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繁體中文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当代儒学网 > 新闻中心 > 儒门动态 > 国际儒联“儒学与国际传播”学术座谈会在京举行(组图)
国际儒联“儒学与国际传播”学术座谈会在京举行(组图)
当代儒学网   2018-05-27 10:22:40 作者:撰稿刘永锋;小慧编辑 来源:国际儒学联合会 文字大小:[][][]

 

 

        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大学期间,在会见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哲学系人文讲席教授安乐哲时,殷切希望安乐哲能向世界更多地介绍儒学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安乐哲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工作,并且致力于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消除西方对中国的误解,起到了独特的中西文化交流使者的作用。

 

 

  为更好的推动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5月14日,国际儒学联合会在京主办“儒学与国际传播”学术座谈会。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牟钟鉴、安乐哲,中国驻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原大使、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原副会长刘玉和,文化和旅游部外联局传播处处长蒋好书,国际儒学联合会教育传播普及委员会副主任王殿卿,国际儒学联合会国际联络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田辰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海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副院长罗军,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孔德立等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国际儒学联合会秘书长牛喜平主持会议。会议分析了当前儒学与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中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围绕改进儒学与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力进行了深入讨论。

 

当前儒学与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现状和不足



  由于历史原因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西方后,虽然引起了“中国文化热”,但也受到“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排斥。

  牛喜平介绍了国际儒学联合会近年来在儒学国际传播中所做的工作。作为国际性的社团组织,国际儒学联合会积极推动中国文化国际话语体系的建设,在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指导理念下,在多个国家举办“国际儒学论坛”,为儒学与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搭建平台,出版《国际儒学研究》辑刊,组织翻译出版印尼语、阿拉伯语、僧伽罗语、孟加拉语、波斯语、俄罗斯语等多语种中国文化典籍译本,支持国内外专家交流互访与专题项目的研究,为儒学的国际传播和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提供资源平台与智力支持,一大批活跃在世界各地的成员为此作出努力。但是,总体看在国际传播中儒学蕴含的价值与其在国际传播中的地位及效果还不相称,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下,应该尽快提升儒学的国际传播力。

  与会人员认为,目前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并不对称。当前的传播方式、内容与效果还存在一些不足和亟需改善的地方。比如,传播的主体力量比较分散,相比英语内容的儒学“产品”的传播,其他语种内容较少,儒学传播内容的整体性和逻辑性较弱。无论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通过大量比喻或者描述性的方式讲述二者的孰优孰劣,这种简单的带有情感倾向的描述性传播方式影响到了中西方文化有效的交流与沟通。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还存在一定的偏差,比如对工作环境认识上的偏差,对世界经验的认识偏差,内部经验总结不够,语言政策上面的认识偏差等等,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本身对自身文化的阐释不够清晰、研究不够透彻,即便研究透彻了,但在转化成传播语言与传播产品方面也存在着欠缺。

 

改进儒学与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建议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面临着良好的机遇,中国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工作,儒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事业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也要认识到提升儒学的国际影响力、加快新时代中国文化走出去、向世界提供更多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需要多部门的协调与合力推进。

  安乐哲认为,通过准确把握中西文化在思维方式和概念内涵的差异,一方面诠释和转变西方社会关于儒学思想的历史认知,另一方面建设适应国际传播的中国文化话语体系,用中国文化本身的话语体系向国际社会讲述儒学思想,完成西方中心论视野中的儒学思想向国际视野中的儒学思想的过渡。

  牟钟鉴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社会中长期被边缘化是对世界的极大损失,“和而不同”“执两用中”等思想理念能够和西方文化进行互补,进而裨益于整个人类的光明前途。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应当联合不同国家的有志之士,进行有效的文明对话,建立一种有利于整个世界人民的普遍伦理,促进人类的和平与发展。

  刘玉和结合多年的国外工作和经历认为儒学国际传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理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这样才能够为国际社会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以便应对当今世界面临的挑战和危机。其次从整合各方资源和发挥优势的视角提出三点建议,在国际社会增强文化品牌意识,完善不同国际平台的交流合作机制,加强既精通中国传统文化又具备语言使用能力的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储备。

  蒋好书认为,要促进儒学的国际传播首先要理清儒学的内涵,可以从史、文、术、道等方面进行内容梳理,根据国外不同市场的需求,提供不同类型的文化产品。

  田辰山认为,应当运用中西哲学比较的路径去客观地分析中西方文化的优势和不足。儒学的对外传播,要在中西文化的语义环境中讲清楚,应当逐步建立中国文化自己的话语体系,在中西文明的对话交流中采取平等的态度对待中西文化的差异,而不是带有感情式的简单判断。

  王殿卿建议,儒学的国际传播要卸下镣铐来跳舞,摒弃过去按照西方观念解释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把真正原汁原味的儒学思想和中国文化传播出去。

  罗军建议,在国际文化传播中,要注意文化分层级的传播,特别要针对传播对象做好内容的设计与方式的调整,注意角色的转化问题,把“国别”战略改成“语别”战略。

  温海明建议,要在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大力夯实中国文化传播的实力,要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时代的先进传播媒介,加强传播内容的建设。

  孔德立建议以国际儒学联合会为协调组织,建立多部门、多学科专家广泛参与的儒学国际传播智库,对儒学国际传播从理论到实践,从内容到形式等全方位多视角的进行研究。

关闭窗口
 

copyright(c) 2004-2012 中国当代儒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北京·东城区国子监街65号  e-mail: mail-ccc@163.com  mailzhrx@163.com QQ:1953300734  审批表下载 
晋ICP备120015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