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繁體中文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当代儒学网 > 新闻中心 > 特别报导 > “德政千秋孝行天下”--柳河东点评运城盐湖区百姓身边的德孝故事
“德政千秋孝行天下”--柳河东点评运城盐湖区百姓身边的德孝故事
当代儒学网   2014-04-24 06:36:49 作者:韩建平 李宁波 李林霞 来源:山西日报 文字大小:[][][]

 

    李老汉老来“发福”

    李老汉名叫长水,今年83岁,是盐湖区解州镇郊斜村的村民。老伴去世的两年多来一直一个人艰难地生活,尤其是一日三餐成了大问题,每天一睁开眼睛就愁得不知道该吃啥。一个人的饭是最难做的,做少了不够,做多了吃不了;有时也懒得做,吃不香、吃不热、吃不及时和吃剩饭是常有的事;有时开水泡馍胡乱就对凑一顿。

    去年8月,村里在德孝文化苑里办起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李老汉和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们成了照顾的对象。李老汉不仅一日三餐有了着落,而且顿顿有几样可口的饭菜。中午主食饺子、面条、花卷、馒头、包子调着花样吃,一星期内不重样。做饭的 “大师傅”想着法儿让大家吃及时、吃得热、吃可口、吃得香。

    今年春节,大家在一起聊天时,都说老李好像发福了。上秤一称,他惊奇地发现自己体重果然增了10多公斤。

    到老了,体重还能增这么多,李老汉高兴得合不拢嘴:“日间照料中心真是养人的好地方,不光能吃上香喷喷的饭,还能和老伙计们在一起说笑、打牌、下棋,热热闹闹,再不像过去那样一个人寡淡地坐在大门口晒太阳啦!”

    李长水老汉夸赞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盐湖区155个村村村都有,雷家坡村老年协会副会长李天锁曾用这样一段顺口溜赞美他们村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

    “日间照料倾真情,老人休闲乐无穷;忧愁烦恼全跑掉,吃喝娱乐都现成。玩耍聊天心绪宁,饭菜佳肴口味清;悠然自得享清福,崇德尚孝显真情。”

    □点评:

    “老有所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是数千年来中国仁人志士为之奋斗和向往的理想社会、大同之世的重要标准之一,亦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繁荣壮大的核心价值传统。今天河东大地上,这已成为不折不扣的现实。能不叫人惊喜?

    “干部饭”的别样滋味

    1月16日1点多,在解州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厨房里,解州镇党委书记雷刚在炉灶前忙碌着。 吃着雷刚做的饭,90岁高龄的张秀珍老人激动地说:“俺活了这么多年,哪有当官的给咱老百姓做饭的?现在俺们不愁吃不愁穿,干部们还这样厚待俺们,真是享福哩!”

    此时,雷刚的心田里也升腾着另一种幸福感。他对老人们说:“共产党的干部是为老百姓做事的,你们的幸福就是我们干部的幸福,你们过得越好,我们就越有成就感和幸福感。”

    提起干部为老年人做饭的事,史家坟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史跟明身上的故事也值得说道。

    “今天中午我早早来给大家包饺子,做的不好的话你们多包涵。”2月21日,史跟明笑眯眯地对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老人们说。

    开饭后,史跟明底气不足地问:“味道怎么样?”爱说笑的史老汉和他打趣:“你一个不怎么做饭的大男人,还想做品牌饭啊?难为你啦,有这颗心我们就很高兴了!”

    人家史跟明好赖还能舞弄一下,还有一些干部根本就不会做,但他们带上了老婆替自己做。

    在解州镇,为15个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人做饭是镇党委、镇政府在弘扬德孝文化和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给镇村干部们出的一道作业题。从去年7月份到现在,已有150余人次的干部给老人们做了饭, “干部饭”成了当地群众津津乐道的热词。大家说, “干部饭”不一定都很精美,但让老人们嚼出了受尊重、被孝敬、有活头的别样滋味。

    □点评:

    “父母官”为非亲非故的老人做顿饭,这不是政治做秀,而是推动新时代 “为政以德”,扎实走群众路线,增近干部与百姓感情的有效方式,是改变官僚作风,提升干部群众观念与服务意识的创新举措。我们应为之喝彩!

    老焦不再上访了

    “老焦不再上访了。”

    王老汉嘴里的消息,让五曹村正在日间照料中心晒太阳的老头老太们变得精神起来。

    “不可能,他能不告了?”老李不信老王的话:“前两天,他还亲口给我说,近日要去北京哩。”

    “怎么不可能?人家都当上村里德孝文化宣传员啦,正在换黑板报哩。”老王提供着证据。

    老焦名叫焦雨高,文革前上过中专,因当时政策,回家种田了。文革后,给他们这些人落实了待遇,因为通讯的原因,信一直没有到他手里,等老焦知道时已过去了好多年。因为这事,老焦一直不停地上访。

    老焦为什么不上访了?

    当然是人家老焦的说法最权威。过了一段时间后,他对到村里调研德孝文化建设的盐湖区区委书记王志峰说:“我知道我这个事办不成,原先老告状,除了不放弃一线希望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见有些干部不给大家办实事,我看他们不顺眼,就给他们找麻烦。他们越怕我出去告状影响不好,我就越来劲。”

    他告诉王书记,现在政策好了,村里这届干部都忙活着给大家办实事哩,特别是给老年人办起了日间照料中心,他再因为个人事情上访,给干部们添乱,不就成了一个不识趣的人了。

    老焦不仅不告状了,还干起了德孝文化义务宣传员,换黑板报、编快板,又说又唱。

    有老伙计逗老焦:“不当上访专业户了?”老焦笑嘻嘻地说:“告啥哩,咱这岁数的人了,也该和你们这些老友们一起享享清福了。咱算个文化人,当个宣传员,把余热奉献到办正经事上。”

    □点评:

    治世政和,民安乐;乱世政乖,民怨以怒。当百姓无怨怒之心时,说明政治清明。上访不断,是当今一大难题。老焦由久怨不平到心悦诚服放弃上访,自愿投身义务宣传工作,证明我们基层干部工作做到百姓心里了。政治清明不仅是上层权力机关的事,更是数万基层组织的扎实工作。

    播撒爱心的德孝基金

    “咱村青年有爱心,成立德孝基金会,给咱捐款赠礼品,晚年生活甜如蜜。”这是赤社村老年协会文艺队在今年春节表演的眉户小演唱 《夸夸咱村新风尚》中的几句唱词。

    要谝该村德孝基金会的事,还得从2012年“九九”重阳节说起。

    这年“敬老节”前的一天晚上,赤社村村委会主任吕怀生与村党支部书记黄河正在办公室里商议如何给老年人过节日的事。这时,门外走进一个年轻人来,他叫黄建军,长年在外务工。黄建军说,他和几个同在运城务工的青年人想趁“敬老节”之际捐款,为老年人办些实事。黄河和吕怀生听后深感欣慰,当即表示大力支持。

    原来,村民黄建军与李淑慧、闫凯峰等人商量捐款之事,远在太原工作的吕海滨和在广州办企业的黄建华听说后,也积极参与。就这样,13名青年每人捐款300元,为全村35位80岁以上老人每人赠送了一部“随身听”。

    2013年春节,黄建军在赤社村的春节团拜会上正式向全村青年发出《关爱老年人,捐款献爱心》的倡议,并成立了赤社村德孝基金会。重阳节前,他们组织22名青年捐款,把给全村40名75岁以上的老人每人赠送一个电热水壶后的余款,作为进入基金会的第一批资金。并决定,每年用爱心基金为老人们买一件礼物或办一件实事。

    德孝基金会在青年人心里播下了爱的种子。今年春节期间,又有10多名青年为德孝基金会捐款2000余元。81岁的韩清珍老人激动地说:“孩子们德行好、有孝心,个个都是好样的,我们老年人打心眼里感到高兴。”

    □点评:

    青年人永远是富有朝气、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一个群体。通过“德孝基金会”这种典型的现代社会组织运作形式,实现了合众人之力、集众人之爱心成一大善举,使弘扬德孝文化不仅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而且有了长期、可持续运作的组织保障,值得赞赏和推广!

    公婆的“小棉袄”

    临汾市市民刘艳芳是个80后,出生于书香门第,现为龙居镇大学生村官。2006年,毕业于运城学院的她嫁给了父母都患重病的同学杜闻军。

    刚过门时,患尿毒症的婆婆就频繁在医院做透析,刘艳芳总是尽量抽出时间陪婆婆同去,直至老人去世。后来公公又病重瘫痪在床,不能言语,眼睛也失明了。

    残酷的病魔使老人精神受到巨大冲击,对生活失去了希望,想用绝食了结此生。

    面对不幸的老人,刘艳芳看在眼里,疼在心头。为了能耐心周到地照顾好公公,她学会了从公公不同声调的“啊”声中猜测他的想法。

    由于公公24小时需要有人照顾。刘艳芳和丈夫最后商定白天由丈夫来照顾,晚上由自己伺候。刘艳芳不仅不能像同龄人一样回家吃现成饭,反倒更像一个“老媳妇”,每天下班后急急忙忙赶回家,为老人做饭、喂饭,洗洗涮涮。为了照料好公公,刘艳芳小两口结婚七年至今没生孩子。

    刘艳芳婚后经济上一直很困难,同事们换季都要添点新衣服,而刘艳芳常常是拾掇别人的旧衣物,洗洗补补再穿。

    不少人曾劝刘艳芳别太苦太亏自己了,她总是淡淡地说:“这都是做小辈的应尽责任。”

    刘艳芳不仅是个好媳妇,也是个好村官。她任村官已经5年了,总把村民当亲人,践行着“大孝”。无论谁有困难她都毫不犹豫地去帮助,每当国家有帮扶政策时,她总是不忘记给需要的人争取机会,温暖着他们的心。

    □点评:

    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孝敬公婆,内贤外达,刘艳芳无疑是中国传统优良女性的生动写照和现代展现。好媳妇造福三辈人,好女人可造就一个和睦而繁荣的贵族之家。铸就伟大的民族,需要自强不息的伟大男性,亦需能够承载厚德的伟大女性涌现!

    梁香草的“敬老服务团队”

    梁香草今年56岁,是一名退休职工,盐湖区敬老志愿者服务队队长。

    1921年,梁香草的爷爷奶奶从山东曹县沿路乞讨到盐湖区张村,是当地好心人的“一块馍、一瓢水、一片瓦”让他们在这里生存下来。光景好转后,他们家经常接济上门乞讨的恓惶人,好吃好喝善待着这些可怜人,甚或留宿他们。

    梁香草在父母的善举中长大,善念也深深地扎进了她的心里。无论看到或者听到哪里有需要帮助的人,她都会找上门去,伸出一双温暖的手。

    2010年,梁香草牵头成立起“敬老服务团队”,深入到城乡为孤寡老人服务。如今,这个服务团队已发展到386人,年龄最大的76岁,最小的是她5岁的小孙女。她的敬老服务涉及理发、洗澡、剪指甲、聊天、体检、文艺表演、照相、放电影、困难救助、法律咨询、养生保健等10多项内容。目前她的团队已累计服务500余次,被服务的老人达2万余人次。

    在敬老服务中,梁香草遇到了一个名叫梁志义的92岁老人,儿子去世多年,孙子又是智障。自从孙子不小心把家里的两间房烧了之后,老人就蜗居在村里两孔废弃的窑洞内。看到老人窘迫的生活状况,仁爱、善良的梁香草毫不犹豫地将老人接到自己家中,给他洗澡,买新衣、袜子和鞋子。那一次,老人在她家里一住就是40多天。

    “我不是想当孝星,就是心里过不去,看到这些生活艰难的恓惶人,心里就难受,忍不住想帮帮他们。”在梁香草的嘴里,人们从来听不到豪言壮语,只有真诚的感情和朴素的话语。

    □点评:

    在新时期敬老事业中,梁香草不仅身体力行,无私奉献,善举感人,而且极富智慧,具有现代社团意识,创建志愿者组织——“敬老服务团队”,以组织化的方式,以集体的力量,大大推动了敬老慈善事业。各级政府应当扶持这类组织,奖励带头人。

    “喊一声爸爸妈妈”

    2013年重阳节,雷家坡村干部们在村里组织开展了给父母 “洗一次脚,来一个拥抱,喊一声爸妈”的“三个一”活动。67个家庭参加了这次活动。

    一位雷姓中年村民单膝跪地给老母洗脚时,母子俩声泪俱下。“妈现在不算太老,自己还洗得了。我知道你有这份孝心就心满意足了。等我将来真老了,你一定要给我多洗几次。”“妈,你放心!小时候你给我洗了不知多少次脚,你老了我也会常给你洗脚,让你干干净净的。妈,你娃绝不会让你寒心!”

    三分钟的拥抱,让子女们想到了父母是怎样把自己拉扯大的,自己是否主动拥抱过已经变老的老父老母,愧疚的泪水潸然而下。父母们也感到了孩子们已经长大,长得抱不住了、抱不动了,而慈祥的老人们却不埋怨孩子,仍然是用手轻轻地抚摸儿女,因为他们知道孩子们也有这样那样的苦衷和许多生活上的压力。拥抱中,现场一片啜泣声。

    “爸——”“妈——”一声声的呼唤,把“三个一”活动推向了高潮。当着众人的面,一个个儿女爽朗地喊出了世界上最亲切的词汇和声音,现场的人无不泪流满面。父母老泪纵横,儿女热泪盈眶,他们在台下哭,组织活动的干部们在台上哭,人间的真情和真爱流露无遗。

    一次洗,一个抱,一声喊,让看似普通的亲情如一股清澈甘甜的泉水涌进了人们的心田。母子关系、婆媳关系在德孝文化的大背景下变得融洽,释放出的正能量将会感染更多人来效仿。

    □点评:

    洗脚、拥抱、喊声父母,看起来简单,听起来平淡,说起来容易,可对今人来讲,真要做一次“三个一”并不容易。雷家坡村干部们不仅别出心裁,而且组织60多个家庭实实在在大做了一次,让村民的感恩、孝敬之心得以激活与提升:对父母的孝,绝不仅限于“养”,更为重要的还有“敬”和“爱”!

    刘海水与“德孝澡堂”

    “叔,我领我妈进去洗个澡。”

    “不用掏钱啦。”

    “你办澡堂不容易,不收钱怎么行?我知道你那样做是想让我们这些儿媳们孝顺好婆婆。我可不是想占便宜才领我妈来的。我是真心想领我妈洗个澡。”

    “知道你是真心,那我更该免费了。”

    再过一周就要过年了,东郭村村民赵建芳在本村的“德孝澡堂”里和“老板”刘海水攀谈着。一旁的婆婆满脸笑容。

    刘海水从区直工委书记位置退下来后,回村里办了一个名叫“依水净”的澡堂。区里抓德孝文化建设后,他把澡堂名字改成了 “德孝澡堂”,并承诺凡是儿媳妇陪着60岁以上婆婆来洗澡的一律免费。刘海水还把自己绘制的新二十四孝图悬挂在澡堂最显眼的地方,让每个来洗澡的人一眼就能看到。

    邻村有个小媳妇看完图说:“原来总认为多给父母点钱就是孝顺,现在感到还要在精神上多关心父母。不少外村年轻人带着老人来洗澡,就是想看一看老刘编的新二十四孝图。”

    刘海水还发挥自己特长,创作了 《天下最苦是父母》等4个系列100多幅漫画作品,自费制作成动漫光盘,在各处德孝大讲堂播放。同时为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老龄办等绘制了新二十四孝漫画图。他还与其他10多名退休老干部一起义务担任德孝大讲堂讲师,巡回讲课30余场。

    谈起今后打算,刘海水说:“能为弘扬德孝文化做些贡献,感觉特别有意义。新的一年里,我打算在每个包间里都挂上新二十四孝漫画,在毛巾、澡巾上印上漫画,免费发放给来洗澡的人们,引导更多人孝敬老人。

    □点评:

    “百善孝为先”,这虽是一句古话,但拿到时下,作为现代人行为标准一点也不为过。是啊!连自己的父母、长辈都不懂得感恩、孝顺的人,那你还会尊敬谁?敬佩谁?一个眼中连父母、长辈都没有、目中无人的人,又怎能为社会谋利?为广大人民谋福?诚哉!

    (点评者:柳河东,字铁镜,中华儒学会执行会长、山西省当代儒学研究会会长、研究员)

    相关链接:http://www.sx.xinhuanet.com/newscenter/2014-04/17/c_1110274701.htm

关闭窗口
 

copyright(c) 2004-2012 中国当代儒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北京·东城区国子监街65号  e-mail: mail-ccc@163.com  mailzhrx@163.com QQ:1953300734  审批表下载 
晋ICP备120015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