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繁體中文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当代儒学网 > 新闻中心 > 特别报导 > 国家文旅部长胡和平: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下)
国家文旅部长胡和平: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下)
当代儒学网   2022-03-18 11:03:55 作者:勾晓庆 子清辑 来源:文旅中国 文字大小:[][][]

 

 

去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意见》。请您介绍一下,目前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具体有哪些进展和成果?下一步还有哪些规划?

《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意见》印发实施以来,文化和旅游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动文件贯彻落实,努力构建完善剧本质高量多、剧目纷呈多彩、剧场布局合理、院团人才辈出的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国有文艺院团抓改革、求创新、促发展的良好态势逐步形成。

一是改革工作机制和政策体系逐步完善。

文化和旅游部指导各省(区、市)建立跨部门工作机制,研究提出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具体政策举措。截至目前,文化和旅游部直属的10家文艺院团逐一制定实施方案,结合文艺“国家队”功能定位、细化工作举措。绝大多数省(区、市)已出台本地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文件,推出加强剧本剧目建设、深化薪酬制度改革、创新职称聘用制度等一系列针对性政策措施。比如,上海、浙江、云南等地要求国有文艺院团制定工作方案,探索“因团施策”“一团一策”改革,打造“一团一品(牌)”。

二是院团艺术创作水平不断提高。

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指导所属国有文艺院团制定中长期创作规划、年度创作计划,建立质量管理制度,加强集体创作,艺术原创能力持续增强、组织化水平持续提升。2013年至2020年,全国文化和旅游部门所属国有文艺院团原创首演剧目从1288部增长到1935部,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舞剧《只此青绿》《永不消逝的电波》等常演常新的舞台爆款,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在庆祝建党百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排演过程中,国有文艺院团在创作、表演、保障等多个方面担纲主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院团经营管理能力持续提升。

推动转企改制院团加快建立健全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保留事业性质的院团持续深化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国有文艺院团的内生动力、发展活力得以彰显。坚持以演出为中心环节,指导院团探索多元化剧目生产机制,建立健全剧目生产的题材和版本多样化机制,在演出中检验作品、锻炼队伍、服务群众。比如,2021年,上海18家市级国有文艺院团完成演出6865场,同比增长81.4%,演出收入3.28亿元,同比增长75.4%,较2019年增长8.25%。比如,2021年春节期间,国家京剧院京剧《龙凤呈祥》视频全网累计播放量突破2000万人次,付费观众3万余人,开辟了线上演播新渠道、培育了数字演艺新业态。

四是院团运营的社会效益得到彰显。

国有文艺院团社会效益评价考核向全国推开,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多演戏演好戏的正确导向逐步树立。低票价、公益性演出数量不断增多,“三下乡”“戏曲进乡村”“戏曲进校园”等活动广泛开展,为广大群众欣赏高水平文艺演出提供了更多机会。在近两年的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中,80元以下低价门票占总票量的50%。在京剧、昆剧、越剧、黄梅戏等传统戏曲艺术节庆,以及线上新年戏曲晚会、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戏曲百戏(昆山)盛典等活动中,国有文艺院团积极参与,推动传统艺术得到更好传承、展现新的风貌。

下一步,文化和旅游部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在中央深改委、中央文改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下,建立健全国有文艺院团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剧目生产表演有效机制,探索开展国有文艺院团评估定级、建设一批重点国有文艺院团,完善文艺人才培养、引进、管理、保障、奖励机制,加强对《意见》落实情况跟踪评估、做好经验总结和宣传推广,切实推动《意见》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不断提升院团创演质量、管理水平、服务效能,更好发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中坚力量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表示,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在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方面,文化和旅游部有哪些重点工作和举措?

“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比如,出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金砖国家文化节等主场文化盛典,见证我国与多国文化和旅游合作文件签署,为中外文化和旅游年(节)致贺词、为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揭牌,等等。在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怀下,我国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交流合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坚持以文载道,为国际文化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持续深化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合作,推动中文成为世界旅游组织官方语言,推动国际文化和旅游规则朝着更加公平正义多元开放的方向发展。我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已达42个、总量居世界首位,有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理念、方案、实践为世界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解决方案。2021年,浙江余村、安徽西递村入选首批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念成为世界旅游发展的共识。

二是坚持以文传声,让世界各国倾听中国文化主张。

建立金砖国家文化部长会议、二十国集团旅游部长会议等16个多边交流合作机制和中俄、中意等25个双边合作机制,积极与多米尼加、萨尔瓦多、巴拿马等新建(复)交国家开展文化和旅游交流,形成覆盖全球的政府间合作网络。举办“相约北京”国际艺术节、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等主场活动,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发展成就。加快推进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和旅游办事处建设,总数分别达到45个、20个,各机构联动举办“天涯共此时——中秋节”“中国旅游文化周”“云·游中国”等活动,成为全方位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的重要窗口。

三是坚持以文化人,与世界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交流,建立了丝绸之路剧院、博物馆、艺术节、图书馆、美术馆联盟,国际成员单位达503家,沿线各国人民享受异域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加便利。“欢乐春节”活动连续举办13年,年均在130余个国家举办活动约2000场,成为我国与世界人民共享传统节日的重要桥梁。“美丽中国”“发现中国之旅”等活动深入开展,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体验中国、感知中国、走读中国,品味中华文化独特魅力。2022年春节期间,首次制作文艺中国2022新春特别节目,通过中国文化网英文版和脸书、优兔等平台向海外同步直播,组织驻外使领馆、文化和旅游机构通过官网、社交媒体推出回放视频,在非洲Startimes电视台、哥伦比亚国家电视台等外国主流电视台进行播放,吸引大量观众观看。建设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实施“国家艺术院团(澳门)演出季”、举办“情系中华”交流活动,携手港澳台共同弘扬中华文化。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讲好中国故事、推动文明交流互鉴重要论述精神,进一步加强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交流合作,打造多维度、立体化交流渠道和平台。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把握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机遇,创新对外文化交流手段方法。统筹文化交流与产业合作,形成相互促进、双轮驱动工作格局。积极打造国际文化品牌,办好各类品牌活动。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我们一直在行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

 

2022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重要一年。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方面,文化和旅游部今年有哪些重点部署和工作规划?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党中央作出明确部署安排的重要战略任务,是文化和旅游部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持续努力的方向和目标。2022年,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强国建设重要论述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稳中求进,坚持守正创新,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以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为主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着力点,努力创作优秀文艺作品、提供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努力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重点做好七个方面工作。

一是以创作为核心任务、演出为中心环节,推动文艺创作生产繁荣发展。

围绕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这一主线,做好主题性文艺创作、演出、展览展示等工作。完成好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文艺演出等重大任务。推进重大创作工程项目策划实施。统筹办好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以及各艺术门类节庆和展演展播展示活动。加强文艺理论研究,健全文艺评论工作体系。加强艺风艺德建设。

二是以提升效能为重点,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上水平。

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推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稳步实施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公共文化云项目,推进智慧博物馆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办好示范性群众文化活动。加大青少年、老年人、农民工等群体文化权益保障力度。推进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三是加大文化遗产工作力度,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深入实施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守牢文物安全底线,实施好文物平安工程等重大工程。加强革命文物、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积极推动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组织开展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创建。加快古籍数字化建设和活化利用。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曲艺传承发展计划等项目。加强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办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成都国际非遗节、中国非遗博览会等活动。

四是统筹传统业态转型升级和新型业态发展壮大,推动文化产业提质增效。

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培育壮大线上演播等新型文化业态。推进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及试点城市、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建设。出台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政策文件。深化文化产业国际合作。办好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义乌文化和旅游产品交易博览会等展会。

五是深化旅游资源开发,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世界级旅游景区、度假区和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推出一批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推动冰雪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研学旅游等业态创新内容、提质升级。推出更多定制化旅游产品、旅游线路,开发体验性强、互动性强的旅游项目。实施国家智慧旅游建设工程,推进智慧旅游“上云用数赋智”行动计划。

六是坚持培育、监管两手抓,推动文化和旅游市场规范有序、繁荣发展。

健全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体系。开展旅游服务品牌建设培育、信用经济发展试点,探索新业态新模式管理试点。推进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大力倡导文明旅游。持续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加快推进执法队伍统一着装,举办全国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岗位练兵技能竞赛活动。持续开展文化和旅游市场专项整治,常态化开展“体检式”暗访评估。

七是统筹文化传播和旅游推广,加强对外和对港澳台交流合作。

继续完善中外文化和旅游合作机制,推进政府间文化协定和执行计划签署。对接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等重大主客场外交活动,办好文化和旅游活动。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相关规则制定。建好用好世界旅游联盟。持续打造“欢乐春节”“美丽中国”“佳节好物”等品牌项目。做好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有关工作,继续打造“艺海流金”“情系中华”等传统品牌,支持办好香港国际旅游展、澳门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海峡两岸台北夏季旅展等展会活动。

 

关闭窗口
 

copyright(c) 2004-2012 中国当代儒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北京·东城区国子监街65号  e-mail: mail-ccc@163.com  mailzhrx@163.com QQ:1953300734  审批表下载 
晋ICP备120015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