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繁體中文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当代儒学网 > 新闻中心 > 媒体关注 > 光明日报:传统节日:文化如何火起来?
光明日报:传统节日:文化如何火起来?
当代儒学网   2014-06-07 00:38:15 作者:陈 晨 张 典 来源:光明日报 文字大小:[][][]

 

 

   刚刚过去的端午假期,粽子、旅游成为关键词,赛龙舟、祭龙神等传统民俗文化也在各地上演,把人们拉回到浓浓的文化乡愁里,勾起人们清晰的文化记忆。端午节传递出的文化味道值得回 味,但不可否认,近些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节日习俗正被现代消费习惯改变。在一些生活节奏较快的城市,传统节日逐渐沦为“休息日”“旅游节”。传统节日的文化气息真的转淡了吗?怎样留住传统节日里的文化乡愁?如何给传统习俗打上现代烙印?

  1、复苏之中仍有欠缺

  几年前,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刺痛了国人的神经,一时间对传统民俗节日进行保护的呼声愈加高涨,无论是民间还是政府部门都愈发重视传统节日,呼吁保护我国的民俗文化。这几年,随着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被纳入法定节假日,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有了更好的载体,人们在享受假期的同时也更多地关注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与五四时期相比,现在的传统民俗节日其实是在逐渐恢复的。”北京大学民间文学教研室主任陈连山告诉记者,“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用‘科学’的眼光来审视中国的民俗和民间文学,不符合其‘科学理念’的就否定存在的合理性。如春节贴对联、守夜、放鞭炮,传说是为了防止年兽侵害;端午节原来主要是防瘟神作怪的节日,插艾蒿是驱邪……用科学的标准来评判的话,这些习俗都是迷信。”

  因此,在陈连山眼中,现在的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传统民俗也有所恢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注重精神方面的需求,也逐渐开始重视传统民俗节日。传统节日有古老的民俗传承,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这些民俗和文化也受到更多关注。”

  尽管传统节日的文化信仰正在逐渐恢复,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民俗节日复苏背后,各种传统节日逐渐沦为“休息日”“旅游节”,文化内涵仍有所缺失。

  “小时候很喜欢过端午节,那时候一到端午节,外婆就会包粽子,伙伴们还会一起看赛龙舟,特别有意思。现在虽然家乡还有赛龙舟,但文化味儿淡了,也很少有人去看了。大家现在过节都选择休息或旅游。”家住湖南的胡女士告诉记者。

  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缩影,彰显着时代的记忆。以国人最看重的春节为例,不仅有换门神、贴春联、放爆竹、舞狮子、拜年等民俗活动,还有各具特色的剪纸、绘画、表演等传统技艺展示,这些活动都涌动着满满的情谊,也传递出浓浓的年味。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春节似乎更多地成为一个休闲的假期、一个消费的契机,记忆中的文化气息逐渐消散,年味的淡化让人惆怅。

  “传统节日的习俗是美好的,它承载了人们对生活的各种情感:热爱、思念、感恩、憧憬、祈丰。但从现状来看,节日民俗已经七零八落。”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曾如是表示。

  2、淡化是一种必然?

  为何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轨迹逐渐转淡?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文化断裂是导致传统节日文化记忆不清晰的原因。“像西方的圣诞节或韩国的传统节日之所以现在还充满浓厚的文化内涵,是因为其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记忆没有发生过断裂。但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几十年是断裂的,严格地讲,先有五四的反传统,后有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只是在最近十多年的时间,我们才重新回到自己的文化发展路径上来,应该历史地看待这个问题。”魏鹏举说。

  如今,尽管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细节仍有所缺失,但过节的方式更加丰富多彩。每逢节日,层出不穷的“美食节”或“文化活动”、三五好友相约自驾游、和家人回乡探望亲人等,人们在过节方式上有了更多选择。

  “时代不同,生活方式也不一样。以前的端午节,大家会挂艾叶、赛龙舟、饮雄黄酒,那是那个时代的特色。但现在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传统节日就成了可以休息的节假日。与其自己大费周章地包粽子消耗时间,人们尤其城市人可能更希望利用这个小长假减压放松,虽然可能无暇顾及节日的文化民俗传统,但也许这就是这个时代的特色。”在北京一所重点初中工作的许其老师,今年端午假期选择和家人一起出游。

  针对这种变化,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万建中认为不必过分悲观。他表示,这一方面是由于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过去端午节主要是避邪,而现在“邪”这种观念已基本不存在了。万建中介绍说:“端午这个时节是流行病发的高峰时期,以前医疗条件不发达,人们过端午节是一种辟邪的方式,希望能平安度过流行病高发期。现在医疗条件好了,科学意识有所强化,使得以前的一些民俗逐渐变淡。”

  “另一方面,传统民俗节日的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这是种必然趋势。以前的传统节日会有很多娱乐活动,这些活动也只有在过节时才举行。但现在的娱乐活动非常丰富,过节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万建中指出。

  3、文化记忆如何更清晰?

  据了解,今年端午节前夕,从5月19日至22日4天内,360万个粽子在天猫网站被30万消费者抢购一空。京东、苏宁易购等各大电商也都相继打着“端午节”旗号推出各种促销活动。

  伴随着人们度过民俗节日的形式日趋丰富多样,传统节日也越来越多地被赋予“消费”属性。各种打着“传统节日特色”的食品、工具、服装出现在线上线下商店,供消费者选购,传统节日的商业味愈加浓厚。

  “现在的节日气氛相当一部分是由商家烘托出来的,商家会利用人们对传统眷恋的心理进入市场,并以传统节日的文化和习俗为噱头进行促销,这种事情其实无可厚非。过去的传统节日可能只有单纯的文化活动,但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所有的文化活动,包括民俗活动,都不可能只是一种单纯的文化活动了,它本身肯定会含有一定的经济意义。”万建中表示,商家利用传统节日赚钱,其实也是在促进传统文化发展、促进文化消费。

  那么,如何让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内涵在消费环境里“活”起来继而“火”起来?魏鹏举表示,首先要保护和恢复我们的文化生态,所谓文化生态是几千年来基于我们的文化传统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比如家族观念、宗族祭祀、邻里传统。其次,要促进文化消费。“传统文化能‘活’起来的重要动力就是文化消费。这些年传统节日人气之所以越来越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传统文化产业带来的消费推动。”魏鹏举说。

  在魏鹏举看来,传统文化是一种具体的生活方式,是嵌在衣食住行中的。要为传统文化打上现代烙印,就要将传统文化深植到生活中。“如果我们在饮食或娱乐的过程中,能意识到传统生活方式的意义,那这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复活,也只有在这种具体的衣食住行中,传统文化才能得到传承。”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周宁指出,古人过节的种种形式和仪式,在当时都有其现实意义。现代人应该创造、建构出符合现代生活状态和节奏的节日形式、仪式。

 

关闭窗口
 

copyright(c) 2004-2012 中国当代儒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北京·东城区国子监街65号  e-mail: mail-ccc@163.com  mailzhrx@163.com QQ:1953300734  审批表下载 
晋ICP备120015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