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繁體中文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当代儒学网 > 新闻中心 > 特别报导 > 韩国九所儒学书院成功申遗,书院文化母国之后人有何感?(组图)
韩国九所儒学书院成功申遗,书院文化母国之后人有何感?(组图)
当代儒学网   2019-07-11 11:42:11 作者:陶君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字大小:[][][]

 

 

1


韩国书院申遗成功了


    韩国人又双叒叕以中国相关的文化遗产申遗成功了。


    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韩国9所保存了朝鲜王朝时代儒学私塾原貌的书院,以“韩国新儒学书院”(Seowon, Korean Neo-Confucian Academies)之名,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这9所书院分别是:安东陶山书院;荣州绍修书院;庆州玉山书院;安东屏山书院;达成道东书院;咸阳蓝溪书院;井邑武城书院;长城笔岩书院;论山遁岩书院。

 


    消息传来,中国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儒学书院不是中国的吗?!


    对于一直关心和致力于中国文化研究的国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令人心酸的消息。


    中国书院研究专家邓洪波对此说了两个词:祝贺、自愧。


    书院制度与书院文化,是不折不扣的中国原产,自唐朝兴起,在历史千余年时间里,根扎于民间社会,在各地城乡村落星罗棋布,是中国文化发展和传承的重要载体。


    而韩国的书院,本身就是从中国移植过去的,出现比中国晚,数量比中国少,但他们却比我们抢先一步,经历几年的努力,申遗成功。


    是的,韩国自2015年就开始书院申遗之路。


    这事当时一度引发中国学者和部分网友的焦虑,呼吁有关方面重视中国书院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宣传,主张中国传统书院应该积极作为,联动韩国、日本等东亚儒家文化圈的相关书院共同申遗。


    可惜,这些声音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陶山书院


2


不得不正视的韩国书院

    新版一千元面额的韩币,正面是韩国第一儒学家李滉,背面图案则是其弟子为纪念他的学识和品德而修建的儒学学校——陶山书院。


    陶山书院所在地安东,被韩国人称为邹鲁之乡,地位相当于我们孔子的出生地山东曲阜,已经成为韩国儒林的精神象征。


    2014年1月,韩国书院研究会副会长金德铉在韩国庆熙大学国际校区所举办的“中韩书院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交流论坛上明确表示,韩国陶山书院“儒生修炼院”的运营模式,可以把书院发展成儒学精神和儒学文化的传承基地。


    每年,都有大批有组织的韩国人或外地游客络绎不绝地奔赴陶山书院,瞻仰韩国的儒学先师,亲身体验传统的韩国儒学礼仪。


    以陶山书院为代表的韩国书院,其实起源于中国唐朝,16世纪初传到朝鲜半岛,17世纪中叶又由中国和朝鲜半岛传到日本列岛,19世纪末20世纪初或撤废,或改为学堂、学校,至今有1200余年历史。


    邓洪波教授研究表示,朝鲜书院在李氏王朝援引中国书院制度、形成教学与祭祀先贤两者兼具的第一所“正轨书院”——白云洞书院,后又采纳有“东国朱子”之称的李滉所提出全面引进中国书院制度的建议,才获得大发展。


    从此之后,书院在朝鲜半岛兴盛一时,影响至今。

 

岳麓书院


3


中国书院的辉煌

    相比起韩国书院的兴盛,以及韩国人对书院文化传承所做出的努力。中国人这些年来对书院的印象,大多都停留在孔子学院、市场上的国学培训机构或者20元一张门票的旅游景区。


    事实上,书院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组织。萌芽、肇始于唐代,定型、兴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直到1901年清朝书院改制,才渐渐淡出历史主流舞台。


    兴盛时期,多达7000余所,从通都大邑到穷乡僻壤、荒陬边陲,都可见书院的存在。一个僻远的小村庄书院开课日,“凭栏观者以千计,踵堂与课者以数百计”。


    自唐朝起,因为对外频繁的文化交流,书院还越出国界,传入日本、朝鲜、越南、马来西亚等周边国家,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和文化传播的窗口。


    东南亚各国把中国视为文化朝圣地,纷纷学着建立起制度相似的书院,就像今天我们模仿引入国外的知名综艺。可惜当时并没有版权一说,如今“书院的版权”似乎也不在我们的手里了。


    按北大教授楼宇烈教授所说,中国现代书院实际存在的,有400所左右。其中包括威望犹存的“四大书院”:今位于河南商丘睢阳南湖畔的应天书院、湖南长沙岳麓山的岳麓书院、江西九江庐山的白鹿洞书院和河南郑州登封嵩山的嵩阳书院。


    可惜的是,岁月几度兴衰更迭,其中除了岳麓书院尚有书院之实,一直没长时间远离教育,其它书院都仅留“书院之名”,无“书院之实”了。

 

应天书院


4


中国书院文化式微?


    在一个知名旅游网站上,应天书院被评为“整个商丘古城最不值得一去但是又得去的景点”。


    自古书院多设于山林,唯独应天书院立于繁华闹市。


    其前身是后晋杨悫所办的私学,历来人才辈出,培养俊杰无数。
范仲淹来应天书院求学、后娶妻生子,在商丘落户,并担任应天书院掌学主教。北宋政权开科取士,百余名学子在科举中及第的竟多达五六十人。
于是,宋仁宗在1043年将应天书院改为南京国子监,使之成为北宋的最高学府之一,相当于现在的社会科学院。


    著名文学家晏殊,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等一批名人名师在此任教,显盛一时。


    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应天书院自清改制后,被改建、拆毁,直至荡然无存。从2004年开始,应天书院开始新的一轮修复,一期工程崇圣殿主体目前堪堪完成。


    慕名而去的旅人这样记载对这座古老书院的评价:完全是现代人仿古建造的,大门前有一座拱桥,站在拱桥上可以俯瞰院内,但除了大门什么也看不到。进入大门之后,这个院子空空如也,只有一座大殿,大殿是重檐歇山建筑,殿内也无非就是一些仿古摆设和书院介绍,出了大殿就是一个空院子了……实在不值20元的门票。


    真是连大门上“应天书院”那几个大字,都透露着一种难以言说的寥落和心酸。


    岳麓山,清溪茂林之间,青舍密密,屋宇麻麻,大门前悬挂有一副楹联,上曰“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作为北宋开宝年间就创立的书院,四大书院之一“岳麓书院”是让湖南人骄傲了几百年的金底文化招牌。


    岳麓书院是宋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讲学的基础上创立的,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岳麓书院每一组院落、每一块石碑、每一枚砖瓦、每一支风荷,都闪烁着历史淬炼的人文精神。


    这座至今被保存得最完整的书院,自两宋开始,在朝代迭代和战乱中,也逃不过屡受战火摧残的命运。


    在漫长的历史里,经历了“九毁九兴”的岳麓书院,依然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先后培养出17000余名学生,其中如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唐才常、沈荩、杨昌济、程潜等,每一位都声名显赫,如雷贯耳。


    1988年,岳麓书院建筑群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岳麓书院之内,建有中国目前唯一一座展示中国书院史和文化教育史的专题博物馆——中国书院博物馆。


    馆内陈列布展沿用古代书院曲径回环的风格,展品极为丰富,除古代应试教材、各类匾额和教条、珍贵古籍、文房四宝外,还有北宋真宗亲笔题写的“岳麓书院”石碑、明代代表性书院东林书院丽泽堂、白鹿洞书院明伦堂、清代学海堂的复原场景,以及明万历朱应台镌朱文公先生真像碑拓和清代朱子像等。


    这些古老的展品和精心打磨的复古环境,或者能让我们对逐渐淡去的书院文化依然不失自豪和自信。


    尽管岳麓书院依稀尚存书院的辉煌,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从“四大书院”包括其它两个:享有“海内第一书院”之誉的白鹿洞书院、在历史上以理学著称于世的嵩阳书院,到其它大大小小的书院,都在时光中逐渐式微,至今不被重视,这是我们当前要正视的文化现实。


    韩国书院申遗成功,作为中国人,是不是应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唤起必要的危机感?那些优秀的文化,我们不去传承,却被别的国家传承得很好,若干年之后,我们以什么底气来说,这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骄傲?

  来源:哈啰孔仔(ID:HelloKongzi)

      子清辑

 

关闭窗口
 

copyright(c) 2004-2012 中国当代儒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北京·东城区国子监街65号  e-mail: mail-ccc@163.com  mailzhrx@163.com QQ:1953300734  审批表下载 
晋ICP备120015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