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繁體中文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当代儒学网 > 河东文化 > 尧都文化 > 尧都平阳——山西临汾
尧都平阳——山西临汾
当代儒学网   2012-07-04 23:16:37 作者:铁镜辑 来源:百度网 文字大小:[][][]

 

       《帝王世纪》称:“尧都平阳”(即临汾)。

       《禹贡》分天下为九州,平阳为冀州之地。冀州处九州之中央,故称“中国”,“中国”一词由此而来。

       西周时期,周成王封弟叔虞于唐(即翼城),因唐境内有晋水,叔虞之子燮父“易唐为晋”。春秋属诸侯国晋,晋文公北方称霸时,晋国的中心就在曲沃侯马襄汾一带。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韩建都平阳。

        秦改分封制为郡县制,中国划为36郡,属河东郡。

       西汉划中国为103郡国,属河东郡司隶部辖。

       公元247年(三国魏正始八年)置平阳郡。公元309年(西晋永嘉三年),刘渊建汉,都平阳。北魏孝昌中置唐州。公元583年(隋开皇三年),置临汾郡,临汾得名一直沿用。唐实行道、府、州、县制,公元618年(武德初年)为晋州。公元1116年(北宋政和六年),始置平阳府,辖临汾、汾西、洪洞、岳阳、乡宁、赵城、霍邑、浮山、冀氏、和川10县及隰、吉、绛3州。

        元实行省、路、府(州)、县四级制,为中书省山西宣慰司晋宁路(治临汾)。

       明清重置平阳府,统领35州县,包括临汾、运城两市及晋中市灵石县和吕梁地区石楼县。

       公元1914年(民国3年),废府设道,以道辖县,临汾、洪洞、赵城、襄陵汾城、曲沃、安泽、浮山、翼城、乡宁、吉县、霍县、汾西、隰县、蒲县、大宁、永和等17县属河东道管辖;1927年,废道直属山西省。抗日战争初期,临汾为山西省7个行政区中的第6区。1937年11月,山西省政府迁到吉县。日伪统治时,为冀宁道。抗战胜利后,属太岳区。1948年5月17日临汾解放。1949年2月成立晋南区,属陕甘宁边区政府,同年9月1日改属山西省。1950年1月6日成立临汾专区。1954年同运城专区合并为晋南专区(驻临汾),辖29县。

         1970年专区改地区,晋南专区又按原建制划分为临汾、运城两地区。1978年设临汾地区行政公署,辖临汾、侯马2市和16县。1983年临汾县和临汾市合并为临汾市。2000年11月1日撤地设市,成立地级临汾市

 

人文历史

  丁村人

  大约10万年以前,临汾就有“丁村人”繁衍、生息。1954年,在襄汾县城南丁村一带的古代汾河砂砾层中发现了3枚十—二三岁儿童的牙齿化石,2000余件丁村人打造的石器,以及与丁村人同时生存的28种哺乳动物化石。1976年又在同一地点发现了1个两岁幼儿的右顶骨化石。专家断定,丁村人的体质形态比北京人进步,时代晚于北京猿人而早于新人,是介于北京猿人和黄种人之间的中间环节,具有与现代人相似的性质。丁村人使用的石器以石片石器为主,类型有厚尖状器、砍砸器、刮削器、小尖状器和石球,比较规则定型,用途已有明显分工。尖状器是丁村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石器类型,称为“丁村尖状器”。丁村人生活的时代是旧石器时代,那时的气候温暖、潮湿,汾河水大而清,两岸有宽阔的草原,山上有茂密的森林。丁村人在同大象、犀牛、熊、鹿、羚羊等动物的斗争中生存着,过着狩猎和采集的集体生活。生存的需要,不断提高着他们改造大自然的能力。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的足迹遍及整个汾河流域。[2]

  枣园稼穑

  大约7000余年前,从历山转辗而来的一支群体,落脚在翼城县北撖乡枣园村由于这里优越的生活生产环境,导致了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一产生了原始的种植业,发明了半地穴窝棚式房子。他们放火烧荒,开辟田园,种植粟黍,挖制窖穴,贮存粮食。终于成为一支比较兴旺的部落群体。1991年5月,在枣园村发现了这一遗址,面积20000平方米,出土遗物以生活用陶器为主和少量生产工具,收割禾穗的石刀,脱壳去皮的石磨棒,以及在陶器上留下的谷粒遗痕。枣园稼穑是山西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存,折射了人类先民最早的农业生产实践活动。[2]

  唐尧建国

  大约4500年前,临汾盆地分布着一支独立的古代居民,在中原地区确立了统领诸方国的特殊地位,即陶唐民族。据史籍记载,尧“封于唐”,“游于陶”,又称陶唐氏,“尧治平阳,统天下四方”。1978年,在襄汾陶寺遗址发现了一处占地4万平方米,包括若干氏族葬区的墓地。从葬制、葬具、殉葬品显示出的差别表明,当时已步入文明社会阶段。陶寺遗址还发掘出了部分先民的大型聚落遗址群,以及烧陶作坊、大城和小城遗址,出土了成套的礼乐器物,玉钺、石磬、鼍鼓和象征王权的彩绘蟠龙陶盘,表明这里不仅是尧、舜、禹活动的中心,而且已经出现了中央国家政权。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教授概括说:“大致在4500年前,最先进的历史舞台转移到晋南。在中原、北方、河套地区文化以及东方、东南方文化的交汇撞击下,晋南兴起了陶寺文化。它不仅达到了比红山文化后期社会更高一阶段的“方国”时代,而且确立了在当时诸方国群中的中心地位。它相当于古史上的尧舜时代,亦即先秦史籍中出现的最早的“中国”,确定了华夏的根基”。据《帝王世纪》载,帝尧元年为甲辰年,专家们依据不同的资料,运用不同的科学方法推定出同样的结论:帝尧元年为公元前2357年。[2]

  叔虞封唐

  商周之际,翼城一曲沃之间有一唐国,史籍记载是唐尧后裔的封国,史称旧唐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率领诸侯,誓师牧野,一举灭商而占有天下。唐本是商的属国,旧唐贵族不满周的统治,到周成王时期,旧唐贵族参与了“武庚叛乱”,周公东征镇压,征服了旧唐势力,周成王便派自己的弟弟叔虞去管理唐地。叔虞封唐后,对旧唐遗民采取怀柔政策,沿用旧唐制度,尊重旧唐习俗,依用唐的称号,建都于翼(即翼城县故城村,后迁唐城),叔虞也被称为唐叔虞。叔虞死后,其子燮父迁都于晋水(平水)之旁,改国名为晋。晋国的历史从此迈出了第一步。传九世,到昭侯时,由于被封在曲沃的桓叔势力强大,改晋为翼。曲沃武公兼并翼,又改称晋,并通过贿赂周王室,被命为晋君,列为诸侯,晋国从此逐渐强盛。唐叔虞是晋国的开国始祖。[2]

  晋文公称霸

  公元前636年2月,晋献公之子重耳在十多个国家流亡19年之后,终于在秦国帮助下,被晋军迎至曲沃即位,是为晋文公。那时,晋国国内混乱、民生凋敝、国库空虚。文公励精图治,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和措施,整顿国政。一是整顿吏治,“公属百官,赋职任功”,提拔重用那些有才能的人,授之以职,必建高功;为节省开支,给各级官吏的俸禄做出具体规定:消除了各种苛刑,使晋国政治有了新起色。二是鼓励发展生产,“弃责薄敛,宽农通商”,减轻农民负担,劝民农桑、降低关税、沟通商旅。两年时间,国家府库丰盈,农民丰衣足食,社会风气改变。三是加强军队建设,由原来的两个军扩充到三个军,趁周王室内乱,出兵勤王,护送周襄王返回王城,提高了晋国在诸侯国中的声望。公元前632年,文公与楚国战于城濮,依前约“退避三舍”表示礼让,结果打败楚军。周王亲自设宴犒赏晋军,策命文公为方伯,成为盟主,号令诸侯,确立了晋国的霸主地位。文公执政仅8年,但他所奠定的基业,使晋国成为春秋时代称霸时间最长的国家。[2]

  迁都新田

  公元前585年(晋景公十五年),晋景公采纳卿韩厥的谏言,于2月23日迁都新田。1957年,晋国遗址在侯马市西北郊的牛村、平望、白店、台神、北坞、呈王、马庄等七处相继发现。古城遗址被压在地下一米左右深处,墙基保存l米左右,最高处达2米多。其中牛村古城南北长1340米、东西宽1100米至1400米。墙外有宽6米、深3至4米的护城河,城内有宫殿建筑遗迹,殿基为正方形,高6.8米,长宽各52米。专家认为那7处古城遗址就是晋都新田不同年代的建筑遗存。据史料记载,新田从晋景公迁都至晋国灭亡共经历十三世,即景公、厉公、悼公、平公、昭公、顷公、定公、出公、哀公、幽公、烈公、孝公、静公,共208年。在此期间,新田一直是晋国后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2]

  三家分晋

  公元前558年,悼公死后,晋国六卿(韩、赵、魏、范、智、中行)势力愈来愈强,晋公室的力量逐渐削弱。六卿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弱肉强食,不断兼并弱小贵族,六家内部也多次发生内战。到公元前490年(晋哀公二十二年),范、中行两家败北,韩、赵、魏、智四家逐渐掌握了晋国的政权。公元前454年(晋哀公三年),智联合韩、魏围攻赵于晋阳(即太原市晋源镇),3个月无法破城,遂水淹晋阳。危难之际,赵利用韩、魏、智同兵不同心,离间韩、魏,决堤放水,倒灌智营,智军大败。之后,尽分智氏土地。公元前435年,哀公死,幽公立。韩、赵、魏三家合谋,只以绛、曲沃两城为幽公俸食,余地全部归于三家。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认韩、赵、魏为诸侯,与晋侯并列。韩都平阳(即临汾),赵都中牟(即河南鹤壁西),魏都安邑(即运城)。那一年具有划时代意义,战国由此起始。公元前387年,三家又迁晋静公于端氏(即沁水)而三分曲沃、绛两地。公元前376年,废晋静公为庶人,迁于屯留,而再分其地。晋自唐叔虞传至静公共二十九世,其祀遂绝。[2]

  平阳封侯

  秦汉之际,平阳县曾是项羽所封魏王豹的国都。公元前204年(汉高祖二年),刘邦派曹参、韩信率兵攻占平阳,平定魏地。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刘邦封曹参为平阳侯。曹参其子曹窜、其孙曹奇、曾孙曹畴先后袭封平阳侯。曹畴承袭平阳侯时,汉孝景帝把大女儿(即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嫁给他,后来曹畴因病与平阳公主一起回到平阳居住。公元前139年(汉武帝建元二年),武帝在平阳侯府选中舞女卫子夫带入宫中。公元前128年(汉武帝元朔元年),卫子大产下一子即太子刘据,遂立为皇后。卫子夫的得宠使得她的兄弟姐妹随之显贵起来。她的弟弟卫青入宫做了侍中,后升为车骑将军,抗击奴匈、收复失地、战功赫赫,被封为大将军、大司马。她的外甥霍去病为车骑将军,抗击匈奴,功过卫青,也被封为大司马。去病将同父异母弟霍光从平阳带入宫中侍奉武帝,武帝临终时封他为大司马、大将军, 要他辅佐幼主,霍光历任两朝辅政,“小心谨慎,未尝有过”,掌权长达20年之久,后来帮助刘据的孙子做了皇帝,即汉宣帝。第二年(即公元前68年)霍光病逝。卫氏一门因卫子夫而发迹,以军功而得贵,威震天下60年。[3]

  刘渊建汉

  西晋末年,司马王朝的统治日趋腐朽。公元304年(西晋永兴元年),匈奴人刘渊在左国城(即离石)起兵反晋。刘渊系匈奴贵族,自幼聪明好学,谙熟汉文,晋武帝咸宁年间曾作为人质久居洛阳,深得西晋君臣赏识。其父死后,刘渊代父为左贤王,回到离石统帅匈奴五部。为了争取汉族地主的支持,刘渊自称汉皇的外甥,复汉反晋。公元308年(西晋永嘉二年),迁都蒲子(即隰县),同年四月,正式称皇帝。后采纳太史令“平阳势有紫气,兼陶唐旧都,愿陛下迁都平阳”的建议,于公元309年(西晋永嘉三年)定都平阳。在金殿村修筑金城作为帝都(即遗迹犹存)。由于他以复汉反晋为旗帜,严整军纪,妥当处理民族关系,使汉国势力发展很快,北取并州,南攻西晋国都洛阳,声威赫赫。其势力伸展到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公元310年,刘渊病逝,太子刘和继位,后第四子刘聪称帝。公元311年,刘聪攻陷洛阳,将晋怀帝虏至平阳,公元316年(西晋建兴四年),又破长安将晋愍帝虏至平阳,二帝蒙羞被杀。公元318年,刘聪 死,原刘渊部将石勒在河北势力壮大,趁机攻进平阳,纵兵大掠,焚烧宫室。在平阳立国10年的汉国就此灭亡。[3]

  法显西行

  法显,东晋高僧,原姓龚,平阳武阳人,公元399年(东晋隆安三年),由长安启程西行,路经甘肃、新疆,翻越葱岭,穿行阿富汗、克什米尔、巴基斯坦,艰苦跋涉6年之久,到达天竺。遍访圣迹,寻求律藏,学习梵语,整理编译佛经。公元409年(东晋义熙五年),经印度西孟加拉邦,到达斯里兰卡,后又渡海东归,到达印度尼西亚,前后13年,共游历30多国,行程4万余里,带回很多梵文佛经,于公元412年回中国时,已是86岁的老人。回中国后译出了《摩诃僧只律》、《大泥洹经》等六部一百多万字的佛经,还将沿途游历所见所闻写成《佛国记》,记叙了沿途各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概况,成为研究古代中亚、南亚诸国历史、文化、宗教和中国南洋海上交通最早、最详备的宝贵资料。法显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旅行家和卓越的翻译家,也是中国西行求法的第一人,比唐玄奘西行求法早230年。[3]

  霍邑之战

  公元617年(隋大业十三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率三万大军从清徐南下,经汾阳到达灵石,欲取长安。霍邑是南下的必经之路,地形十分险要。李渊起兵的消息传到长安,朝廷派宋老生率兵三万扼守霍邑。李渊到达灵石正赶上霪雨季节,山道泥泞,无法进军。李渊一方面给起义军李密写信,让其在洛阳牵制隋军,另一方面由于南下受阻,派人联系援兵,继续调运粮秣,待天晴后进攻霍邑,以“先入咸阳,号令天下”。8月初天气好转,李渊率军傍山取道,逼近霍邑,采取诱敌出战的战术,让前军兵临霍邑城下。宋老生打开城南门和东门杀出,李渊命李建成、李世民率骑兵飞奔东南两门,截断宋老生入城后路,前后夹攻,宋老生战死,隋军大乱。李渊乘势攻城,一举拿下霍邑。然后取临汾,克新绛,达龙门、蒲坂,突破黄河天险攻入长安。第2年5月,李渊自立为帝,建立唐朝。[3]

  梁兴抗金

  两宋之际,金朝统治者经常骚扰中原。公元1126年(金天会四年)10月,金军占领了平阳。农民梁兴以太行山为根据地,在平阳一带组织农民建立抗金武装“忠义社”,公元1134(金天会十五年)11月与金军展开英勇激战。第2年,金军在平阳向义军反扑,梁兴带领义军一百多人与金军殊死搏斗,终于杀开一条血路,冲出包围,渡过黄河,投奔岳飞帐下。公元1140(金天眷三年)5月,梁兴奉命北上,重返太行山区开展敌后斗争。那年夏天,先后收复沁水(即沁水)、翼城(即翼城)、赵州(即洪洞赵城)以及河南巩县、汲县、沁阳等地,断绝金军粮草,牵制金军活动,屡战屡捷,中原大震。所到之处,人民群众无不欢迎。公元1141年(金皇统元年)底,宋廷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梁兴仍然在太行山坚持抗金斗争。公元1148年(金皇统九年)在一次战斗中英勇献身。[3]

  平水雕版

  金元时期,平阳是北方的一大文化都市,地位仅次于大都(北京)。自唐代发明雕版印刷术后,由于那里盛产雕版印刷的白麻纸、墨锭、枣木而很快接受了这一先进技术,官民雕印作坊林立。中央政府在此设立经籍所,委派书籍官,专门管理官民经营的书坊工铺,逐渐形成家置书楼、人蓄书库的盛况。其雕版印刷之兴旺,可以与燕京相比,出现了以张存惠为代表的一大批刻书家。平水雕版主要编集经史、道教经卷、民间文艺和农医杂书。最著名的有《平水韵》,当时风行全国,成为后来历代诗人做诗押韵的依据,被称作《诗韵》。有“平水诗韵行天下”之说:经藏《赵城金藏》、唱本《刘知远诸宫调》为传世最早的诸宫调;医书《铜人针灸图经》;大型版画《四美图》是中国最早的木版年画。平阳所印书册,常标以“平水新刊”,因此被称为“平水版”。

 

关闭窗口
 

copyright(c) 2004-2012 中国当代儒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北京·东城区国子监街65号  e-mail: mail-ccc@163.com  mailzhrx@163.com QQ:1953300734  审批表下载 
晋ICP备120015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