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繁體中文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当代儒学网 > 国学纵览 > 易学 > 易学对于中国哲学当代重建的意义(二)
易学对于中国哲学当代重建的意义(二)
当代儒学网   2014-06-17 08:38:36 作者:黄玉顺 来源:《社会科学研究》2014年第3期 文字大小:[][][]

 

易学对于中国哲学当代重建的意义(一)

三、易学对于中国哲学当代重建的启示

不论上述显性的还是隐性的关涉,其共同点就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而表现为对《周易》的形而上学化的诠释。这与20世纪西方思想的去形而上学化趋向形成了鲜明反差。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去形而上学化就是不可商榷的、而现代新儒家哲学使得中国哲学再次落伍了。但是无论如何,一方面,旧形而上学确实是“无本”(无源)的,其对《周易》的单纯哲学化、形而上学化诠释确实是颇成问题的;另一方面,去形而上学化尽管同样偏颇,然而确实敞开了重新发现本源、从而重新诠释《周易》、进而重建中国哲学的可能。

众所周知,传世《周易》分为古经(本文下文通称《易经》)、大传(《易传》)两个部分;但是,人们对这两大部分的性质、特别是对两者之间关系的认识却很不同。

首要的问题就是:《易经》里有哲学吗?

    其实,我们知道,《易经》乃是筮书,以至秦始皇焚书以禁百家之言也不包括它。如朱熹说:《易》只是为卜筮而作。所以唐君毅说:“就此《易经》之为书,初只为卜筮之书,所言皆一般生活上田猎、涉川、入林等事,而初为人之自问其在此一般生活上吉凶悔吝如何,进退行止当如何而言,此实初为一最无哲学价值之书。当然,《易经》不只有文字系统,还有符号系统,但是,我们也不能说“”这样的符号系统所表达的是一套哲学理论。再者,尽管《易经》确实具有某种“形而上学”的性质,因为它设置了一个至上神、等待人们去“卜问”之,这显然是一个“形而上者”(《系辞上传》),但这并非哲学意义的形而上者,正如古希腊哲学之前的诸神也不是哲学意义的形而上者。哲学乃是“轴心时代”(我称之为原创时代)的产物,这在古希腊是在荷马时代之后、而在中国是在春秋战国时代的事情。而《易经》产生于此前的殷周之际。《易经》文本的内容,就是作为神示的吉凶判断。更确切地说,根据笔者的研究成果,《易经》文本是有两种文献构成的:一是殷周之际整理汇编的吉凶占断(唐君毅对此的解释是可信的);二是引用的同时代、甚至比这个时代更早的歌谣,即笔者称之为古歌的文献。显然,不论这些诗、还是这些吉凶判断,绝非什么哲学

这并不是说《易经》是没有“哲学意义”的。但这里必须严格区分“哲学”与“哲学意义”。《易经》本身不是哲学,但它对于后来的中国哲学、儒家哲学具有重大的意义,否则我们无法理解,为什么孔子及其后学通过对《易经》的诠释而能够发挥出《易传》哲学。关键的问题在于:这是怎样一种关系?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一种崭新的思想视域。

这种思想视域,简单来说就是:哲学形而上学是由宗教形而上学转换而来的,这在中西都是一样的,就是用一种理性的形而上者去取代原来那种神性的形而上者(这在西方有两次突出表现,一次是古希腊哲学的产生,另一次是近代哲学的兴起);而且无论如何,这种由表象思维所把握的形而上者,皆渊源于那种前理性、前哲学的生活感悟——生活情感、生活领悟。这种本真的生活情感,在人类早期社会中,通常是由“诗”来表达的。所以,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一切皆源于诗、亦即源于本真的生活情感。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对应关系:

 

古希腊:

荷马史诗

希腊哲学

  国:

《诗经》

诸子哲学

《周易》:

《易经》古歌

《易传》哲学

 

落实到《周易》上的这种关系,我们还可以有一种更为精确的揭示:

 

 

殷周之际

西周

春秋

战国

《易经》古歌

《易经》占辞

《左传》《国语》筮说

《易传》

生活情感

生活领悟

哲学的酝酿

哲学的形成

 

那么,这样一种揭示,对于中国哲学的当代重建来说,具有怎样的意义呢?这就涉及一种历史的、或者说是历史哲学的视域。中国社会的历史,可以分为三大阶段或者三种形态,中经两次社会转型时期,于是可以分为五大阶段:

 

上古

春秋战国

中古

近现当代

未来

王权列国时代

第一次大转型

皇权帝国时代

第二次大转型

民权时代

《诗》《书》

诸子之学

广义经学

“新学”

“国学” 

《易经》

《易传》

古代易学

现代易学

未来易学

无哲学

中国哲学形成

古代中国哲学

现代中国哲学

未来中国哲学

 

以上这个图表,最重要的是两个环节、即中国社会的两次大转型、及其所伴随的观念大转型:在第一次大转型中,中国哲学诞生了;而在我们今天身处其中的第二次大转型中,中国哲学将可能通过重建而再次辉煌,这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够找到正确的路径。

那么,就中国哲学的当代重建这个时代课题来说,两次转型的共同点是什么?或者说,第一次大转型对于今天的第二次大转型来说具有怎样的启示?这里,《周易》从《易经》古歌、占辞到《易传》哲学的转换跃迁之路就是典范的路径,这条路径就是:从生活本身、生活情感、生活领悟出发,去重建哲学——重建形而上学、形而下学(伦理学、知识论)。此即易学对于中国哲学当代重建的最大启示。

 

关闭窗口
 

copyright(c) 2004-2012 中国当代儒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北京·东城区国子监街65号  e-mail: mail-ccc@163.com  mailzhrx@163.com QQ:1953300734  审批表下载 
晋ICP备120015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