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书院沿革
唐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兵入闽平乱。当时这里政治、经济、文化落后,陈元光认为,“其本则在创州县,其要则在兴庠序”。垂拱二年(686年)漳州置郡,陈元光“乃率众辟地置屯,招来流亡,营农积粟,通商惠工,奏立行台于四境,时巡逻焉。由是北距泉兴,南逾潮惠,西抵汀赣,东接诸岛屿,方数千里,无烽火之惊,号称乐土”。(《云霄县志·名宦》)
景龙二年(708年)陈元光之子陈珦接受龙溪县令席宏之请于北溪之滨松洲堡创建“松州书院”。书院建成后,陈珦“于士民论说典故,于子弟多有向方”。乾隆《龙溪县志》载,陈珦举明经及第后“上疏乞归养,使主漳州文学。龙溪尹席宏聘至乡校,乃辟书院于松洲,与士民论说典礼。是时,州治初建,俗固陋,珦开引古义,于风教多所裨益”。《云霄县志》载:“州治初建,俗尚莽鄙,珦开引古义,于风教多所裨益”。说明当时松州书院以礼乐改善陋俗,以儒家文化提高人们的素质,使原来穷乡僻壤开始讲究礼教,重视培养人才。
《龙溪县志》载:“松州书院在二十三四都(今浦南镇松州村),唐朝陈珦与士民讲学处。”松州书院这种以“士民”为对象的讲学处,具备有早期书院的“传道”功能。邓洪波著《中国书院史》称松洲书院“剪除顽梗,训诲士民,泽洽化行”。有人称松州书院是有文献记载的福建最早书院,也是全国最早的书院之一。比创建于唐乾符年间(874~879年)的福州鳌峰书院早100多年,比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年)的丽正书院还早10年。但也有人认为不应称“中国最早的书院”,认为当时并无“书院”之称,应该只是个读书之所。
历史上漳州地属偏隅,早期文献多有失录。不管松洲书院是否“第一”,但有唐开漳后,漳州文化进步却是事实。据史料记载,漳州郡在唐代得科名12人,其中龙溪县10人,漳浦县2人,居全省第4位。从此漳州注重兴办书院,大力提倡封建文化,为唐代之后漳州文化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景云二年(711年)陈元光战殁,朝廷诏令陈珦袭父职,任漳州刺史兼岭南行军总管。此后20余年,漳州在他的治理下,这个“蛮獠”之地渐渐地向云兴霞蔚的中原文化看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57岁的陈珦,“疏乞哀龄待终,复就松州别业,聚徒教授,品风月。”这是陈珦第二次到松洲书院讲学,天宝元年(742年)陈珦去世。
唐贞元二年(786年)刺史陈谟(陈元光之曾孙)复徙州治于龙溪县永宁乡唐化里,书院前增建威惠庙,祀陈元光及其部将,形成前庙后校的格局。据唐漳州司马欧阳柜作《陈珦墓志铭》载:“贞元迁州,遂以松州书院祀龙湖(陈元光,号龙湖)而葬之。”宋宣和二年(1120年),朝廷诏令对将军庙赐额为“威惠”。由此,漳、泉二州各属县所立的将军庙均改称为威惠庙。明代太朴侍卿陈天定《北溪纪胜》载:“由溪西直上三里许,则唐将军威惠庙在焉。古所为苦草镇松州堡是也。”
松州书院历经沧桑,历代多次维修,从今遗址看为典型的三进式,前两进早已倒塌。院里散落着精美的唐代石雕,石狮、石鼓、石柱、石砚台、石椅等。中殿须弥座上供奉的是"开漳圣王"陈元光,后是其父陈政,须弥座走龙等浮雕造型古朴,中殿后斑驳的墙上,依稀可辨一幅古画,上有"西厢记"文字。东西配殿崇祀陈元光部将,房梁房柱精雕细刻。
从残碑及遗件看,南宋宝祐六年(1258年)威惠庙进行过修缮,现书院前殿前尚存“宝右戊午,朝王会造”条石镌字,主殿莲花座下镌有“朝王会”会首名单。宝右戊午为1258年,证明当时曾有重修。以后历代修葺,但一直保持前落为崇祀陈元光及其部将的威惠庙,后进为读书处的“庙堂兼书院”的特点。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军李世贤部入漳之役,松州书院与松州威惠庙被烧毁。民国时期曾重修,解放后作为粮食仓库。1988年松洲书院被列为漳州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列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完成了后殿书院部分的修复,2017年底再次对书院的主座和东西配殿进行维修,2019年4月工程竣工。修缮一新的松州书院门柱上悬挂"大唐松州书院旧址"匾。
二、书院人物
陈珦(680—742),陈元光子。唐高宗调露二年(680年)庚辰诞生,从小聪慧过人,陈元光爱抚他“儿非戈戟士,乃台院秀儒也”,鼓励他 “日阅书开土,星言劝驾农”。稍长,受学于别驾许天正,尤善辞赋。陈珦于唐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以明经及第。有文章称时授陈珦为“翰林承旨直学士”,此承旨学士为唐宪宗才设,也就是陈珦死后80年才有这个称号。
唐景龙二年(708年),龙溪县令席宏为在龙溪开创“束野植良”的文明风尚,兴办乡校。他给远在长安的陈珦修书一封,内容为“吉甫归而万邦为宪,太丘处而四境无盗。为导民于礼乐,无混迹于渔樵。且十室必有忠信,而海滨世无仕进者,实无教之尤,非生姿之愧。盖鹿鸣不闻清音,龙门焉敢高仰!望惟开其茅塞,勿托疾以薪忧”。聘请陈珦回闽邑立乡校。
陈珦于是上疏乞归养,就是借口双亲年迈,请求辞职返乡供养父母。唐景云二年(711年),陈元光战殁,陈珦忧居三年,唐开元二年(714年)袭父职任漳州刺史。开元二十五年(737年)陈珦告老乞休,再次到松洲书院聚徒讲学。天宝元年(742年)去世,享年62岁。
许天正(649~718),字允心,号云峰,唐豫州汝阳(今河南汝南)人,出身于书香世家,是蜀汉名臣许靖的第十四代孙。许天正幼好学,又喜军事,精研孙吴兵法和历代兵家之术。总章二年(669年)随陈政入闽,任泉、漳团练使,赠殿前太尉,官至宣威将军。许天正为漳南许氏开基始祖。
席宏,唐景龙年间龙溪县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