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国学大讲堂6月16日韩星教授讲“敬畏上天,仁民爱物”(组图) |
中国当代儒学网 2020-06-16 11:28:18 作者:子清辑 来源:中国平潭 文字大小:[大][中][小] |
近年来
因为地域、人种和宗教的不同
引发相互间的误解
冲突乃至争斗的事故愈演愈烈
如何理解儒道核心“天”“仁”思想
从而帮助社会化解矛盾、消除误解
为世界带来真正福音呢
6月16日19:00-22:00
第20期两岸国学大讲堂
将在两岸国学中心举办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韩星
以“敬畏上天,仁民爱物”为主题
线上线下同步开讲
本期大讲堂还将邀请
50名国学爱好者前往现场聆听
(点击以下二维码进入直播间)

“天地君亲师,仁义理智信”
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句子
其中却蕴含着无限的哲理
1
“天地君亲师”
“天地君亲师”作为儒道祭祀对象,是自古以来孔孟之道的主要教义。所谓“天”,来源于自然崇拜。中国古代以天为至上神,主宰一切,化育万物,祭天地有顺服天意,感谢造化之意。其中,无论是皇帝自称“天子”还是董仲舒推崇的“天人合一”,都体现着“天”作为世界万物主宰,在人们心中所代表的最崇高地位。
2
“仁义礼智信”
“仁义礼智信”称之为“五常”,是中国人长久以来的立身之本。作为“五常”之首,“仁”就是提倡以人为本,富有爱心,它体现人的高尚情怀,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美好的情操。孔子说,仁即“爱人”,古代君主也把推行仁政,作为孜孜以求的目标。“天”与“仁”作为儒道精髓,很多名人也将其奉为“信条”。
日本著名实业家稻盛和夫就将“敬天爱人”作为企业经营的最高准则,并用一生来践行这句话。所谓敬天,就是依循自然之理、人间之正道——亦即天道,与人为善。换言之,就是“坚持正确的做人之道”;所谓爱人,就是体恤他人,持“利他”之心,互助互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