宾。白雪楼中,他与同是辞官回乡的徐邦才、殷士儋等济南名士唱和应答,写下了大量歌颂家乡湖光山色的诗词文赋,为济南这座北方城市平添了许多不亚江南的诗情画意,为济南文坛增添了不少回味无穷的逸闻轶事。李攀龙在白雪楼中只交文友,不事权贵则成为济南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的话题,在民间为这座楼增添些许传奇色彩。

从白雪书院到泺源书院。伴随着声势渐隆,白雪书院建成后多次重修扩建以容纳越来越多的读书人。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时任山东巡抚张鹏扩建学舍后堂。二十七年(1688年)时任山东布政使卫既齐增建学舍。三十九年(1700年)时任山东学政徐炯遴选济南及周边各地120余人入院研修,为书院捐书5000卷。雍正十一年(1733年),朝廷诏告天下“省会之地仍各建书院,以作育人才”,时任山东巡抚岳濬将白雪书院定为省会书院。碍于白雪书院院舍狭小,无法满足士子读书需求,遂将书院迁至占地面积更大、读书条件更佳的明代都指挥使司官署旧址。为纪念从泺水之源的趵突泉边迁址而来,就将白雪书院更名为泺源书院。从此,白雪书院慢慢淡出视野,逐渐走进了尘封的历史,书院原址后被改为义学。

脱胎于白雪书院的泺源书院学风更盛,建成后多次扩建。清嘉庆九年(1804年),时任山东巡抚铁保增建文昌阁和朱子(朱熹)祠。历经道光八年(1828年)时任山东巡抚琦善、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时任山东巡抚托浑布、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时任山东巡抚李秉衡的三次大规模重修扩建,泺源书院成为当时清代山东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书院,拥有大门三间,文昌阁一处,讲堂二处八间,斋舍164间。书院斋舍红砖铺地,白灰抹墙,条石铺路。时任山东巡抚托浑布扩建书院后曾发出“其庭殖殖,其舍翼翼,其众济济,其来于于”的感慨,称赞书院庭舍整洁,学生众多。咸丰六年(1856年)著名学者、书法家何绍基应邀担任泺源书院山长时也曾发出“泺源好学舍,群秀来语郊”的由衷称赞。同治元年(1862年),时任山东巡抚闫敬铭聘任在“辛酉政变”中被罢官革职的“顾命八大臣”之一匡源担任泺源书院山长。曾任帝师的匡源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志,培养出了状元曹鸿勋、甲骨文发现和收藏第一人王懿荣、历史学家柯劭文等一批得意门生,门下弟子中举及举荐进入太学读书者更是多达400余人。清光绪七年(1881年),担任山长17年的匡源病逝于泺源书院,享年66岁。

从泺源书院到山东大学堂。清朝末年,内忧外困。西学东渐冲击之下,要求对书院进行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面对终究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老式书院逐渐衰落,终于走到了历史的尽头。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以泺源书院为基础的官立山东大学堂正式创办,学制初为三年,后改为四年。山东大学堂是继京师大学堂之后我国创办的第二所国立大学,是中国第一所按章程办学的大学,是现在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山东大学的前身。1903年师范馆从山东大学堂分出成立师范院校,成为今天山东师范大学的前身。

从历山书院到山东大学堂,纵览白雪书院前世今生近300年的风雨历程,其辉煌与衰落与清王朝的国运时运密切相关。这段历史在山东文化史和教育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为齐鲁大地传承圣贤、延续文脉、培养人才作出过卓越贡献。

关闭窗口
 

copyright(c) 2004-2012 中国当代儒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北京·东城区国子监街65号  e-mail: mail-ccc@163.com  mailzhrx@163.com QQ:1953300734  审批表下载 
晋ICP备120015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