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繁體中文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当代儒学网 > 新闻中心 > 特别报导 > 习近平“曲阜讲话”与邓小平“南巡讲话”意义同等重大
习近平“曲阜讲话”与邓小平“南巡讲话”意义同等重大
当代儒学网   2014-02-09 02:13:47 作者:北京儒学书院铁镜辑 来源:中国当代儒学网北京工作站 文字大小:[][][]

 

习近平“曲阜之行”与邓小平“南巡讲话”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是人文社科领域的一次“拨乱反正”和“思想解放”

邓小平的南巡解决了经济领域的“姓社”“姓资”的问题,认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能够兼容;习近平的“曲阜之行”解决了人文社科领域的“姓孔”和“姓马”的对立问题马克思主义和儒学不是对立的,是互补的能够兼容的。

当年小平同志南巡,他在深圳的讲话起初是不允许发表的。但是,《深圳特区报》冒天下之大不韪,发了长篇通讯。相比之下,山东的媒体反应太慢。

    1月24日,山东人文社科研究协作体年会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曲阜讲话精神,开创儒学研究新局面”研讨会在山东大学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院长许嘉璐出席年会开幕式并讲话。

     许嘉璐在讲话中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对山东人文社科研究协作体成立的背景、意义及今后的发展道路进行了全面的说明,提出了希望。他首先对去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曲阜之行”的意义进行了解读他认为习近平“曲阜之行”与邓小平“南巡讲话”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是人文社科领域的一次“拨乱反正”和“思想解放”

邓小平的南巡解决了经济领域的“姓社”“姓资”的问题,认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能够兼容;习近平的“曲阜之行”解决了人文社科领域的“姓孔”和“姓马”的对立问题,实际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和儒学不是对立的,不是非此即彼的,而是互补的,能够兼容的,因此,习近平的“曲阜之行”可以和邓小平的“南巡讲话”相提并论。

他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通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相协调”来建立起中华民族新时代的价值观,用强大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做支撑来推进下一步的全面改革开放。这些论述是符合中华文化与世界人文社科发展规律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第一位的国情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必须跟这个国情结合才能中国化,必须跟这个特点结合才能把中国建设好。

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扬弃,和时代精神相协调,由点及面,由浅入深,逐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许嘉璐提出,本次研讨会既考虑对传统文化进行解读,又关心如何把研究成果推向民众、推向社会乃至如何开展这方面教育,这就是协作体的活力所在。我们要让广大干部、农民、工人乃至更多的知识分子形成一种文化自觉,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家的脑子里生根,这不仅是山东省的需要,也是整个国家的需要。

要针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基础研究、理论研究、书斋研究,把孔子的学说提高到伦理学、价值学的高度,实现“下学而上达”;还要通过通俗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把理论研究的成果返回到更多人的心里,实现“上达而下潜”。许嘉璐对协作体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几点希望和要求:

一是协作体要协作。当今世界的科研动向是文、理、工、法、医都在走协同的路子。我们要想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在立足于今天的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对先哲留下的经典进行重新的阐释,要召开研讨会,一起商量;还要通过项目、活动等多种形式来开展协同,形成合力。

二是要深入基层社区。我们这些学者不是民众的导师,因为我们身上的传统文化基因未必多于老农,我们只是书读得多一些,先知了一步,先觉了一步。我们不过是一个唤醒的人,把民众身上的传统文化基因唤醒。

三是要提高。为了把弘扬的工作、扬弃的工作做得更好,我们也需要了解海外的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的前沿动态,可以依托一个单位开展海外学术动态的搜集和整理分析,进行资源共享。这同时也在提醒我们,对儒家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也得与时俱进。

讲话最后,许嘉璐希望山东省为协作体的发展提供更大的支持,以利于协作体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附:

习近平曲阜之行与邓小平“南巡”具同等意义


    人文学者许嘉璐先生认为,习近平“曲阜之行”与邓小平“南巡讲话”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是人文社科领域的一次“拨乱反正”和“思想解放”。
    邓小平的南巡解决了经济领域的“姓社”“姓资”的问题,认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能够兼容;习近平的“曲阜之行”解决了人文社科领域的“姓孔”和“姓马”的对立问题,实际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关系问题。 
    许嘉璐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通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相协调”来建立起中华民族新时代的价值观,用强大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做支撑来推进下一步的全面改革开放。
    这些论述是符合中华文化与世界人文社科发展规律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第一位的国情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必须跟这个国情结合才能中国化,必须跟这个特点结合才能把中国建设好。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扬弃,和时代精神相协调,由点及面,由浅入深,逐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据“山大视点”)
    2014年1月24日,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等单位主办的研讨会上,九、十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人文学者许嘉璐先生发表重要讲话,重磅解读习近平总书记曲阜之行。

    (以下根据讲话录音整理节录,未经本人审阅,整理:曾繁田)
    习近平同志曲阜之行,有一个重要细节:行程安排上本来没有济宁,他是临时决定去济宁,他想到曲阜看看。但是我们又发现,他事先做过充分的准备。所以是,一方面是没有安排,一方面是有备而来。这里面有深意,值得我们挖掘。
    2013年12月30日,近平同志在北京关于“文化软实力”的讲话,新闻媒体只刊发了其中的部分。当天的会议议程,本来没有儒家文化的讨论。但是习总书记还是想要谈一谈,他在会议上提出:要以中华文化作为支撑,推动全面的改革开放。 
    通过对习总书记一系列讲话的学习,我个人有一些解读。中华文化的历史发展,必定符合世界人文社科发展的普遍规律。现在如此重视传统文化、大力弘扬儒家学说,对人文领域来说,是拨乱反正。可以说,这就是第二次的思想解放。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有过姓社姓资的大辩论。现在讨论的问题,就是姓马姓孔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毛泽东同志经过深入思考而提出的重要命题,马克思主义到了中国,应当考虑如何与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对接。但是迫于当时苏联的监视与控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提法没有真正系统地建构起来。
    这次近平同志12月30日的讲话,我认为已经形成了纲要。这是一个重要信号,要重视文化建设,要深入开展文化体制改革。我说过多次,近平同志曲阜讲话,应当与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放在同一个高度去认识,这样才能看出近平同志曲阜之行的重大意义。

    当年小平同志南巡,他在深圳的讲话起初是不允许发表的。但是,《深圳特区报》冒天下之大不韪,发了长篇通讯。相比之下,山东的媒体反应太慢。
    我们应当更为积极地开展工作。学理研究仍然是基础,但也不能只坐在书斋,还要推动传统文化的普及,要把传统文化推向民众、推进生活。只有满足老百姓对传统文化的怀念和渴望,才能建立起持久的和谐。
    在推动过程中,学者并不是民众的老师。我们并不一定比老百姓做得更好、体会更深,我们只是先知先觉的人。所以专家学者应该尽量走进社区、走进乡村。学者并不是导师,我们更像是酒店里的Morning Call,我们的工作是唤醒。
    现在有这么几个计划,除了学术研究、教育普及之外,还打算办个国学嘉年华。既然是国学嘉年华,就不用老谈学理了。多请一些朋友来,进行文艺交流、商业交流,要激发文化产业的活力。

 

关闭窗口
 

copyright(c) 2004-2012 中国当代儒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北京·东城区国子监街65号  e-mail: mail-ccc@163.com  mailzhrx@163.com QQ:1953300734  审批表下载 
晋ICP备120015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