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繁體中文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当代儒学网 > 经典教育 > 理论交流 > 国学最好“润物细无声”
国学最好“润物细无声”
当代儒学网   2012-08-06 00:59:37 作者:董向慧 来源:中国青年网 文字大小:[][][]

 

  从吕不韦、李斯、范蠡到魏晋司马氏,孙立群在“百家讲坛”把这些逝去的历史人物一一“复活”。孙立群说,史书让他受益最大的就是司马迁的一句话:“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作为一名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学者,孙立群认为现代人既需要独处一室,淡泊宁静,也需要交知心朋友,谈笑风生。“中国传统文人最喜欢这两件事,我也喜欢,既能寂寞地干自己的事儿,也能与朋友相聚、聊天。不拘时间、不拘地点,只要有知心朋友就是好事儿。”

  悦读周刊:百家讲坛观众数量众多,这也可以反映出当今国学是在走热的,对国学热现象您怎么看。

  孙立群:国学分经史子集,像经部都是比较高深的内容,而历史是很重要的部分,这也是百家讲坛主打的。如果能把历史通俗化、少儿化,作用还是非常大。我认为国学不会大红大紫,国学最好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状态,茶余饭后、闲暇时候读一读,陶冶情操。

  悦读周刊:国学能带给现代人什么好处?

  孙立群:我想国学能给现代人两个好处。第一个就是知识面的扩充,国学与历史、文化、典章制度有密切关系,能提升个人整体素质,腹有诗书气自华。第二个就是把古代的精华转化为营养,提升自己的整体精神面貌。这是在有了一定知识基础上的升华,从健全人格到工作中的谋略、处世中的智慧等等。这就因人而异了,各取所需。

  悦读周刊:现在国学不但在成年人中走热,很多儿童也在学国学,有些学校还开了国学课。您对儿童学国学有何看法?

  孙立群:我是这样想的,儿童学国学这个概念不是很准确。国学不是儿童就能学的,儿童学的应该叫蒙学,或者叫优秀传统文化,国学是一个引申。国学的概念太大,三五岁的小孩还不具备这样的接受能力。儿童学国学就是把传统文化的精髓适度吸收一点,我昨天在北京买了一套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小学语文”,叶圣陶先生编的。读了发现很好,书并没有大段引用国学,只是摘取了国学中的经典。国学不一定就要背多少东西,小孩子不能给予太高要求,健康、活泼、聪明就行了!

  国学不会大红大紫 能提升个人精神面貌

  范蠡儒道互补 这样人生很完美

  7月23日,天津闷热异常,在南开区的一处公寓,我见到了央视“百家讲坛”的知名主讲人孙立群教授。见面时,孙立群正在为他的新书《从司马到司马》大连签售会做准备。作为成名于“百家讲坛”的学者,对孙立群的采访自然也从“百家讲坛”开始。

  悦读周刊:您在南开大学讲课有30多年,在“百家讲坛”开讲是什么时间?

  孙立群:那是很晚了,2006年3月份,百家讲坛来南开大学选人,我试录节目的时候他们就对我感兴趣。当时是这样:一个人讲15分钟,讲擅长的故事、历史。因为我是搞魏晋南北朝的,所以开始就讲了这段历史的重要性、历史意义。他们听了,感觉不是特别解渴,就让再讲一段儿。这次我讲的是东晋建立,司马睿在江东没人理,王敦、王导造势帮助司马睿登基的事儿。他们听完又让讲一段,我这时候感到他们对我有意思了,于是讲了十六国的一个羯族人石勒。石勒这个人很有传奇色彩,由奴隶成为皇帝。“百家讲坛”栏目组听了之后,让我有时间去北京正式录一次。后来就试录、磨合、定题,几经周折,最后定下来了。

  悦读周刊:你在百家讲坛讲的很多是秦朝的事儿,但试录的时候讲的都是魏晋南北朝的历史,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别?

  孙立群:我偏爱魏晋南北朝,因为我的研究方向也是魏晋南北朝。但是栏目对我说,魏晋南北朝现在还不能讲,这段儿相对于秦汉、明清还比较生,听众了解的少。

  悦读周刊:2006年你开始讲的是吕不韦、李斯、韩非、范蠡,在百家讲坛讲过的这些人物故事都出书了吗?

  孙立群:吕不韦、李斯两个人的故事合在一起出版了,书名叫《解读大秦政坛双星》,2007年中华书局出版。最近《从司马到司马》一书也出版了,书名就是在百家讲坛讲座的题目。

  悦读周刊:你在百家讲坛讲的范蠡社会反响很大,这背后有什么深层原因?

  孙立群:范蠡的这期讲座影响确实大。范蠡不是官僚,他亦官亦农亦商,他在民间有很多故事,像和西施的故事。我觉得这个题选得好,给我的生活增加很多的内容。请我讲范蠡的地方很多,同时我的研究也就更深入。现在,范蠡在国内成了一个时尚话题,我把它归结为范蠡现象。人们喜欢范蠡,并不仅仅是他赚了多少钱,而是他自身的人格是当今社会需要的。范蠡能进能退,自己有人生的标准,并不以当大官为目的。他儒道互补,能奋斗也能急流勇退,这样的人生不就显得很完美了吗。范蠡身上的精神很多是现代人急需的,比如奋斗的精神、健全的人格、真诚经商的精神。

  悦读周刊:范蠡后来隐退,自己做生意还是能做得很富。

  孙立群:范蠡致富是一方面,他富了之后又把钱分出去,这就非常难得了。好多人听了之后觉得,范蠡虽然是两千年前的人物,但是他身上有很多闪光的东西。所以,历史的魅力就在于以古验今,范蠡虽然富了,但是他富而好德,又能够把钱捐出来。

  悦读周刊:您既是一名研究历史学的学者,同时也是向大众传播历史知识的公众人物。在这个过程中,能不能谈谈如何将历史专业知识向大众传播的感悟?

  孙立群:就历史本身,大的角度应该是治国的,唐太宗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叫庙堂史学。而大众更喜闻乐见的是提升个人素质、向善的历史。史学一方面是庙堂史学,另一方面要传播历史知识、优秀文明,这叫大众史学。咱们的社会越向前发展,大众文化越显得突出。甚至一个学科的生命力,也取决于社会对你的接纳程度,尤其是人文学科。我觉得百家讲坛做了一件大好事,传播了历史知识。我觉得史学大众化是一个方向,专业历史学者到社会上传播历史是非常好的路径,而我个人在这几年的实践中也感受到了必要性,得到了很多同事、朋友的支持。大众史学是让大众能听得懂原汁原味的历史,而不应该走样。眼下就是演绎、戏说历史太多了,所以人们需要学一点儿靠谱儿的历史。娱乐永远是需要的,搞笑也是不可少的,但不能过度。

  悦读周刊:您在日常的为人处世方面,在国学里面最有启发的思想句子有哪些?

  孙立群:从中国传统文化来讲,一个人要刻苦努力做学问,但交际也是不可少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你看古人,他生活往往有两个乐趣,一个是独处一室,静静地赏月、观景、饮茶,这是精神上的沉静。还有一个就是和好朋友谈笑风生,这是人生的乐事。中国传统文人最喜欢这两件事,我也喜欢,既能寂寞地干自己的事儿,也能与朋友相聚、聊天。不拘时间、不拘地点,只要有好朋友就是好事儿,交知心好友是特别大的乐趣。

  悦读周刊:国学里面让你受益最大的一句话?

  孙立群:对我而言,国学里对我影响最大的一句话就是司马迁的一句话:“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真是很好的境界,人读书、做学问究竟是为什么,难道就是为了拿学位吗。其实我觉得,最终是精神上的追求,天人之际、古今之变、一家之言,多好的境界,只能说咱们达不到,但追求是必须的。我觉得人的一生有这三句话足够了。有些人百无聊赖、无所事事,那是没悟出人生的道理。现代生活给现代人带来的压力是前所未有的,看起来人与人有电话可以很快沟通,但带来的是过度喧嚣,我觉得人还是适度寂寞一点儿的好。

  人既需要适度寂寞 也要交知心朋友

  “竹林七贤”个性十足 最有风采的是嵇康

  悦读周刊:你是从2011年开始讲新的选题《从司马到司马》?

  孙立群:这个选题从2010年9月份就开始策划、准备,一直录到去年4月份,一共有7个月。这个选题在2008年就有意向了,因为栏目组知道我是搞魏晋南北朝的。

  我准备从西晋先讲,就写了一个大纲。栏目组看了以后,说要慎重。因为百家讲坛是以人物为主,而西晋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完整地讲一个王朝的历史,在百家讲坛是没有过的。到2010年的暑假,栏目组正式告诉我,可以开讲了。我觉得有压力,但也很兴奋,因为毕竟开了一个先例。

  悦读周刊:《从司马到司马》这本书主要是讲西晋东晋的历史,我感觉魏晋的部分最有意思,尤其是“竹林七贤”。

  孙立群:魏晋这段历史闪光点就是人物有鲜明的个性,像“竹林七贤”,人们对有个性的人都会很有兴趣。这段历史虽然很乱,但是亮点不少。

  悦读周刊:“竹林七贤”您最喜欢哪一个人物?

  孙立群:“竹林七贤”最有风采的是嵇康,他外在的形象很英俊,又高又帅,风度十足。但更主要的就是他一身的傲骨,瞧不起趋炎附势的人,铮铮铁骨、大义凛然。他的形象不仅是魏晋的,也是中国古代名士的代表。他的故事还是很动人的。嵇康是锋芒毕露的,但阮籍就不太一样,比较内敛。他不像嵇康一样越名教而任自然,阮籍显得比较婉约。在那个时代,直接和当权者不合作也是很危险的事情。

  悦读周刊:“竹林七贤”里面也有所谓的“叛徒”。

  孙立群:那个时代只能对司马氏屈从,或违心地屈从。人首先得求得生存。你看这些人,除了嵇康把生死置之度外,其他的人都在这个问题上妥协。向秀在山涛、王戎投靠司马氏之后主动归附,这是可以理解的。像刘伶就属于游戏人生了,放荡不羁也是保全自身的方式。

关闭窗口
 

copyright(c) 2004-2012 中国当代儒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北京·东城区国子监街65号  e-mail: mail-ccc@163.com  mailzhrx@163.com QQ:1953300734  审批表下载 
晋ICP备120015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