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繁體中文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当代儒学网 > 新闻中心 > 特别报导 > 金圣基在运城国际儒学论坛的主旨发言:儒学创新与发展(图)
金圣基在运城国际儒学论坛的主旨发言:儒学创新与发展(图)
当代儒学网   2018-06-17 08:36:32 作者:金圣基;子清辑 来源:中国当代儒学网山西工作站 文字大小:[][][]

 

韩国成均馆大学儒教哲学文化创新研究所所长金圣基

 

   中国当代儒学网编者按:2018年5月19日-20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儒学创新与发展”国际学术论坛暨“文武二圣故里携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动仪式在武圣故里运城隆重举行。
   本次论坛由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孔子基金会、中华孔子学会、中国实学研究会、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指导,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山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共运城市委、市人民政府、山西省当代儒学研究会、全国儒学社团联席会议秘书处主办,中共运城市委宣传部、山西省当代儒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山西省社科院国际交流中心承办,中国儒学年鉴社、香港中华儒学会、澳门中华孔子学会、台湾中华儒学会、韩国儒教学会、马来西亚孔子研究会、山东省儒学发展促进会、山西师范大学协办。来自海内外的100余位著名学者、鸿学大家、儒林英贤及200余名山西、山东代表同仁,汇聚一堂,共议和推动儒学在新时代的创新与发展、建设人文高地、传承中华道统、坚定文化自信大计,盛况空前,成果丰硕。
   中华儒学会特聘专家、韩国儒教学会名誉会长、韩国成均馆大学儒教哲学文化创新研究所所长金圣基在论坛开幕式上作了《儒学创新与发展方向》主旨发言。现将主旨发言内容刊发如下,以飨网友同仁。


 

儒学创新与发展

——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儒学创新与发展”

国际学术论坛暨“文武二圣故里携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启动仪式上的讲话 

2018年5月19日)

韩国成均馆大学教授 金圣基

   

一、当今儒学创新与发展的背景


    作为儒学的研究者,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中国近几十年来对传统文化重视的不断加深,儒学得到了很好的复兴,特别是习近平主席执政以后,对儒学十分重视,更使得儒学有了长足的发展。随着儒学复兴发展的同时,社会对儒学研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与社会现状结合,解决现实社会问题;如何创新,保持儒学的生机活力,这是我们儒学研究者们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急速发展,综合国力和世界影响力得到了不断提升,但与此同时,却也积累了很多社会问题,特别是精神和价值层面的缺失问题尤为凸显。其实不仅在中国,同样有过经济快速增长期的韩国,也有过类似的问题。而儒学的普世价值,有利于解决道德和价值观层面的问题,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儒学结合社会具体时期的具体问题进行创新。这不仅是造福社会的方法,同时也是社会给于儒学的新的生机。


    再从国际形势来看,中国的崛起让东亚逐渐走向世界中心,东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急需被西方认同。同时,近几年,西方主导的社会体系中发生了剧烈动荡,西方的价值体系也暴露了越来越多的问题,而注重“中和”、“中庸”等理念的儒家思想价值体系,或许可以对多元文化的如何共存,甚至世界和平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今天再来谈“儒学创新与发展”这个主题,就显得更加有意义。

 

二、孔子思想的创新与发展


    儒学的盛衰和复兴影响了文化之发展,文化的发展有继承也有创新,所以其在继承与创新中可以日益转变化新。自古以家庭伦理为基石的儒家仁礼之学符合了东亚传统家族的发展,儒学从诸子百家之中脱颖而出,影响了文化之发展。而此文化本身是带有很强的历史意识,可透过许多的经典中得以阐述表达思想。因此可见儒学要追求创新,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更无法忽略传统之根本(经典阅读),避免造成文化上之断裂产生。孔子对于文化发展的态度, 更强调于文化生命历史连续性的文化阐释原则,由其作述之意可以得知。


    《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作为开启,由字面上的意思来看虽然可以衍伸很多解读,例如“传述旧章而不新制礼乐”、“寄寓微言”来出发,这提醒了我们不为彰显个体自我的历史地位而去刻意创建,而是只致力于历史中本已存在的事物与美善道理之传述与实现,不为求个体独特之建造。因此儒学的产生可以视为一种饮水思源、承先启后的关键。


    由此看来,孔子的好古、复古以至述古,即是根源于他的一种历史文化发展之连续性的观念。这一连续性的内在原则,即自然与文明的连续,或是质与文之间的连续性探讨。自然与质即是生命存在之基础,文、质之间要有一平衡点,限制文在发展过度而产生之问题,因此文明之发展上有前进、进步之特性以外,实质上更重视由质而文的转变过程,这即是要自然与文明的内在关系中保持文化生命整体的意涵。“文”的发展上,应该保有着人之本“质”,而可以表现文质合一之精神。必须避免为求新颖而舍弃原本之传统,造成文质分离,最后发展也只会限于形式,创新的意义也终究只是昙花一现。


    “信而好古”之“信”可以以相信、诚信来看,而“好古”则是“归本、复古”,面对客观存在事物,以公正客观的态度来面对,即是为求贯通古今之道。由此行为作为文明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儒学也是有如此关系作用。所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贲卦‧彖传》)即是以“质”为其界限,孔子强调“文”要有所“止”。所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天之文明,是不能主动来安止的,而乃是人使之安止。也就是人心从眼前的天地万物之鲜明,察其理则,体其次序,人天地合一,于是继承了天地的“文明”,“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观”是观照,观照即能体会,体会则能发扬,体会发扬了人的光明,叫“观乎人文”。人都是天之所生,都在天文与人文之感应中,所以人有文化、传统,人透过文化而得以学习传统。如同我们透过儒学来学习传统,使传统得以永续,而儒学可以持续发展。


    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之意,提供了我们在面对儒学创新与发展议题上很好的方法与态度,当在面对东亚学术文化传统时,我们是站在解读经典的立场,通过经典的意义去实践,以接续传统与未来发展。所谓“述作”是将自身处于历史与传统之中,参与文化生命的继往开来,而孔子在此之间“能得古人之心与道”(焦循《述难》),此也是可以知道为何孔子自己言“信而好古”,这是其在古今之间作为了一体现者,而能通古今之道,自然与文明得以连续,谓之天人合一。儒学的特性因此影响我们的人生观,有着历史理性的记述,又带着生命之情感。这样的历史生命延续性文化得以传承下去的关键,和我们现在人文精神之发展有着密不可分之关系。


    孔子在“述而不作”的文化观指导下,又进一步发展到了“中”、“和”思想,从而深刻地塑造了儒学发展之特性。儒家思想中的“仁”、“礼”等皆是“中和”思想的体现。中和思想也在其个体系中发展,大致可以作为思维、政治观、修身理念、文化观几个层面。《中庸》:“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中庸三十章)可以知道孔子遵循尧舜之道,效法周文王、周武王之制。在此中也可见“述”、“作”,作即是创造;述则是传承。当孔子身处于乐坏礼崩之时,激发其抱负与志向,投入于“述而不作”上,以保存先王之道,愿能使天下恢复礼乐和合之文明秩序。在保守和承继中可以继续留存,又带有着创新,这样即是“中和”思想之实践,为求文化之持续性而产生。孔子所建构之儒学体系,即是以“仁”为中心思想及核心内涵之“体”;以德化内容为实践方法之“用”;达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的“大同”、“外王”境界,大同与“和”的理想也是一致的。仁的意义与价值透过德得以实践,让我们看到了儒学发展之使命感与理想。还有其包容性、多元性,其内涵价值已扩大至世界性,仍有不断进步与创新之空间。

 

三、当今儒学创新与发展展望


    在当今儒学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借鉴孔子思想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的宝贵经验,我认为儒学的创新应该重点注重以下几个方向。


    第一,儒学创新应该把握现实社会情况,通过儒学的普世价值来补充现有社会道德体系和价值体系不完善的部分。


    第二,儒学的传播形式应该创新。儒学不该只局限于高校和研究机构,应该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例如中国近几年,各个城市出现的,以教授儒家文化为中心的“学堂”“书院”,就是一种社会教育模式的创新。“儒商文化研究”,“全球祭孔联盟”等机构的成立,是一种组织形式的创新。这些传播形式和组织形式的创新,都有利于儒学在社会各个阶层的普及和传播。


    第三,结合网络进行创新。网络的出现让知识的获取和传播速度变得更快,而儒学也应该充分利用这个工具。像中国的孔子基金会的“儒家经典数字化工程”,韩国儒经编纂中心的“儒经订本化工程”,中国香港地区的“哲学书电子化”工程,等项目,就是很好的成功范例。这些项目把儒家经典和网络管道相结合,将更加专业和准确的经典书籍传播给大众,不仅有利于研究者检索资料,更为对儒学感兴趣的普通网民提供了一个获取知识的平台。


    第四,创新应该注重国际交流。国际交流不仅包括儒学文化圈内国家的交流,也应包括对于不同文化圈的交流。通过这些文化交流,可以更好的促进世界对儒学的理解,以及对东亚社会意识形态的理解。交流的同时,也会将儒家的普世价值,特别是“和谐”“中庸”等思想观念,推之于世界,这不仅有利于儒学本身的发展,也必然会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共存与和谐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另外,强调创新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儒学的创新与发展不能脱离儒家经典和儒家的基本思想。而是应该基于儒学的经典、儒家的思想的深入研究之下进行创新。其理由如下:第一,儒学从来不缺少创新的传统。从孔子开始,儒家就无时无刻不在创新。孔子作春秋,创易传,修订经典,本就是一种重大的理论创新;杏坛授业,有教无类,第一次建立私学体系,是教育和实践的伟大创新。从孔子开始,到孟子,荀子,再到后世的朱熹,王阳明,儒学的体系都在创新和变化中不断进步发展。这也是儒学2000年来一直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的原因之一。所以说儒学本身就不缺少创新的传统和经验。第二,儒学大部分的核心价值是普世的,同样适用于现代社会。对于社会来说,儒家基本的理念,不管是注重亲爱的仁,摒除私利的义,还是提倡秩序的礼,明辨是非的智,都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原则,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对于个人来说,不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还是“君子慎独”的自律之法,或是“知言养气”的修身之术,放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是培养个人修养与德行的不二法门。所以儒家经典之中蕴含的普世价值,本就是一个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巨大宝库。第三,要理清创新与传承的关系。创新应该基于儒家经典的研究,和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不能为了迎合市场,改变或者歪曲经典的本来含义,这是我们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正如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强调的那样,要把握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儒学的创新不应该脱离经典的传承、研究和挖掘,这样才能把儒学的真正核心思想和普世价值传播给社会大众。


    二、在注重经典的同时还要突出人的主体性。


    儒家一直提倡人的主体性,注重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层面的关系。我们在创新的时候也应该重视和协调好这三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创新应该注意人和自我的关系。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所以说孔子认为达到“仁”境界的根源和动力源自自己的内心,而不是有他人推动来实现,只有主体自己,主动追求才能达到。所以在创新中应该注意,应该更多激发人自身的主体性,从而来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而不是通过说教的方式来进行简单宣传倡导。抓不住主体性的创新,不一定会得到好的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第二,创新应该注意人与社会的关系。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儒家一直坚持民本思想,注重人在社会中的主体性。儒家认为人不是一个孤立个体的存在,而是必须生活在一定制度下,生活在社会关系之中。所以在儒学创新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人和社会,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不能单纯的从社会的角度,或者单纯的从个人角度来思考问题,应该充分考虑到人和社会的关系,并结合现在的社会情况进行有效的创新。创新中即要强调人在社会的共性,又要个人的个性与自由,正如儒家在礼乐思想中对“和同”“别异”的辩证探讨的那样,只有通共性和差异的有机平衡,才能最终达到求同存异的和谐状态。第三是创新应该注意人和自然的关系。儒家自然观上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天人合一,将人和宇宙,人和自然联系在了一起。然而合一并不是简单的同一,荀子认为,相对于五行的无生,草木的无知,动物的无义,人最为贵。这说明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人是有主体性的。但是强调主体性的同时,天人合一也客观上要求人要必须遵守自然的法则。所以这种合一并不人是对自然的主宰,恰恰相反,这种合一是人要通过自己的主体性,对自然的和谐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正如张载所说,人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这里所说的“为天地立心”,就很好的表明了人在这种关系中,应该尽到什么样的责任。把眼光放回到今天,当今的社会现状下,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人和自然的矛盾,已经成为了各个国家都在面临的重大问题。所以对于我们儒学的创新,应该更加关注人和自然的关系,并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努力达到人和自然的共存与和谐。这不仅有利于儒学的发展,更有利于帮助解决环境问题。


    综上所述,我认为,儒学的创新要立足社会现状,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与优势,并在传播方式上积极创新,同时也要平衡好经典传承和儒学创新的关系,充分利用好人的主体性。从而达到传播儒学的核心价值和解决社会问题的目的。这样的创新才更有意义。


    最后引用习近平主席的一段讲话结束今天的发言。“要使传统文化的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土又面向世界的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关闭窗口
 

copyright(c) 2004-2012 中国当代儒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北京·东城区国子监街65号  e-mail: mail-ccc@163.com  mailzhrx@163.com QQ:1953300734  审批表下载 
晋ICP备120015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