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繁體中文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当代儒学网 > 新闻中心 > 儒门动态 > 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举办“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座谈会
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举办“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座谈会
当代儒学网   2021-09-17 12:35:21 作者:魏广帅 来源:大众网 文字大小:[][][]

 

 

近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座谈会在济南成功举办。座谈会由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中国实学研究会联合主办。

本次座谈会旨在进一步深入学习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与会专家紧紧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主题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向度研究”“儒学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研究”“山东作为文化大省,如何做好‘两个结合’”等分论题,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交流探讨,提出了一些颇具思想性和指导性的见解。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并且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可谓探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有效路径的生动实践。

    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党委书记、副主任,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孔子研究院党委书记国承彦在总结时表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攸关方向,事关大局,邀请多方面知名专家学者齐聚泉城济南,梳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探讨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是跨领域、跨学科推动儒学研究阐发的一种新尝试。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将为社会供给更多满足大众需求、符合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殷切期望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助力文化强省建设,服务文化强国战略。

一、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

百年大党坚守马列真理,百年奋斗重铸民族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创造性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论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空间。

多位专家学者在交流研讨期间都谈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的成功经验,已经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共识;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则是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新认识、新提法、新概括。习近平总书记在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同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与传承发展。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尼山世界儒学中心理事王杰认为,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逻辑关系、历史进程与发展趋向,对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他将“两个结合”的提出称之为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进程中的又一次深刻觉醒。

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资深研究员,中国文明和中国道路研究中心主任谢茂松特别注意到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了“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认为这是一种特别重要的提法。他主要从整个中国文明史的角度来理解“两个结合”,从文明史的整全性、中国历史文明的纵深中更全面、深刻地研究、诠释中国道路。他认为,中国共产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个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文明跟社会主义的一种结合,它是古今中西的高度融合,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数字文明熔铸为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文明最终将合而为一。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朱康有回顾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者“结合”的历程,直至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七一”重要讲话中首次明确提出“两个结合”,可谓水到渠成。他认为,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相关学者对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有过一定程度的探索,我们党的历届领导人对此问题也给予了很多关注。他认为未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将是学界一个大的研究方向。

    山东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政治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包心鉴表示,“两个结合”重要命题的提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伟大创造,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邃逻辑,进一步指明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坚持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方向,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和不断推进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副主任、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表示,“两个结合”重大论断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是洞察历史、远观未来的卓越识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同时彰显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自信,进一步指明了扎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与方法,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的展望。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教授,中国人学学会常务理事张友谊认为,“两个结合”的重要命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造性发展,为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新思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为了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时,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要不断结合中国元素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吕文明表示,习近平总书记“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在中国,从毛泽东主席到习近平总书记,都非常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具有内在契合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虽然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但它是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经验和人类文明成果的概括和总结,集中地反映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世界性的一般科学理论,要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就必须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相结合,正是因为两者之间具有内在契合性。

王杰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根本上具有内在统一性:马克思主义追求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中华传统文化追求大同社会、天下为公,两者具有相通的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关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关切人的修身臻于至善,两者具有相通的人文旨趣;马克思主义重视实践改变世界,中华传统文化重视躬行修齐治平,两者具有相通的务实品格。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何中华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的选择,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文化原型上的契合关系:首先,中国文化固有的“天人合一”观念与马克思主义所说的自然界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及其统一,具有某种可通约性。其次,中国文化格外注重“践履”和“习行”,与马克思主张“实践的唯物主义”立场,把实践作为自己的哲学的原初范畴加以确认,也有着明显的一致性。再次,中国文化强调“知行合一”,与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立场,也不无相合之处。

张友谊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容方面的契合性与融通性揭示了二者能够相结合的内在规定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思想资源,两者之间有着高度的契合性,比如唯物辩证法与传统文化的朴素辩证法、共产主义与大同社会理想、集体主义与以天下为己任的价值取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民本思想等等,这些亲缘方面的关系都有助于两者的融合。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方法论原则

传统文化既是基本国情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具有自己的独立性和特有功能。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任何国家和民族发展道路的选择,都离不开本民族特有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都离不开本国特有的基本国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要进一步做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文章,而且要下大气力做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章。

对于如何深入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王杰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三来原则”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论。“不忘本来”,就是坚定“四个自信”,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坚守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吸收外来”,就是善于借鉴吸收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面向未来”,就是勇于站在全人类文明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在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五位一体”建设全面推进、协调发展,努力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包心鉴则提出进一步做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章须坚持三个基本原则:第一,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和科学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力量激活、释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藏的正能量。第二,要始终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基本方针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根本方向。第三,要始终坚持抓住根本,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真谛。

朱康有在讲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途径时表示,要从一个一个领域入手、从一个一个专题入手,探讨包含基本原理在内的全方位的“结合”,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定性的说法上。他认为,马克思主义要向下扎根,深入民间社会,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向上伸展,进入意识形态领域,两者的融会贯通,同时吸纳多元文明的精华为我所用,一定能为人类的命运和前途探索并贡献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方案。

杨朝明表示,中华民族拥有在5000多年历史演进中形成的灿烂文明,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对文化诸事象要有机融通、全方位结合,把握传统文化精神实质,弘扬传统文化真精神,培养新时代少年君子。

四、山东如何做好“两个结合”贡献“山东智慧”

山东作为中华文化的发祥地和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同时既是人口大省,又是经济文化大省,具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特色,因而在践行“两个结合”上具有典型性示范意义。

包心鉴表示,深入总结山东在践行“两个结合”上的成功经验,尤其是进一步探索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方面的有效路径,赓续红色血脉,传承中华文脉,更好推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贡献更多的“山东智慧”,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谢茂松注意到,经党中央批准,山东省近日成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他建议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与尼山世界儒学中心这两个机构紧密结合起来,两者高度配合,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充分发挥山东在此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山东社会科学院省情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山东省社会学学会会长李善峰阐释了梁漱溟先生的乡村建设理论和乡村社会重建的实验。梁漱溟的邹平实验是理论和实践结合最紧密的案例,也可以称之为梁漱溟版的“山东方案”,对我们在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的结合有一定借鉴意义。

吕文明表示,山东既拥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势,又具有丰富的党史资源,理应在“两个结合”的研究与落地方面走在前列,努力建设具有全球主导力的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全力办好尼山世界文明论坛,还要充分发挥山东考古工作取得的一系列成果,紧紧围绕“五千多年文明史”开展研究工作。

本次座谈会观点新颖,视野宽广,特色鲜明,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提供了一场思想盛宴,也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新见解、新思路、新方法。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实增强文化自信,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会焕发出持久强大的时代生命力。

        子清辑

关闭窗口
 

copyright(c) 2004-2012 中国当代儒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北京·东城区国子监街65号  e-mail: mail-ccc@163.com  mailzhrx@163.com QQ:1953300734  审批表下载 
晋ICP备120015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