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繁體中文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当代儒学网 > 新闻中心 > 媒体关注 > 新华网: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苇杭书院戊戌年度会讲在北大举办(组图)
新华网: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苇杭书院戊戌年度会讲在北大举办(组图)
当代儒学网   2019-01-19 15:34:06 作者:小慧辑 来源:新华网 文字大小:[][][]

 

  2019年1月12日上午九点,苇杭书院以“仁”为中心议题的戊戌年度会讲在北京大学人文学苑1号楼拉开序幕。来自社会各界的二百多位儒门同道及国学践行者共聚一堂,追思怀念山长杨汝清、围绕既定议题进行深入探讨。

活动现场

  本次年度会讲开幕式由北京大学哲学博士、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教研部教师李勇刚担任主持人。开幕伊始,按照苇杭书院惯例,先向至圣先师孔子像和宗圣曾子像行礼;接着,全体起立,为山长杨汝清默哀并播放杨汝清纪念视频。之后,主持人李勇刚代苇杭书院梳理2018年杨汝清的讲学及活动轨迹,总结书院过去一年的主要文化活动,并通过一个短片对苇杭书院十年会讲进行回顾。往昔会讲,历历在目,文化依旧,故人远行,给人无限感慨。

  杨汝清夫人王晓民老师作为家属代表、北京大学经典与文明研究中心秘书长戴熙宁作为联合主办方代表分别致辞。戴熙宁在致辞中,首先追忆与杨汝清的学术交往,提到杨先生尽管离世,但他身上所体现的儒家精神之纯粹令人永远铭记在心。戴熙宁强调了仁对于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并指出本次会讲不仅仅在学理上理解历代大家的解读,更要从自己心灵深处唤醒对仁的敬意和温情。王晓民在致辞中,回顾了自己作为家属一直在背后默默关注和支持书院的心路经历,并对此次年度会讲的支持者孔众、戴熙宁以及北辰青年计划、衡水学习社的同仁等表示了衷心感谢,对书院的未来寄予了深情期待。王晓民老师最后提醒道,年度会讲不是追思会,会讲的主题依然是文化;对杨汝清最好的纪念方式,是我们继续把没有做完的事情做下去。

  本次会讲的中心议题是“仁”。“仁”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其中蕴含着一种大化流行、生生不已的气息,蕴含着一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儒家认为“仁”是总德,是具有核心意义的概念,能够统摄儒家提倡的其他价值。此次年度会讲,一方面是苇杭书院具有总结意义的第十届,另一方面探讨的又是具有总结意义的主题,所以杨汝清生前给予了极大的期待。2018年4月起,即着手筹备戊戌年度会讲,在整体规划之余还做了大量的具体工作。按照杨汝清生前的规划,此次会讲总的主题是“克己复礼”与“天下归仁”。在为期两天的会讲中,与会嘉宾从“仁之基本内涵”“仁之形上学基础”“仁之工夫”“仁与当代社会”等角度,分享对“仁”这一儒家核心价值的理解以及与“仁”有关的生命事件,并与现场观众热烈互动。同时,还有两千多人次的网友通过现场直播观看了会讲。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国学大家楼宇烈做开场发言

  本场会讲由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国学大家楼宇烈做开场发言。他认为,爱人是仁的基本含义,但是爱人本源在于“自爱”。楼宇烈引用《荀子》中子路、子贡和颜回分别言仁的故事,并解释说,做人要自爱。自爱是仁的核心,也是自觉的一种体现。仁的根本精神就是人的自觉和自律,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挽回礼崩乐坏的情况。如果人没有自觉性,就不可能挽回礼崩乐坏的局面,再强大的法治力量也不可能做到。一个没有自觉、不能自律的人,不能称为“仁”。楼宇烈补充强调,仁的含义非常多,可以从各个层面去诠释,就拿爱人来讲,爱人就要从爱自己的亲人开始。仁还有一个核心就是自己做主,要反求诸己,这也是中国文化重要特征。在提问环节,针对听众提问“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的问题,楼宇烈回答时强调,哲理的根基在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伦理教化关键在于落实到价值观上,儒家传统的价值观强调诚与敬,当今社会尤其应该培养人的敬畏心。楼宇烈的发言娓娓道来,又义理缜密,令与会听众如沐春风。自2009年苇杭书院年度会讲开启以来,楼宇烈曾多次亲临参与,给予多方支持。先生之平易近人,嘉惠后学,体现了前辈学者的人格风范和文化情怀。

  知名儒家学者张祥平发言的题目是“仁:真诚待人、待天下——儒家修身的层次”。张祥平说,仁翻译成现在汉语,就是真诚待人待天下。“礼”是分层、分工的资源分配规则和再分配协调规则。当我们克己复礼的时候,我们就和整个社会大结构整合到了一起,这就是所谓“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活动现场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韩星首先回顾了苇杭书院历次年度会讲。他表示,中国文化中,九表示多,表示吉利,表示尊贵,杨汝清主持了由一到九年的会讲,可以说是尽到了一名儒者的历史责任。虽然杨先生英年早逝,令人叹惋,但“求仁而得仁,又何怨”。韩星的发言主要针对孝与仁的关系展开,他引用朱子的注解,认为从理解性理的角度看,仁德是孝悌之本;而从实践的角度看,行仁则应以孝悌为本为始。儒家的爱是以同心圆的方式,发源于血缘亲情,然后一层一层推导至天地万物。最后,韩星强调,仁不仅仅是一个概念,不仅仅是一个哲学范畴,更主要的是人的生命实践。我们要把仁看成安身立命之本,是须臾不可离的。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指出,“仁”的概念也不是孔子发明的。但是,它是孔子为我们中华文明的发展所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在某种意义上,孔子所做的工作,就是中国最早的文艺复兴。他提倡仁道,就是通过教育,让人成为仁。在我们今天的教育中,对于仁的正确理解非常重要。现在国家层面在制定关于传统教育的基本政策,在实践中,需要避免把它当作一种知识的教育,应该把仁看作精神的养育、一种理想的追求。仁不只是一种概念,更是一种践行。仁之所以有力量,不是因而我们对它解读有多到位有多动人,而是要让“仁”产生更好的社会影响,让所有的人都能感受到“仁”的力量、“仁”的伟大和人之为人的自豪。“仁”的思想不只是中国化的思想,也是人类的共同利益。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教授任剑涛从“仁”的产生对于人自身、社会的组成、社会走向理想境界的动力的影响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仁”字从人从二,不仅是二人的问题,更是人类社会对人自身觉醒的产物。在原始宗教时期,人是从属于模糊的神的,并没有发现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和寄托,而只有在从仁的时候发现,人要服从做人的最高感召,需要在“二”中来理解。孔子强调“仁者爱人”,这既是人存在的一种宇宙共感,是观世界的一种方式、寻价值的一种出路,更重要的是一种人与人相处最高调节的规范。另外,他认为“仁”和“礼”的关系是螺旋式的、不可分开的。判断一个人得仁或失仁的关键,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非礼勿视、听、言、动,是一种仁德觉醒当中的个人自觉行动。他认为杨汝清开办苇杭书院且如此坚韧、努力,合乎了“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责任感、悲悯感、共情。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方朝晖谈到个人对“仁”的思考时说,“仁”在儒家思想体系的地位和重要性极高,是众德之首,所以,“仁”被翻译到国外的时候,非常有难度,因为它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非常高,在儒家思想史上的重要性非常之高。这个问题的秘密根源需要我们跳出儒家自身才能看清楚。他认为“仁”有两个重要的特征需要我们去把握。第一,“仁”是一种情感,是建立在对他人有“不忍人之心”基础之上,即所谓的“恻隐之心”。第二,“仁”是一种爱,“仁爱”体现为一种差等的自爱。儒家的仁爱思想并不主张一种普遍的、泛化的、一刀切式的爱,而是主张一种由近及远式的爱。“仁爱”在这两点上跟人类其他文明所倡导的泛爱、兼爱、博爱相区别。

  北京大学经典与文明研究中心秘书长戴熙宁认为,对于“仁”,应从民族精神的成长史看,第一阶段,“仁”从造字时起,指的是“二人”,是我与另一人的关系。按人的成长历程来说就是孔子时期的五伦。第二个阶段,是基于二人关系,在轴心时期被孔子提升为中华文明的重要价值观念。第三个阶段,宋学时期,“仁”被赋予了宇宙论、本体论的意义,并被称为一个本体。此外,戴熙宁还结合“分析还原法”“一体五元”“天人合一”等思维方法重点谈了如何理解“仁”中的“理”。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王瑞昌认为,对于“仁”的价值阐述,可以从感受层面和思想层面入手。感受层面,首先要强调“仁”是要体验的,是动的,这是“仁”的核心。“仁者其言也訒”,虽然言辞上很不伶俐,但是心是灵动的。这时对“仁”怎样下定义都不会圆满的,因为仁是一个大全,“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总而言之,“仁”是所有美好事物的源泉;思想层面,思想层面,可以从孔子之前、孔子的时代和宋明理学三个阶段进行理解。孔子之前,“仁”是众多德目之一,它不高于“义”,也不高于其他德行。孔子的时代,主要是把仁局限在人的伦理层面,但是家庭社会、政治形而上的层面没有发挥出来。宋明理学阶段,不仅把“仁”看成人类社会、家庭、国家的根本,而且看成天地万物、日月星辰、山河大地的根本。最后,“仁”达到形而上的阶段。到宋明理学的时候,就成了儒教。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博士、西南政法大学教师董卫国提出,一部儒学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就是一部关于“仁”的诠释史。孔孟对于“仁”的教导是非常全面的,蕴含丰富的内涵,包含了诸多可能性的诠释方向。“仁道”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基,任何一个时代,要寻求社会治理、道德教化之基础,振兴文化,都要对仁有一种自觉,有一种新的诠释和理解。针对有听众提问仁的字源意义的问题,董卫国补充了郭店楚简中仁字“从身从心”的字源,指出从人从二与从身从心两个字源意义是统一的,分别对应仁者爱人与克己复礼两个诠释向度。

嘉宾合影

    山西省当代儒学研究会会长柳河东在发言中讲,“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今年会讲的主题为儒家文化最核心的义理和价值,议题重大;由于汝清兄的英年早去,所有人都心头沉重。汝清兄、杨山长虽未能到会主持与发表演说,但他却以不太长、而又极精彩、很厚重的人生为大家生动诠释了“仁”。“仁”字在《论语》中出现109次,居儒家五常之首,为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仁字可作两个人相处解,最简单、最朴素的团体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两个人处好了,更多的人便相安融洽。当代儒学最具前景的两个路向,在于社会儒学和生命儒学,是弘扬仁之价值和精神,推动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在现代社会活化与光大的有效途径。

  “如此江山,代有儒生承道统;何等家国,世存经典辨华夷。”自2006年12月创立以来,苇杭书院始终秉承传统书院精神,藉民间公益模式,以“讲习礼乐、力行孝道、敬畏天地、感念圣贤”为宗旨,以“孝”为核心,修习儒学经典,“明孔孟之道,养君子之风”。2009年,苇杭书院启动年度会讲制度,已连续举办十届,前九届主题分别是“孝”、“礼”、“信”、“耻”、“廉”、“义”、“和”、“忠”和“恕”。当前,苇杭书院年度会讲活动已然成为国内书院文化发展的一件文化盛事、儒家文化圈内的独特学术风景,受到了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支持和关注。与当下一般的学术研讨会相比,苇杭书院的年度会讲拥有鲜明的特色:首先,在会讲开始和结束的时候,都安排向圣贤行礼的环节;其次,遵循儒家“长幼有序”的原则,按照年齿的顺序发言;第三,发言者不必提交论文,鼓励活泼泼的、当下的、触发式的思考;第四,发挥古代书院自由辩难的学风,发言嘉宾和参会人员之间可以充分地质疑与驳论,倡导以理服人的会风;第五,安排老、中、青三代学者同台发言,体现出儒家所追求的思想和学术上的传承有序。

  今年以“仁”为主题的年度会讲,适值会讲十周年纪念。杨汝清早在2018年4月份即开始筹划此次会讲。先生在10月份出差途中,不幸因病骤逝,诸多工作未能实现。为完成先生遗愿,书院同仁及先生好友、学生组成会讲筹委会,对此次会讲进行了悉心策划。在多方合作努力下,在戊戌年的年底,书院再次凝聚善缘,发挥以文化人的教化功能,成为弘扬儒家文化的道场,继续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力所能及的努力。

 

关闭窗口
 

copyright(c) 2004-2012 中国当代儒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北京·东城区国子监街65号  e-mail: mail-ccc@163.com  mailzhrx@163.com QQ:1953300734  审批表下载 
晋ICP备120015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