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不久前对此作出精辟阐述,他强调,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论及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可谓灿若星辰,每个历史阶段都有独特的时代风骨,不同民族群体各有团体精神,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更积淀着各具特色的美德和品格。而在累积数千年的中华思想文化宝库中,有一种人文精神尤为熠熠生辉,那就是儒家精神,它为人们探索安身立命、天我共存提供着精神指引。传承儒家精神指导现代生活,用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当代思想文化界、特别是新闻传播战线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新闻传播工作者身处信息高地、知识高点,在滚滚舆论流背后,肩负着引导社会发展的重任,承载着理性探索时代的使命。新闻传播工作者有义务主动传承民族文化精神,在不断完善自身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过程中,助人助己,化己化人。
在传统儒家思想中,仁、义、礼、智、信“五常”的人文精神,已成为整个民族价值体系中最核心的精神元素。把儒家文化中对“士”的“五常”要求,和时代对新闻传播人的品格要求相对应,便会擦出一些极具现代意义的思想火花。
仁即博爱,新闻传播工作者的博爱,是对时代、对民族、对社会的大爱。在当前价值多元、利益分化的时代,经常会出现对同一公共事件意见观点截然不同的情形,人们都以自身的经验和立场来判断是非得失,纷纷扰扰之后往往很难以社会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收场。以仁为核心的传统人文情怀启迪新闻传播工作者们,始终以大爱为标,以大局为重,为追求时代、民族和社会的最大利益而努力。
义即担当,新闻传播工作者的担当,是对社会正义和人文道义的不懈追求。这里的义是为大义,这里的担当是为大担当。所谓“仁至义尽”,即是怀着博爱的情怀,把自己该做的事做到极致。同时,这里的义也是道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新闻传播工作者对社会的付出和奉献。
礼即秩序,新闻传播工作者的守礼,是对法律典章和公序良俗的理性维护。“明礼”,广义上说是讲文明守道德;狭义上说就是对法律典章的通晓和执行。新闻传播事业不是随心所欲、任意而为的事业,而是关系到民族和时代根基的命脉性事业,这就对新闻传播工作者的“守礼”提出更高要求。对秩序的维护是经过思考的理性维护,对不合理、不完善的秩序提出改善和修补,本身也是理性维护的题中之义。
智即求知,信是守信。新闻传播工作者的求知,是对人类所有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的不断求索;新闻传播工作者的守信,则是积极建设,献身于所处时代和社会的真诚承诺。这两个方面互为表里。新闻传播工作者不断精进、对知识孜孜以求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用”在何处?“行”到哪里?就是把自己掌握的本领运用到对时代、对社会、对大众有用的事业中去,这里有着利国利民的大博爱、大担当和大承诺。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今天,我们尝试探讨儒家思想中的“五常”对新闻传播工作者的启示意义,目的即在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