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繁體中文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当代儒学网 > 新闻中心 > 特别报导 > 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组图)
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组图)
当代儒学网   2017-07-24 09:58:01 作者:朱康有 杨宽情 来源:中国当代儒学网 文字大小:[][][]


为了进一步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论述,贯彻落实中办、国办今年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的深度融合,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由中华炎黄文化促进会领导干部学国学促进会、中国实学研究会、中国孔子基金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届领导干部国学论坛——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讨会2017722日在国家行政学院举办。

 


 

九届、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许嘉璐先生发来贺信。他指出,论坛提出“领导干部学国学”的口号,和今年中办、国办下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发挥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的精神是契合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其实质而言,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特点相结合;本次论坛为国家两个筋骨式的队伍提供了交流对话、相互促进的平台。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主任、河南省省委原书记徐光春先生指出,我们民族之所以现在能够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拥有独特的思想文化体系: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和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但是,马克思主义只有中国化才有勃勃生机,中华传统文化只有时代化才有旺盛活力。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时代化在创新中、在实践中、在互动中结合,当代中国文化才具强大的生机活力。

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周文彰先生指出,仅仅把国学当做一个学问来研究是不够的,而要让国学发挥作用,领导干部带头学国学、用国学无疑是一个重要方面。一些领导干部个人之所以对这项活动表示支持,是因为自己亲身感受到了学国学的甜头,他们参与这次活动能够影响更多的领导干部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学者、学会的推动是必要的,但关键还要靠组织推动,希望能够引起有关党委政府部门的重视,把它纳入到工作中推动领导干部学国学。创新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必须认真对待这项工作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传统文化是土壤,离开了土壤就无法立足,更无法扎根;传统文化有营养,创新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要从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吸收营养;传统文化“给力量”,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创新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如果吸收了传统文化的精华,也就等于吸收了力量。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钱逊教授指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文化相结合,是时代的特征和历史的必然。中华悠久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和“魂”,是我们民族数千年发展的动力,也是当今和今后发展的根本和基础。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以后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社会、中国的历史,现在都在说马克思主义已经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中国文化发展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部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关系问题的解决,唯一的方向就是二者的结合。二者在很多方面存在着相通、相契、融合。二者的差别和相异,又正好了形成互补,这使得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显得更为重要。马克思主义经过中国化的转化,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创造性转化,成为社会主义新儒学,新的中国文化:这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文化相结合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统一的文化体系中二者各有其所:马克思主义居于领导地位,这是由我们国家性质和走的道路所决定的,同时也反映了当前时代的特点;中华传统文化属于根本和基础地位,正是由我们民族几千年发展历史决定的,反映了民族的特色。我们的指导思想确切地说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其中包含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相向而行、共同努力的意味。

 

 

北京师范大学张曙光教授指出,领导干部学国学显然不是要成为新儒家、新道家、新墨家,也不应只是简单的从传统文化中学一些为政、为官之道(当然这很重要,但是不应当局限于此)。文化深刻认同的问题归结为一个命题,就是“我们能否成为现代仁者?”仁道就是人道。中国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人道(仁道)思想。仁道构成了我们的坐标系和出发点,从它出发我们就可以承接和吸纳人类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仁道是我们反省自身并且评判是非曲直、善恶的尺度。仁道是与时俱进之道。尽管我们职业不同、学术背景不同,甚至政治倾向有一定的差异,但是我们完全可以超越这些差异,在孔孟的仁道平台上相互学习,携手并进,共同推进中国现代化和文化复兴的重任。

 

    

北京师范大学周桂钿教授指出,如果都维持原来的观念,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都是封建主义糟粕——这种观念不改,没法有文化自信,也不可能复兴中华文化。中国儒家两千年以前讲的大同理想跟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讲的共产主义是相通的。马克思、恩格斯一再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在中国就是实事求是、因人而异、因地制宜、与时俱进,这个思想也是相通的。中国也跟西方在文化上有很多差别,也有相通的地方。但是现在要改变的一个观念,就是以西方的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标准,审视中国,很多地方不合适。

 

 

中央党校哲学部原副主任、一级教授侯才指出,所谓中国传统哲学的继承和创造性转化,应该就是坚持其一般涵义,扬弃其特殊涵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传承发展中国优秀传统哲学,其主要的对象和内容是传承和发展“心性”之学和“为政”之学。“心性”之学就是我们所说的修身做人,关于人性、良心、良知等一系列系统理论;“为政”之学,也就是治国理政之学。“心性”之学关乎主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关乎所谓“内圣”,其功用是安身立命;“为政”之学关乎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关乎所谓“外王”,其功用是治国安邦。心性之学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往往将其判定为“主观唯心主义”。其实,这种评判没有看到“心”或“性”这一世界终极本原在人身上的体现已经超越了物质和精神两者本身的对立,逾越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所能指涉的范围。为政之学成为我国历史上历代统治者治国安邦的基本理念和方略。这对于我们今天治国理政,特别是对提高领导工作能力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中央文史馆馆员、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陈来教授指出,习近平关于中国文化的论述是我们处理传统文化儒学和马克思主义问题基础和指针。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本质是今天中国共产党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理论基础现代中国的执政党,在面对和承担如何把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现代国家过程中,如何看待对待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要拨云见体,拨开间接直指根本,直指中国当代文化发展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需要。不能忘记中国实际和中国问题具有目标的意义。十八大以来,引领民族复兴成为时代主题。不需要纠缠中华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异同,最重要的是它们都要自觉地共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来服务。自觉把中华文化作为最重要的文化基础和源泉,使二者有机联合在一起、融合为一体。习近平同志的很多这方面提法是党的历史上没有的,体现出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党对中华文化认识做了全面推进和大幅深化,值得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以中华文化为基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和中华文化紧密结合,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确立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基础地位。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孙熙国教授指出,文化自信是对中国全部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不是对某一特殊阶段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还应包括党和人民在伟大斗争当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解决文化自信问题,首先解决经济、政治自信问题,如果没有经济和政治自信就不可能有文化自信。今天要讲中国文化的自信,归根到底是因为今天有了经济和政治的自信,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今天看文化自信关键是如何由“祖上阔”变为“自己阔”,如何运用传统文化、运用西方文化,运用马克思主义来建设当代中国的新文化。

 

 

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领导干部学国学促进会会长、中央党校哲学部王杰教授指出,推动领导干部学国学的初心、宗旨和目标就是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让两办的《意见》能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推动领导干部学国学,就要让更多的领导干部对优秀传统文化有温情和敬意、尊重和认同;推动领导干部学国学、用国学,从我们的国学中汲取修身做人、为官为政、为人处事、知人用人的智慧、思想、哲理,打牢领导干部修身的基础,夯实做人为人的根基,提高治国安邦的能力。马克思主义这个老祖宗不能丢,丢了这个老祖宗,我们前进就没有了方向,同样作为中国人、中华民族精神根脉的传统文化不能丢,丢了这个根基,地动山摇。

 

 

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长王大千在大会总结中指出,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的发展成就,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这些伟大成就的取得归功于中国人民的勤劳与创造,归功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与精神。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传统文化必将不断适应新时代,进一步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次会议层次高、规模大、参与人员广泛、盛况空前,不仅有学者代表,也有党和国家机关的领导干部代表,以及各地方政府的领导干部代表,还有为数众多的社会组织和企业。会议共收到论文40余篇,研讨呈现出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趋势(除了学术论坛之外,此次论坛还特意设立了一个以国学智慧与现代生活为主题的分论坛),围绕传统文化与生产生活、管理智慧展开了充分交流。在这样一个以创新和发展为主题的时代,在举国上下迎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新时期,第二届领导干部国学论坛的举办恰恰逢其时,对阐发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新华社著名主持人李丹主持主会场论坛。


关闭窗口
 

copyright(c) 2004-2012 中国当代儒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北京·东城区国子监街65号  e-mail: mail-ccc@163.com  mailzhrx@163.com QQ:1953300734  审批表下载 
晋ICP备120015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