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繁體中文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当代儒学网 > 经典教育 > 理论交流 > 世界读书日:谈《论语》地位、要义及经典传承学习法
世界读书日:谈《论语》地位、要义及经典传承学习法
当代儒学网   2022-04-23 12:30:40 作者:柳河东 来源:中国当代儒学网 文字大小:[][][]

 

精读《中华圣经——论语》

品吮儒学与中华文化大慧

 

儒家之圭臬  国学之枢要

百代之权衡  群经之锁钥

论语之精要  仁礼君子道

经典千古传  圣贤智慧妙

 

27个世界读书日

同仁并力,同声相诵

含英咀华,薪火相传

让古老的《论语》应时而辉,光照、益利我们所爱的人和爱我们的人!

让圣贤教诲与心声金声玉振,激越神州,回荡世界,福泽家、国、天下!

 

 

 

一、《论语》地位:国学枢要 中华圣经

 

宋人讲“半部《论语》治天下”,清人赞“按《论语》之为经,乃群经之锁钥,百代之权衡也。”对于《论语》的推崇,猛然一听,不免有轻率、过誉之嫌,但仔细琢磨不无道理。不仅如此,站在新的历史高度,河东还要加上时代新赞:儒家之圭臬,国学之枢要,中华之圣经,智慧之宝典。

《论语》为孔子弟子与再传弟子所编纂,成书于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在中华文明演进史上,《论语》可谓承上三千年,启下两千五百年,历史地位不断提高。最终,《论语》在儒家经典和经学中,居四书五经之重、十三经之枢。由于《论语》的不断演绎与广泛传播,促进了儒学的伟大发展;由于儒学的持续发展与光大,而奠定了《论语》的崇高地位。中华文化的命脉与根基在其学术,即国学。从精神与价值层面论,国学的三大支柱为儒学、佛学、道学,而儒学居于基础、主体、核心与灵魂地位。儒佛道三家文化的相撞相融、相克相生,成就了国学与中华文化的蔚为大观。

《论语》是一部记载至圣先师孔子与弟子、时人应答对话,及孔子与重要弟子言语、思想、行事、功德的书。可谓孔子思想、儒家文化的原初记载和重要体现。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社会,随着孔子地位的不断提升,儒家文化不仅成为主流政治意识形态,而且以各种方式,系统、全面深人社会各个领域与百姓生活。

《论语》中的许多妙言佳句为代代中国精英和中华大众所耳熟能详,妇孺皆知,成为警句、格言、成语;《论语》所倡导的优良价值、义理、观念、精神、人格逐渐为代代华夏儿女所认可、所尊奉、所推崇,甚至成为信仰,积淀渗透至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轴心,上升为中华文化的道统,对中华民族的凝聚与塑造、对民族品格的形成与铸就、对中华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今天,站在历史的新起点、新高点、新维度,我们重新审视与评价《论语》,称之、赞之为:儒家文化之圭臬,华夏国学之枢要,百代万世之权衡,群经众典之锁钥,中华民族之圣经,人生智慧之宝典,应当不为过。

 

二、论语要义:君子之道 内仁外礼

 

汉朝时期,《论语》曾有三种不同的版本:《鲁论语》(20)、《齐论语》(22)、《古文论语》(21)。今天我们所用的版本基本上是经西汉末年安昌侯张禹融合《鲁论》与《齐论》而成的,篇目以《鲁论》为根据,又称《张侯论》。

今本《论语》总计20篇,509章,15911字,内容涉及政治、文化、社会、教育,伦理、习俗、礼仪、生活,学习、励志、修身、交友等诸多领域、诸多方面的话题,生动地展现了孔子的理想追求、政治主张,思想境界、人格魅力,心路历程、处世哲学,治学经验、教学方法等,亦体现出原典儒学和儒家文化的核心义理、基本理念、永恒价值、不朽精神。

要义是指重要义理、要旨大义。《论语》要义何在?我们先从文本中重要概念出现频率最高或较高者分析入手:“仁”字出现109次,“君子”一词出现105次,“道”字出现89次,“礼”字出现“75”次。仁、礼、君子、道,是《论语》中出现频率极高的四个关键概念词汇,结合30年来研习《论语》的心得,综合历史名家之论,我认为这是理解和把握《论语》主要内容、核心思想主张的四个要点,可谓《论语》要义所在,亦是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精神、智慧所系。

仁,居儒家“五常”之首,在《论语》中仁的基本内涵为爱人,“仁者爱人”;仁的实质为克己,“克已复礼为仁”;仁的表现形式为力行,“力行近乎仁”;仁的实现动力在内,而不在外,“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仁的极高境界为博爱,即“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至高境界为“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仁的实现方法在推己及人,由近及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仁,字面解意,二人也,即两人相处之道,人与人相处之道,两人若相处好了,更多人相处就没问题了,是最简单、最朴素、也最具温情和凝聚力的集体主义、团体主义、“社会”主义——以爱为基础、能够长久的和谐相处之道。对于我们今天正确、恰当处理人与人、家与家、组织与组织、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构建和谐中国、和谐世界, 仁乃大智慧。

礼,繁体为“禮”,从豆象形,古代祀神用器,故礼最初意为祭祀仪礼,后演化发展为泛指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礼仪规范,被孔子与后世儒家看做社会秩序、社会治理的基础,列为五常之一。“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礼之用,和为贵”“不知礼,无以立也”“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为国以礼”“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等,由以上《论语》中关于礼的阐述、运用与推崇,不难看出礼具有修己安人、治国理政之巨大功效。“隆礼重法”“礼法合治”“王道仁政”“礼乐刑政”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而成功的社会治理、为政治国经验,值得当代社会借鉴传承。

君子,与小人相对,指有志、有德、有智、有能之社会精英,是孔子与儒家主张的人格典范。《论语》开篇《学而》第一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与全书末篇《尧日》最后一章“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均讲到了君子,可谓首尾呼应。《论语》开篇主题在“学习”,末篇主题为“尧曰”,即圣王之道、圣贤之道。从某种角度讲,《论语》亦可以讲是教人如何做人、成人,追慕圣王、圣贤,成就君子的经典。“君子不器”“君子喻于义”“君子周而不比”“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泰而不骄”“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有三戒”“君子有三畏”“君子有九思”等,为我们勾勒、素描出古代社会精英、君子人格的生动形象,激励和塑造着代代中华优秀儿女,亦为今天有志者明确了精进人格榜样和修为标杆。

道,是中国哲学和儒家文化中的最高范畴和重要概念,表示真理、规律、道理。“朝闻道,夕死可矣”“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吾道一以贯之”“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君子谋道不谋食”等,每一句简洁、平白的话语都给人以精神的力量和智慧的启迪。孔子与历代儒家所主张的忠恕之道、中庸之道、大学之道、君子之道、圣贤之道、内圣外王之道等,远至上古7000-8000年前的伏羲之道、约5000年的炎黄之道、约4200年的尧舜之道,以至2500多年的周孔之道、2000多年的孔孟之道,800余年的程朱之道,500年的王阳明之道,以及今天的当代儒学之道,都是一脉相通、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即做人之道、成就君子之道、立已达人之道、成己成物之道、开物成务之道。

精读细研、融会贯通之后,我们会发现《论语》这部语录体、散文体经典著述,有一定编排体系而又不刻严章句排序,思想性、哲理性、人文性、故事性、生活性、教化性很强,可以通读、通诵、通研,亦可以随意、随喜好择篇选章取句而读、而思、而研。

读诵研习《论语》,学习、践履、弘扬“礼”,体悟、修行、求证“仁”,习炼、涵养、成就“君子”人格,在求“道”、修“道”、悟“道”、弘“道”的人生旅途、征程中,实现内修、外达,立己达人,成已成物,从小我走向大我,最大限度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成就积极、乐观、向上、圆满美好的生命,是《论语》给我们每一位读者的最大启示,亦是孔子哲学和儒家文化的生命大慧所在。

 

三、儒家经典:传承至要 学习有方

 

(一)传承与弘扬经典文化当下极为重要

百年来,西化风气几度盛行,反传统浪潮此起彼伏,诗礼与经典丢失已久,圣贤精神与智慧蒙生,加之当下市场经济大潮澎湃,现代工商功利主义强势,丛林法则猖獗,享乐主义弥漫,价值紊乱、信仰缺失,诗书不尚、礼乐崩坏,人心不古、道德下滑,孝悌不昌、家庭多解,奢靡、浮华、贪腐、假冒、伪劣、污染、急功、近利……现象愈演愈烈,不仁、不义,不忠、不孝,不礼、不信,不节、不俭……现象比比皆是。

表面繁荣的背后潜伏着巨大危机,穷奢极欲之后将是毁灭性的衰败,愈是高度文明生命愈是脆弱。大力普及中华经典教育,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儒家文化优良价值,传承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智慧,弘扬中华人文精神和美德,是对治时弊与危机,为后代积福,保障国家长治久安、民族与人类繁荣永续的有效举措之一。

在西方功利主义文化依然强势的当今世界、百年来“反传统”已成为一种传统(集体无意识继续误解与反对自己的传统文化)的情势下,在世界文化激荡和大国崛起、文化强国的关键历史当头,大力推广经典教育,让儒家经典走进千家万户,让儒学智慧烛照当下,让民族优良精神、价值发扬光大,匡扶正气,净化社风,厚人伦,美教化,倡仁义,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生活、发展环境,必将功德无量,意义重大!

(二)学好儒家经典掌握方法很重要

经典,可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母乳,因凝结着古圣先贤的伟大精神与卓越智慧,体现着中华文化的核心义理与不朽价值,故能超越时空,经久不衰,历久弥新。读经典,读原著,犹如直接吮饮中华文化母乳,犹如穿越时空隧道,直接与往圣先贤、大人君子进行心灵对话,在学习上事半功倍。

学习经典,方法很重要。朱子主张“三到六要”,即“心到,眼到,口到”“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咏、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我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和同仁数十年来进行学习和开展经典教育的心得、经验,重点强调四点:一、目的和原则;二、背诵很重要;三、群学很重要;四、道场很重要。

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程子曰:“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儒家文化的魅力,儒学的精髓在学以成人,学以致用,这是儒学能够长兴不衰、生命力强健的根本所在。经典学习的目的在经世致用,而实现的办法和有效原则是知行合一。

大道至简,背诵有妙。最简单的办法,往往是最有效的办法;最笨的方式,往往是最聪明的方式。看似死记硬背,实则轻巧所藏。熟背经典,反复涵咏,了然于胸,自会熟能生巧,巧而通达;熟诵经典,反复品味,明了于心,自会熟能有悟,悟可创新。朗朗诵读慧自开、神自生,胸有经典精自足、气自华。

学习有伴,轻松有妙。一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良师多、益友众,常相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提点启迪,时间长了,虽愚必明,虽塞必达。二则,经典对今天很多人来讲,读起来很困难,犹如学外语,像文化大山一样,学习经典好比登山,大家结伴而行,组成“登山克难修学”团体,参加和组建经典读书会等,会变得轻松,既收获了知识、智慧,又收获了友谊,一举多得。

道场加持,易而有成。学习儒家经典文化,好比学游泳,不下水池子,永远学不会,不进大江大河,永远学不好;又好比学佛、道,不进寺、庙,很难学懂、学好。学习儒家经典文化的好道场,在文庙、书院、及各种儒学社团。有了道场的加持、氛围的熏陶、组织的帮助,学习、成长起来,会变得简便容易。

 

读书与修行是一生的功课,需要久久为功。在生命的旅程中、征途中,愿我们一起:与经典为友、与圣贤同行,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携手精进、同心兴儒,涵养习性、变化气质、升华自我,不断探寻与体悟生命成长的喜悦,事业拓展的快乐,友谊收获的开心,生活丰满多姿的甘甜,人生不断登高与出彩的美妙和无憾!

 

在第27个世界读书日,河东竭力推荐中国人、中华人好好读一读我们自己的圣经——《论语》。在“世界读书日人人读论语”的盛大活动中,在“相约论语 文化中国”的伟大工程中,我们“声同相应、同气相求”,同道共谋、同仁共奋,齐心并力、同声相诵,含英咀华、薪火相传,让古老的《论语》应时而辉,光照、益利我们所爱的人和爱我们的人,让圣贤教诲与心声金声玉振,激越神州,回荡世界,福泽家、国、天下!

 

柳河东于北京儒学书院教研室

壬寅春三月/2022423

 

个人简介:

柳河东,字铁镜,中华儒学会执行会长、中国儒学年鉴社副社长兼常务副主编、北京儒学书院院长、山东省儒学发展促进会执行会长、山西省当代儒学研究会会长,曲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国家文化部、山东省政府“第一、二、三、四届世界儒学大会”专家代表;人民大会堂“纪念孔子诞辰25602565257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连续三届)专家代表;第一届至八届全国儒学社团联席会议暨学术研讨会(连续8届)代表。

 

关闭窗口
 

copyright(c) 2004-2012 中国当代儒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北京·东城区国子监街65号  e-mail: mail-ccc@163.com  mailzhrx@163.com QQ:1953300734  审批表下载 
晋ICP备120015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