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儒学网 2015-03-30 01:32:32 作者:刘振 来源:合肥文明网 文字大小:[大][中][小] |
近些年国学大热,表现之一便是“‘读经’从娃娃抓起”。一时间,幼儿园、小学纷纷开展“经典诵读”,社会上的各类国学班也如遍地开花。“读经”读什么?目前的情况是,《弟子规》是“必读”的“传统文化经典”之一。然而,近日首都师范大学兼职教师、全国百佳幼儿园园长王立华发表了一篇文章《我们为什么反对幼儿读〈弟子规〉》,直指“《弟子规》从整体上来讲封建糟粕多于精华。”这篇文章在网上引起激烈争论,有人认为《弟子规》乃“君子之始”“孩童成长必要的精神资源”,也有人认为《弟子规》是违反现代教育理念的“威权教育”,孰是孰非,不一而足。 从来没有哪本“经”能够引起如此泾渭分明的争议。国学热的大背景下,很多成人即使对国学并没有多少了解,也热衷于把孩子送去“读经”,最简单的想法是“背背古文、学学规矩总是好事。”凡事总有一个深入的过程,当有些人意识到“读经”并非“背背古文、学学规矩”那么简单,争议也就在所难免。事关下一代成长,不可不慎,争议也许可以帮我们厘清很多之前忽略的问题。 怎样全面看待《弟子规》中的规范?有人从《弟子规》中看到了“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因此说《弟子规》给尚未发蒙的孩童提出一些接人待物和做人的规范,这是君子养成之基。还有人看到了“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因此说这些规范“散发着传统专制社会的腐臭”,“压抑了孩子的独立人格和思辨能力。”双方看到的是自己愿意看到的规范,容易陷入自说自话的拉锯战,因此较为全面地看待《弟子规》中的规范实有必要。如果把《弟子规》的内容大致分为长幼规范和做人规范两部分,后者的篇幅还稍多于前者,但是关于长幼规范的内容从现在看来充满了成人本位、长者本位,不符合儿童本位的现代教育理念,最容易成为“众矢之的”。有人统计过,《弟子规》全文1080字,用得最多的一个字是“勿”,有43处之多,于长幼规范更是如此。好的教育是灵魂的舒展而不是束缚。是否可以说,《弟子规》里有“氧气”也有“雾霾”,以前是笼统“吸”之,现在“雾霾”被发现了,就有全面看待和“去雾霾化”的必要。 《弟子规》能落实到现代生活中吗?有人认为,学习《弟子规》重在践履精神,并非要把它当成教条,每一条都刻板去做,例如孩子要孝顺父母,但不必非得“丧三年,常悲咽”;也有人认为,对孩子的教育要从具体实在的事物出发,如果超越具体行为而去谈精神,有多少效果令人可疑。无论哪一种观点,实际上都承认《弟子规》的一些规范无法实践于现代人的生活。如果一本古书不能与现代人的思想产生共鸣、生发智慧,不能落实到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很难说具有真实价值。 对于近些年兴起的儿童“读经热”,有人大力追捧,也有人坚决反对,反对者不乏教育学者和儒学人士。儿童如何“读经”,见仁见智,还需要一个深入讨论的过程,但我们不妨听听很多年前丰子恺说的一句话,他认为“礼貌等等远非恶事,然而在人的广泛伟大的生命上看来,是最末梢的小事而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