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繁體中文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当代儒学网 > 新闻中心 > 特别报导 > 叶小文:习近平决心激活传统文化以解困局
叶小文:习近平决心激活传统文化以解困局
当代儒学网   2014-03-28 00:56:08 作者:叶小文 来源:《国学旨归》 文字大小:[][][]

 

按:叶小文先生是贵州贵阳人,著名学者,曾任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书记。现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正部级)、中央候补委员。在《国学旨归》出版前,他曾认真看过书稿。下文是他讲解中国文化对于习李政府深化改革的作用及意义。

核心提示: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朝气蓬勃,并不断发展壮大,始终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就因为有如此丰厚的精神家园,如此强大的精神支撑。这是一个伟大民族几千年传承着的集体记忆、集体呼唤,远比西方文化中“创世者”的一个“神召”来得强大。激活这些精神基因,有助于去建立现代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市场伦理”,把“资本”的冲动与“诚信”的建构成功结合,形成勤勉做事、平实做人,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

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围绕的中心议题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发表讲话,他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找回道德约束和慎终追远的定力 

基因,是内在成因,是根脉,是抗体。正如人长得像自己的父母是有遗传基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基因,从而形成不同于他国、他民族的人文性格和文化习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文化根脉在哪里? 

在传统文化里。千百年来,中华文化中凝聚、积淀、总结了许多优秀、精辟、独特的思想精华,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之中,为一代代中华儿女所敬仰、认知、学习、传承。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富滋养。文化是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崛起或复兴,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崛起为先导。一个民族的衰落或覆灭,则往往以民族文化的颓废和民族精神的萎靡为先兆。精神是民族的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在现代化的艰难进程中实现,现代化则要靠民族精神的坚实支撑和强力推动。传统是民族的本。时代精神强调时代的理性认同,而民族精神却立足于民族的情感认同。民族认同不是逻辑推理或理性构造的结果,而是民族传统中长期的历史和文化积淀的产物。但毕竟,传统文化、传统道德过去没有、现在也不能把我们带进现代化。现代化呼唤时代精神,民族复兴呼唤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要在全民族中张扬,民族精神就要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中重铸。 

中华“文化传统”能薪火相传,就因为活在我们的基因里,流淌在我们的血脉中。重视安身立命,就是我们一个重要的文化基因。从这个基因,发展出三条定律:一是热爱生命,追求幸福;二是尊重生命,道德约束;三是敬畏生命,终极关切。改革开放尚未到位的转型期满足着安身立命的第一条定律,不断洗刷甚至消解第二、三条定律。于是,近利远亲、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的道德失范现象,反而在促进生活提高、人类进步的现代化浪潮中沉渣泛起。我们要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中,去找回和强化道德约束和慎终追远的定力,去增强我们民族在现代化浪潮中强身壮体的抗体,特别是增强在各种物质诱惑中的免疫机能。 

中国历史上,很多人主张“儒法并用”、“德刑相辅”,用现在的话来说,也就是主张思想教育手段要和法制处治手段并用。法是他律,德是自律。治理国家和社会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全面规划。我们党提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古人这方面的治理思想与经验。以德治国,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之一,是中华民族应该认真继承,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用好的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用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中国共产党要长期执政,党的干部既然做了官,就得有官德。要严格以为官之德来自律。只重“官品”轻“官德”,就会追逐“官品”不择手段,抛弃“官德”恬不知耻;就难免苍蝇滋生,甚至养虎为患。官者,君子也。中国有推崇君子人格的传统。诸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谆谆告诫,“终日乾乾,夕惕若厉”的慎惕之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精神,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顽强意志,修齐治平、治国安民的政治理想,“载舟”“覆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精神境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百姓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坦荡胸襟,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君子之德”,与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前赴后继的远大理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宗旨,是一脉相承的。共产党的各级干部,不妨从传统的君子之德中获得精神鼓舞,升华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完善优良品格,培养浩然正气。这样的官员,才能“譬如北辰,众星拱之”。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正在接受现代市场经济考验和洗礼的中华民族,不会离别自己的精神家园。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可以使之变成我们内心的源泉动力,做到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经世致用。 

韦伯的“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的支撑,就是一个“神召”,以这种立足此岸、面向彼岸的价值观对来世灵魂归宿的关注,来为资本主义精神提供终极价值,弥补资本主义精神的缺陷。 

我们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家园中可用的东西,就比一个“神召”丰富得多。比如,“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精神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道义担当,“见贤思齐”、“见义勇为”、“知行合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省吾身”、“君子慎独”的修身之方,“百善孝为先”、“孝悌忠顺”、“家和万事兴”的齐家之略,“水能载舟、亦能复舟”、“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理政之道,“天下为公”、“世界大同”、“致中和”的经世方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舍身取义”的爱国情怀,“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凛然正气,“仁义礼智信”的基本价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奋进态度,等等。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朝气蓬勃,并不断发展壮大,始终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就因为有如此丰厚的精神家园,如此强大的精神支撑。这是一个伟大民族几千年传承着的集体记忆、集体呼唤,远比西方文化中“创世者”的一个“神召”来得强大。激活这些精神基因,有助于去建立现代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市场伦理”,把“资本”的冲动与“诚信”的建构成功结合,形成勤勉做事、平实做人,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 

今天,当我们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时候,不要轻看了另一个“决定性作用”——具有突出优势、深厚软实力和重要精神支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基因一旦激活,不断生长和放大,就可以形成百病不侵的抗体,百折不挠的动力,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伦理和新精神。

 

关闭窗口
 

copyright(c) 2004-2012 中国当代儒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北京·东城区国子监街65号  e-mail: mail-ccc@163.com  mailzhrx@163.com QQ:1953300734  审批表下载 
晋ICP备120015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