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广州黄埔古村的一个古祠堂里举办了一场特殊的“生员拜礼开笔典礼”。一群十岁左右的男女孩童身着汉服,向“万世师表”孔子行礼、点朱砂,齐声诵读《三字经》……
这是坐落于此地的“抚松书院”首次公开的社会慈善活动。抚松书院原是黄埔古村内一间清代梁氏宗祠,著名文化人、书画家雷铎将“古物激活”,摇身变成一所“现代书院”,是喧闹都市近郊一处难得的僻静之所,更是雷铎苦心打造的身心兼修的文化场所。
身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文化所研究员、国家一级作家、广州艺术博物院特聘研究员的雷铎,钻研国学多年,对中华传统文化颇有体悟。在雷铎看来,抚松书院既是传播传统文化的一处落脚点,又是现代人激发“头脑风暴”、“安放心灵”的场所,更是文化同道中人修身修心、共济共用、互师互友的现代“士大夫”的文化沙龙。近日,南方日报记者目击并亲历这场独特开笔礼,并聆听雷铎对传播传统文化的独特心得。
所 在
松风染梦绿 竹影入帘青
青砖窄巷、古榕荷塘,行走在黄埔古村之中,穿梭于古朴的岭南民居中,花岗墙裙的硬山建筑,石枋上惟妙惟肖的石雕狮子,让人有时光穿梭之感。
缓步走入古村深处的一处荷塘清溪,映入眼帘的是一间清代古祠堂,坐西北朝东南,门厅、天井、大厅、厢房一应俱全,大门口上高悬的大红灯笼和“抚松书院”红木大匾下是雷铎手书的“抚松裁竹听梅月,画院书廊品诗经”的书院嵌名对联。
步入院内,只见青砖乌瓦围合的天井两侧松竹掩映,六扇红木隔门后的大厅正中,悬挂着孔子巨幅画像,大厅内的石柱上悬挂着两副红木匾长联:一副“一室春风畅,宁神维西岭石;半窗梅月明,降幅如东王公”,是据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送给雷铎的真迹精刻而成;一副“致远涵虚,自在心事去三千界;守静寓动,无师笔纵横十万方”也是雷铎的私藏,是书画大师赖少其先生的真迹。
书院内四处悬挂着雷铎的师友和弟子们的墨宝。大厅内沉香缕缕、古琴悠悠,满墙书画洋溢着文人气息。大厅左右厢房收藏着古琴与围棋、青铜器皿与青花瓷器之类。玻璃展柜里陈列着吴南生和王贵忱、欧初等老一辈赠送的茶具、墨迹和名书画家的画集画册。
“斯是旧筑,古人德馨,松风染梦绿,竹影入帘青。”雷铎改刘禹锡《陋室铭》自题《抚松书院记》刻于盈门出的屏风之上,“可以抚宋琴阅周经,无电唱之乱耳,有案牍之怡情……”据介绍,为了将这座古祠堂翻修,雷铎和学生们筹资数十万元,令这座空间不大的古祠变得意蕴深邃、宁静高远。
所 观
学童行旧礼 尊孔兴国学
上午10时整,由抚松书院和赖少其书画学会共同主办的“生员拜孔礼贤开笔”仪式正式开始。
在雷铎的亲自主持下,开笔礼按照严格的古制进行。在悠扬古琴声中,全体学员先向孔子送束脩,而后每个学童收到了两个香包,一个装有上等沉香,取品格美好、似兰斯馨之意,第二个装有古老制式的糖果,寓意人生吉祥、生活甜美。之后,学童们向孔子像行三叩九拜之礼之后,嘉宾朱砂点“天眼”开启智慧、送香包祝福前程。
学童们高诵“仁义礼智信,人生五圣则。温良恭俭让,人生好品格。忠孝友兄弟,报效家与国。五经六艺全,修齐治平德。我今已宣誓,平生志不磨”的誓词,表达了继承国学、接续“中国梦”的决心。学童们接着朗读了《三字经》的经典段落。之后,书画家郭莽园、许固令现场书画创作,让孩子们领略了传统笔墨的魅力,其间还有古琴演奏家吕望宏为之抚琴。
来参加这场特别的开笔礼的学童大多是赖少其书画学会成员的孩子以及雷铎弟子们的孩子,这样一场传统开笔礼有何用意?雷铎告诉记者,希望借这个开笔礼传达三层含义:一、继承两千多年传统,向先贤致敬;二、接续尊孔重学的传统文脉;三、尤其重要的,是通过现在的“零零后”接续中华文明多年的文化断层。
带着十岁的女儿参加了这场开笔礼的陈宏宇说:“现在孩子内心比较浮躁,我们希望她通过这个庄严的仪式,可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无论是在家庭还是社会,都希望她可以和别人更好的和谐相处。”
家长范淳奇认为,在浮躁的社会中,复兴国学对现代人的心灵修复有很大的作用。“现在许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比较娇气,希望他们从传统文化之中学习美德,懂得感恩,感恩时代、感恩父母、感恩生活。”
所 感
拾传统文脉 引头脑风暴
“率真为约,简素为具,有酒且酌,无酒且止,清茶一杯,好香一炷,闲谈古今,静玩山水……”在《抚松书院记》中,雷铎表明了书院的定位。“希望书院可以聚集各路名贤来此雅集,头脑风暴、碰撞智慧,留下一些精神财富。而对于普通人来说,这里又可以成为一个‘心灵加油站’,让忙碌的人们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从忙碌的生活中将束缚的内心解脱出来。”
雷铎课徒所在的抚松书院从白云山麓狮子岗移师黄埔古村后,借助古村的天然气场,从琴棋书画到茶道香道,从秦砖汉瓦到奇石异卉,雷铎希望人们从迈入抚松书院大门的一刻,就能进入传统文化的气场之中。
“禅宗说,定慧双修,定而后慧,心不定没有智慧。”凡有宾客来访,书院必呈上上好茶叶和沉香。焚香沐手,让人沉静。书院有六大品类茶叶,红泥炉、黑火炭、砂锅和铁锅烹茶,矿泉水烧制,每一道都别具心意。“茶道、香道只是一个药引,希望调动所有人的感官。饮茶首先要调整呼吸,集中精神,才能启动感官,口舌喉咙全方位感受。当你进入这种状态的时候,智慧才能产生。学会品茶和闻香,是为了调动聚焦精神,在平心静气的状态下,智慧的产生往往不指向一个方向,而是全方位漫射。”
抚松书院提倡“终身修习”,按雷铎的设想,是一处现代士大夫雅集之所。何为现代士大夫?雷铎说,饶宗颐先生私底下有个精到的解释:“儒者,柔也”,简言之,便是守规矩、爱国家、明本份的谦谦君子。他有另一句诗是“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雷铎希望,借抚松书院,传递前辈大师的思想和智慧。
“抚松书院既是现代的大私塾,也是胡适博士早年提倡的‘自修大学’,是现代人修养身心、终身求知的年所。”雷铎介绍说。按照雷铎的设想,抚松书院倡导的修习有三个方面:一是学,即学问,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以儒、释、道为主,西学以哲学和方法学为主。师资广延众长,不时聘请国内同道中的佼佼者讲课授徒;二是“艺”,包括书画、雕塑、文物、金石、版本、古琴、古箫为主;三是“乐”,及生活艺术,包含茶道、香道、养生以及木石珍奇。在雷铎看来,凡是有益身心的传统文化的精髓都在书院中陈列。
“希望抚松书院能‘一石冲开水中天’,动一整片的波澜。营造传统文化的气场,吸引更多人走进来。”雷铎告诉记者,现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失衡了,希望抚松书院可以通过文化人的带动效应,吸引更多人寻找物质与生活的平衡。
“它又是一根火柴,要引爆大家的智慧。希望不断邀请名流贤达来此讨论问题,头脑激荡,这也是抚松书院的目标:它不同于一般的画廊和展馆,是一个碰撞和交流的地方,是一个引爆智慧的所在。”雷铎说。
雷铎:借传统文化让更多人“破茧”
■对话
南方日报:为何选择黄埔古村作为您书院的落脚点?
雷铎:黄埔古村是目前形态最完备的、保存原始面貌最好的村落。黄埔古村古代有“百邦客船来泊”之荣,千年文化积淀与传统文化的气场契合,我们花了很多心思装修改造。
南方日报:书院内陈列着饶宗颐老先生和赖少其先生的书法字画,是否体现了一种传承之意?
雷铎:对,饶宗颐老先生和赖少其先生都是我的老师。我希望抚松书院可以体现这种文脉传承,赖老去世以后,他夫人曾菲说:老赖在的时候,孩子不懂事,没有早点学习书画,现在只好让我来教。等于是赖老的接力棒转交到我手上。我的学生里,有四个是赖家的第三代。
南方日报:研究国学这么多年,抚松书院是一个对接社会的平台,您希望借助它传达怎样的国学理念?
雷铎:我在凤凰卫视讲国学的时候,曾经提到古希腊的神话西西弗斯,他每天把石头推向山顶,锲而不舍。我对待传统国学的态度也是一样,作为国家文脉传承了5000年,中间出现了波折,出现了断裂,但我们希望它衰微之际进行发扬。就像一个炉火在幻灭之前,用扇子扇扇,添几块炭火,它就起来了。
为什么我会提倡在今天的生活复苏国学?因为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飞速发展的时代,面临精神和信仰的危机。西学一方面使得社会飞速进步,但也使人难免急功近利,重时间、重成效。但东方哲学是种大树,我们需要传统文化的回归,用诚意用耐心,用传统的美德,使我们社会获得可持续发展。
为什么现代人需要传统国学来修养身心?因为现在每个人所做的事情最大的问题是被成功的概念所左右。追逐金钱、地位,但却丢掉了内心的宁静和幸福。我提倡闻香品茶、诗书画艺,让这些传统文化的药引帮助现代人修身养心,慢慢加大精神心灵生活的比重。
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借助抚松书院改变现代人学习方式。在我看来,人生的过程就像是蚕。读书到大学的阶段,是吃幼虫叶子的阶段;第二阶段是蛹,被工作单位和家庭包裹起来,生活很累很辛苦;第三阶段,是老了以后化蝶。我们希望不仅仅是幼虫的时候吃叶子,一辈子都能吃叶子,尽早破茧。因为当你具备一定智慧的时候,茧已经无法将你束缚,人会飞翔起来,不会只是在一个二维的平台里爬行。
南方日报:书院很小,如何实现对更多人的影响?
雷铎:书院是个万能胶,把精英聚合在一起。除了书画、古琴,还要把一些面临失传的传统文艺,如被现代人遗忘的古代乐器尺八等进行复苏。未来,这里将成为省文联等单位的书画分院、广东香道学会专点、广东茶文化协会专点、广东围棋协会分享会、广东尺八协会总会驻地……实现“小地方、大共享”。
希望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方式嫁接,将古老的内容和新的传播手段结合,将投影与WiFi、PPT与实物教学结合,用最先进的科技手段传播最宝贵的国学,同时兼修他国优秀文化,尽一点微薄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