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长沙的岳麓山上,在青山绿水之间,隐藏着中国最古老的学府之一。这里古木参天、浓荫蔽日,古建筑庄重典雅,这就是令世人瞩目的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现布局在湖南大学的校园之中,从教学意义上是湖南大学的内设机构,从旅游观光上是中国著名的5A景区,从文化历史上是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令整个湖南人的得意的文化招牌,从这里走出的文化名人数不胜数,单就清朝来说,曾国藩、左宗棠、杨昌济、程潜等等,哪一位不是在当时赫赫有名的人物。
中国四大书院
书院最早出现于唐朝时期,是民间的教育机构,书院正式定义为官方是由朱熹创立,发展于宋代。宋朝时期,著名的书院有河南商丘应天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河南登封嵩阳书院、长沙的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古建筑群
沿十二级台阶而上,便来到岳麓书院的大门之前,门额之上的“岳麓书院”为宋真宗字迹。上联“惟楚有材”,下联“于斯为盛”。全联的意思为:楚国是出人才的地方啊,岳麓书院更是英才齐聚之会所。
岳麓书院主体建筑面积有31000多平方米,分为书院主体、附属文庙及新建的中国书院博物馆,现存建筑多为明清风格。
主体建筑有头门、二门、讲堂、半学斋、教学斋、百泉轩、御书楼、湘水校经堂、文庙等,又有供祀孔子、周濂溪、二程、朱熹、张栻、王船山、罗典等的六大专祠建筑原貌,整体分为讲学、藏书、供祀三大部分,各部分互相连接,合为整体,完整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气势恢宏的壮阔景象。
讲堂是书院的核心部分,是书院教学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在书院创建时,就有“讲堂五间”。理学家张栻、朱熹曾在此举行“会讲”,开中国书院会讲之先河。

岳麓书院一生兴衰史
岳麓山自古就是文化名山,唐末五代智璇等二僧建起了“以居士类”的学舍,后期的书院就是在此基础上而建的。北宋开宝九年,岳麓书院正式建成。到北宋大中祥符年间书院达到鼎盛时期,宋真宗亲书“岳麓书院”匾额赐予书院。
两宋之交即公元1127,岳麓书院遭战火毁坏。乾道元年1165年从新修建,乾道三年朱熹来访,与张栻论学,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朱张会讲”,岳麓书院名声远扬。
1275年元兵攻破长沙,岳麓书院被付之一炬。元朝统一中国后,又再次对岳麓书院进行修复。元末战乱再起,岳麓书院又于1368年毁于战火。 明初因为当时朝廷重视地方官学的复兴,而不倡导书院教育,所以岳麓书院颓废百年之久。后经过1432年、1469年、1494年和后世的多次修复扩建,书院的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得到了全面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现存建筑基本格局。1507年阳明心学一代宗师王守仁来岳麓讲学,岳麓书院又一个学术繁荣期的到来。1643年张献忠部队进攻长沙,书院再一次被毁。
1668年岳麓书院重建,基本恢复了往日的规模。后又经过多次战火的毁坏,屡次修复。
1981年,岳麓书院开始大规模修复工程,1986年10月,在历经5年大修后,岳麓书院正式对外开放参观。纵观岳麓书院悲惨的一生,七次被毁,七次重建,正是中华文教事业的一生。
其古代传统的书院建筑至今被完整保存,每一组院落、每一块石碑、每一枚砖瓦、每一支风荷,都闪烁着时光淬炼的人文精神。不知各位有没有到过这个书院,对于这个书院都有哪些见解,欢迎评论留言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