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繁體中文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当代儒学网 > 国学纵览 > 大师开悟 > 净空法师经典语录全集(三)
净空法师经典语录全集(三)
当代儒学网   2013-03-03 11:31:06 作者:铁镜辑 来源:一起感悟人生网 文字大小:[][][]

 

400. 无量寿经从经题开始「清净、平等、觉」就是教我们修普贤行。我们心裡还有很多的标準和等差,这些都是烦恼的根源,换言之,心不清净、不平等,这就是业障。
401. 诸佛菩萨修学的原则是清净、平等、觉,但是在日常生活、待人处世的表现,却是千变万化。所以菩萨讲求权智「中道」,中道就是懂得顺应环境,善巧方便,把事情处理得很圆满。我们凡夫心不清净,在复杂的环境裡看不清楚,於是就胡思乱想,事情愈作愈糟糕。诸佛菩萨心地清净、平等,所以有智慧,人、事、物样样都处理得很圆满。
402. 普贤、文殊是华严会上的二大菩萨,普贤菩萨代表「实践」,教我们如何把佛法运用到日常生活;运用佛法一定要有智慧,所以文殊菩萨代表「智慧」。智慧和实践是一体的两面,相辅相成,如果分开来看就会有偏差。
403. 现代人心从「根本」上坏,根本就是孝敬。一切大乘经典都告诉我们,「孝」不仅是对父母,还要扩展到对老师、对三宝,以及尽虚空、 法界的眾生,它涵盖一切的宇宙人生。我们现在待人处世,对於喜欢的贪爱,不喜欢、不满意就起瞋恚心,无量寿经上说的清净、平等,我们一丝毫都没有做到,这就是从根本上坏。
404. 十方诸佛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十方诸佛,这个事实在理上讲得通,事相上也是如此。但是為什麼诸佛都劝我们专念阿弥陀佛,而不念其他佛的名号?这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无论修学任何法门,最重要的原则都是「专精」,所以世尊教我们专念一尊佛,才会成就。二、世出世间一切法都讲缘分,没有缘分什麼事情都不能成就。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愿度十方一切眾生,跟眾生结的缘最深、最广,所以诸佛都劝我们专念阿弥陀佛。
405. 眾生看一切事想法都不同,因為他用的是「妄心」;每个人的妄心都不一样,有生有灭,所以看一切法,都是生灭法。诸佛用「真心」,真心每个人都一样,所以看一切事物,想法都一样;因為真心不生不灭,看一切法自然也没有生灭。
406. 我们看佛经的文字、段落、层次都非常严整,真正做到增减一字都不可以的境界,其实这正是我们每个人自性本有的规则,有条不紊,所谓「法尔自然」也。
407. 大乘菩萨的生活瀟洒、有情趣,一切言语动作、行為举止,都可以啟发眾生的善心善行,绝对没有戏论。所谓「戏论」,只要是对眾生没有益处的言行,无论作得再好、再严肃,都称為「戏论」。
408. 佛经常说「一经通,一切经通」,通就是通达自性,诸佛所说的一切经,都是从自性流露出来的,我们专学一部、通达自性以后,其餘的经典,那有不通达的道理。所以现代人的毛病,都在不能「专精」而已。
409. 经典的真实意义,不在语言文字之间,而是在真如本性裡面。我们应当知道,佛所说的一切法,都是帮助眾生破迷开悟的,只要我们能够破迷开悟,就是见到真实的义理,换言之,如果只是在语言文字上面打转,恐怕永远不能开悟。
410. 起心动念都要放下,真如本性裡面,没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是无明,转真如本性為八识。
411. 佛在吉凶经上讲得很清楚:「為佛弟子,可得為世间事,不可得為世间意」,所以我们弘法的工作要做,但是不能「有心」做,有心做就是世间意。心裡面只有一句阿弥陀佛,任何事情都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绝对不会有障碍。
412. 弥陀经上「善男子、善女人」的标準,就在於「闻是经」、「闻诸佛名受持者」,佛名包括阿弥陀佛及十方一切诸佛的名号。我们现在虽然已经听到佛的名号,但是没有真正的受持,也就是没有做到「净念相继」的标準,所以不能称為善男子女人。「净念」是接受,「相继」是保持,换句话说,真正发愿往生、净念相继的人,才是弥陀经上所说的「善男子、善女人」。
413. 口念佛有两种意义:一个是提醒自己心裡念佛,心口如一;第二是帮助眾生种善根,不管他接不接受,只要听到一句阿弥陀佛,阿赖耶识种下金刚种子,将来因缘成熟,他也会念佛求生净土。所以念佛是自行化他,功德圆满。
414. 我们每天读经不叫做「持经」,真正的持经,是心裡面信愿往生的念头,从来没有间断过。
415. 我念佛,佛也念我,因為眾生心跟佛心,是一不是二,所以感应道交不可思议,正如弥陀经上所说的:「皆得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416. 如果念佛功夫得力、心地清净,一切事情虽然不去想也会作得好,因為清净心能够「照见」,面对一切人事,心裡非常清楚,处理起来不会有差错,这是真实智慧的流露。世间人总是费尽心思、设计筹画,不知道只有清净心才可以真正解决问题。
417. 佛的名号,就是现阶段佛法教学的宗旨,如果不能认真去做,就很难获得殊胜利益。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是能仁,「牟尼」是寂灭,寂净、灭烦恼,合起来说就是慈悲清净的意思。世尊教我们心地慈悲,但是要有理性、有善巧,懂得委曲宛转,才能够把一切人事处理得恰到好处。事相上样样都做,但是心裡面没有一点污染,说而无说、无说而说,作而无作、无作而作,没有一点分别执著,自度度他的功德统统圆满。
418. 三毒烦恼中,以「痴」最严重,愚痴是知见错误、善恶不分、贤愚不明,佛法常说:「破戒可救,破见不可救」,一切违背理性的造作,都是愚痴所带来的。
419. 知见要正,心地要清净。知见错误的人,虽然持戒,只有福报;如果知见正确,持戒是功德,可以帮助我们得到清净心。虽然说福报大的人,可以开智慧,但是要注意,知见正确开的是正智慧,知见错误开的就是邪智慧,危害更大,将来堕落得更深。
420. 佛光普照,绝对没有分别,问题只在於眾生是不是「有缘」;换句话说,愿不愿接受佛光的注照而已,愿意接受的人,都可以感应诸佛的加持。
421. 大乘佛法「正定」与「邪定」的区分,就在於有没有明心见性。四禪八定只是世间禪定,不能出三界,所以属於「邪定」,所以小乘阿罗汉虽然证得九次第定,已经超出六道轮迴,但是没有明心见性,世尊在楞严会上仍然批评他是「邪定」。
422. 无论修学任何法门,只要有成就,也就是得到「三昧」,而且能够迴向极乐世界,都可以往生。这就是慈舟法师在无量寿经上说的「一心三辈」。
423. 我们的心跟佛心一样,相貌就会跟佛一样;我们的心纯净善良,相貌自然也会纯净善良,这就是「相随心转」。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也都是心所变现出来的。
424. 佛想念眾生,生生世世从来不间断,一直要到眾生成佛,佛的愿望才算圆满;眾生还没有成佛之前,佛总是一直想念著我们。眾生怎麼样才能成佛?念佛就会成佛。
425. 魔示现的瑞相,与经典上讲的一定不契合,或者跟我们修学的本尊不一样。例如念阿弥陀佛的人,如果有药师如来,或者地藏菩萨现相,那一定是魔来扰乱,我们还是要一心念佛,不被境界转动。
426. 佛菩萨示现瑞相,通常有两种情形:一种是鼓励初学,另一种是考验我们的定力。如果我们修学到某种程度,看到佛菩萨示现瑞相,还会起心动念,被境界所转,这个考试就不及格。
427. 有福的人才能修大福报,没有福的人,即使修善因,得的果报还是很少,因為他的心术不正。心术不正的人,不能改造命运,不能平息动乱。
428. 大乘根性的人心量广大,不仅為自己,还要為一切眾生著想。我们应该多问问自己,有没有时常想到利益眾生?自己得到佛法的好处,也能够尽心尽力把正法介绍给别人,有这种心量的就是大乘人。至於能力是不是能够作到,这需要靠福报,只要尽心尽力,即使没有能力,或者做得很少,功德也是同样圆满。所以佛门讲「圆满功德」,是每个人都可以修的。
429.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中心是孝道,帝王以孝治天下,是人民行孝、尽孝的好榜样。在古礼中,「祭礼」最重要,祭祀祖先就是弘扬孝道、慎终追远,身為一国君王,其他典礼可以请大臣代理,只有祭祀祖先一定要亲自主祭。帝王在祭祀的前三天,先要斋戒沐浴,就像佛门闭关一样,把所有的人、事、物,统统放下,一心一意想念祖先的德行、功业,希望在三天之内,能够请祖先来接受祭祀,所谓「诚则灵」,心地真诚就会有感应,所以举行祭礼绝对不是空泛的形式,真的是「祭神如神在」。
430. 佛法也是以「孝道」為基础,没有一尊佛菩萨不孝顺父母。佛陀告诉我们,修学大乘佛法,要以「三福」為基础,三福的第一句,就是孝亲尊师,如果我们对父母师长不恭敬,纵使一天念十万声佛号,跟佛的心愿不相应,也不能够成就。
431. 中国自古以来的教育目的,就是论语所说的「思无邪」,佛法所说的「正知正见」。由此可知,儒、佛教育的根本都是正知正见,有智慧就可以破除愚痴,贪爱、瞋恚,烦恼自然就减少。
432. 我们心裡除一句「阿弥陀佛」以外,都是為眾生著想,这样往生一定没有障碍。如果还有私心、妄想,纵使一天念佛十万声,还是很难成就。
433. 佛门裡面点蜡烛和油灯,都是提醒我们要「捨己為人」|燃烧自己,照耀别人。眾生之所以生生世世轮迴六道,都是因為「我执」太重,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正好提醒我们要牺牲自己,成就大眾,能够长时间的熏习,我执自然会愈来愈淡。
434. 受戒燃香,跟点蜡烛的意义相同,也就是发愿要以智慧、才艺、体力和所有的一切,尽心尽力帮助一切眾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435. 积财伤道,布施是真正的储蓄,真正的保值。
436. 「素食」是培养我们的大慈悲心,不与一切眾生结冤仇。
437. 我们念佛要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才是真正的尊敬佛。不仅是对佛,在日常生活中对待一切人、事、物也要用同样的恭敬心。
438. 佛教的兴衰,与国运关系很密切,这点我们只要留心歷史就可以知道,一般人观念错误,以為诵经拜佛就可以消灾,其实不然,「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是教我们要遵守佛陀的教诲,如法修行,自然能够有求必应,祈福消灾是果报,所以要认真修因才能够得到果报。
439. 「缘」很重要,世出世间法都在一个「缘」字,能够认识缘,一切法就不会有障碍,这是佛法常讲的「观机」。能够真正把「缘」字参透,世出世法自然得到大自在。
440. 我们对於因果道理虽然有信心,但是未必是很深切的信心。深信因果的人,一定会百分之百做到,做不到表示我们还没有深信。為什麼信心会不深切?因為凡夫迷惑颠倒,不明白事实真相,起心动念第一个就想到自己的切身利益,所以不能深信。如果深信,佛告诉我们,这个身体是假的,既然身体是假的,身外之物那有一样是真的呢?只有「因果」才真实。佛经上说,身体是果报,身相、容貌、健康属於正报,生活享受及一生的遭遇是依报,这都是自己前世种的因,今生自己受果报,谁都没办法超越,只有深信因果的人才能够超越。
441. 净宗修学的关键在「信、愿、行」,信愿行达到一定的程度,自然就会开智慧,而且自利利他的愿心会加深,平常修持也能得力。我们用功不得力,是因為信愿行的力量不够,抵不过妄想、烦恼,所以会被业力牵著跑。只有信愿行的力量超过业力,往生才真正有把握。
442. 我们平日的言行举动,都要想到利益眾生。对眾生有利益的,就应该说、应该做;对眾生没有利益的,我们不去说,也不要做。换句话说,对於是非善恶我们心裡很清楚,但是取捨之间,一定有分寸,这就是戒定慧。
443. 佛在大小乘经典裡面常常告诉我们福报有三种:「财富」、「聪明智慧」和「健康长寿」,这三种福报,古今中外每一个人都喜欢、都要求,但是要修善因才能够得善果,因為因果定律是真理,连佛菩萨也无法扭转。今生发大财的人,前生财布施修得多;前生法布施多的人,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多的人,得健康长寿。所以这三种布施是因,财富、智慧、健康长寿是果报。所以有些人不需要工作,财源滚滚而来;有些人工作得很辛苦,却贫穷过了一辈子。一般人以為是命运在操纵,其实这就是因果定律,自作自受,只有深信因果的人,依教修行,勤修三因,必得三果,才能够扭转。
444. 「菩提心」就是彻底觉悟的心,要能够放下身心世界,深信净土法门,一心一意专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立定誓愿今生一定要得生净土,见阿弥陀佛。有这样坚定志愿的人,就是发了无上的菩提心。
445. 我们时常读经,提醒自己「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下定决心求生净土,这样才达到读诵经典的目的。
446. 什麼是「进步」?改正缺点、发挥优点,就是真正的进步。為什麼会「一代不如一代」?就是专学坏的、不学好的,这是愚痴。
447. 佛法是平等法,有我也有别人,大家一律平等,我不比别人高,别人也不比我低。所以法门没有高、下。有高、下的是眾生的根器。佛法所谓「契机、契理」,契机就是要选择适合自己根器的法门修学,才容易成就。
448. 在末法时代修行,我们要认清环境,古时候与现在社会的生活方式、环境背景不相同,所接受的教育也不一样。所以在佛陀时代,弟子们是「共学」但是没有共修,大家一起听佛说法,然后回去各自修行。佛教传到中国以后,有大德提倡「共修」制度,因為那个时候,中国是农业社会,生活安定,而且是大家庭制度,从小就接受五伦、十义的教育,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团体、一个组织,由家长总管人事,有条不紊。以这样的背景出家,加入僧团,自然彼此互相尊重,尽本分、负责任,遵守五德、六和,所以共修容易成就。反观现代人强调民主、自由,互相不能侵犯,情形当然不一样。
449. 佛法讲「六和敬」,儒家虽然没有说出来,但是「五伦十义」已经具足它的精神。现代人在家庭,从小就接受似是而非的观念,所以在家不能安於家,在社会不能安於社会,时局很乱,唯一的生路,只有念佛求往生,同修们一定要觉悟。
450. 凡事都是机缘,阿弥陀佛建立极乐世界,提供十方有缘眾生最圆满的修学道场,我们建立这个小道场,也是為有志於净土的同学来修习。我们念念是為弘扬净土法门。完全的牺牲奉献,培养专修、专弘的人才,绝对没有一点私心。我们的目标在西方极乐世界,所以一定要与阿弥陀佛的心愿解行相应,才能够往生。
451. 修行人要注意身体健康,身安道隆,但是不必去刻意追求,心地清净是健康的根本,饮食简单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只要我们真正发心弘法利生,把业力转為愿力,这个身体就是乘愿再来的。
452. 一个人的成败,与他的心量有很大关系。念念都是為一切眾生,决定成功;念念只想到自己、名闻利养,凡事损人利己,就註定失败。
453. 我们擷取典籍的菁华是修大善,专心一意是修定,取捨精当是智慧,远离一切分别执著,圆修戒、定、慧,这是真正的圆顿大法。
454. 中国古圣先贤与大乘佛法的伟大处,就在於心量广大,真正没有一点私心,所以他们的言论、教训都是从心性自然流露。我们汇集这些经论、古书、典籍的菁华,介绍给世人,目的在於促进世界和平。凡夫的心量小,妄想、执著很重,看看古圣先贤道德、学问之高。心量广大,没有染污,念念只為协助一切眾生离苦得乐,绝对不去争名夺利,的确是我们的好榜样。如果能够多读古书,慢慢薰陶,人心就会安定,天下自然太平。
455. 读书等於是跟古圣先贤交朋友,听他们的教导。读多了,一定开智慧,做事就会谨慎,不敢贸然行事。中国文化能绵延五千年,在於知识分子的共识很高,思想见解很接近。从前读书人大多数都读孔孟书,而且不管学不学佛,也会读佛经,因此大乘佛法对中国也有很深远的影响,所以彼此都有很高的共识。
456. 学佛最重要的是建立信心,然后依循一条正确的道路修行,所以佛陀要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我们从他的行谊才知道学问之重要。一个人如果不读书不明理,与大眾相处,思想、见解没有共同的标準,各人依各人的意见,僧团必不能和合。
457. 世间人如果不从学术下手,建立共识,就没有办法得到真正的安定和平。建立共识,不是依据某人、某派的学说,这样不能令人心服。中国自古以来,朝野都遵从孔孟学说,因為它是心性自然的流露,没有一点私心,所以能够服人。前清盛时,宫廷每天都读诵「无量寿经」,君臣上下依照经典教训达成共识,这的确是清初帝王智慧过人之处,可惜被慈喜所废除。
458. 中国古人说:「道」丧失后有「德」,德丧失后有「仁」,仁丧失后有「义」,义失后有「礼」,礼丧失后就会天下大乱。「道」是自然,「德」是最高的涵养,「仁」是推己及人,「义」是尽义务而不求权利,「礼」尚往来。
459.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老人」是指有经验阅歷的人,如果不吸取前人的经验,光靠自己去体验,要花费很大的精力、时间,还不一定正确。
460. 眼光要往远处看,不要只看眼前。年轻时懂得把握时间读书,充实自己的德行、学问,修福修慧,亲近善知识,增长见闻,晚年才会有福报。人要有远虑,我对别人好,人家也对我好;我照顾老人,将来自己年老,也会有人照顾我;懂得爱护年轻人,年轻人也会爱护我。
461. 印光大师常说,要救这个世界,只有普劝世人深信因果,如果大家都相信「善有善果,恶有恶报」,起心动念就会收敛,天下自然太平。真正深信因果、积善修福,即使遇到大灾难,共业中还会有别业。所以大师一生极力提倡「了凡四训」、「感应篇」,真正是大慈大悲、用心良苦。
462. 一个人最难的,就是把恩怨抛开,造业都是从这裡开始。如果不能够彻底放下,冤业愈结愈深,等到缘成熟的时候,一定会再继续受报。
463. 古德教我们「闻谤不辩」,世间自有公道,何必辩白!这是一个仁人君子的胸怀。「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凡事一笑了之,让时间去澄清事实,俗话常说「日久见人心」,应当学忍辱仙人,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忍辱」是得定的基础。
464. 今天遇到一切不如意的人、事、物,都是自己过去世造的业果,所以要心平气和,逆来顺受。知道逆缘可怕,自己就要更警惕,不要再造恶业。如果不能够忍受逆缘,起怨恨心,造的业就更深了,所以「忍让」很重要,什麼都要能忍,什麼都要能让。
465. 每个人有自己的业报,人与人都有过去世的因缘,人家侮辱我,只要心平气和的承受,一切业障都能消除。
466. 真正深信因果,就不敢起恶念。看到两个人不和,我们心裡明瞭这是他们的业报,不必打抱不平。自己遇到逆境、吃苦受罪;要知道逆来顺受、随缘消业,绝对不可以怨天尤人。否则冤冤相报,只有愈来愈惨烈。存心要仁厚,别人对我不好,自己还是保持清净、快乐,如果怨恨在心,将来一定有苦报。
467. 往生不是那麼容易,要看看自己的心行与阿弥陀佛有几分相应?如果互相违背,破坏正法,决定堕落。我们不入佛门,还不至於造这些重罪;一入佛门,造许多重罪,往往自己都还不知道。
468. 佛法不是人治、法治,而是建立在「德治」的基础上,道德比法令规章更要殊胜。
469. 领导人要使大眾敬畏你又喜欢你,光靠权势是不行的,要有德行、福报才能够服人。所以我们看一个成功的主管、长官,即使是离职以后,部下还会时常慰问他、怀念他。
470. 带人是要带人心,时时处处都為大眾作表率典范,部下才能心悦诚服。所以不拘小节的人,不能当领袖。
471. 领导人有三种:第一、以德服人,部下对他心悦诚服,前途宽广无边。第二、倚赖前世的福报,眼前看他作威作福,等到福报享尽,一定要受苦、堕落。第三种人运用权术计谋,欺压下面的人,一旦靠山垮臺,自己立刻就会遭受惨烈的报应。这些我们多读歷史,都能够看得到。
472. 做恶事要赶快发露懺悔,早日受报;做好事不要让别人知道,就是积阴德。
473. 同修们近来在念佛或研究经教,都有长足的进步,这不但是个人之福,亦是地方、社会、国家之福。
474. 净土经论古时只有三经一论,三经是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一论是往生论。前清咸丰年间,魏源居士将普贤行愿品附在三经之后,称净土四经。民国初年印光大师特取首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附於四经之后,称為净土五经。
475. 无量寿经中多次提到德遵普贤大士之德,可见净宗的菩萨,皆是圆修普贤法门,殊胜无比。
476. 念佛圆通章只有二百四十四个字,不仅是楞严的中心,楞严的精华,的是楞严之心经,亦是如来一代时教大藏的心经。若不深入经藏实难体会。
477. 大佛顶:比喻真如自性,自性是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根本,宇宙人生一切诸法皆由此变现而生。
478. 悉怛多般怛罗:是梵语,译為白伞盖。白是一切色之本色,唯有白才能显示无量色彩,伞盖表防止污染。所谓的污染是指心裡污染精神、思想、见解等污染,如华严经中所说的妄想、分别、执著等是。如何离开污染,得到一切清净,此经是最好的方法。
479. 十方如来清净海眼:如来果地智慧究竟圆满,一切诸佛所证智慧皆悉平等,故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海喻心性,眼喻智慧,唯有清净心,智慧眼,才能照见诸法实相。
480. 本题是从教化对象而建立,显示经典之功德利益。阿难及性比丘尼為所有学佛人的代表,阿难表多闻,无定,欢喜求解而不认真修行,有解无行难入佳境。性比丘尼即摩登伽女,表贪爱。迷於五欲六尘,无有出离三界之心。我们学佛,若没有出三界之心,心口不相应,财色名食睡,样样都放不下,这是我们学佛不能成就的通病。此经即為专治此病之良药。
481. 得菩提心入 知海:此句是所得利益。菩提心是正觉心,正觉心起用,即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故称正 知。海是比喻智境广大不可思议。
482. 如来是自性觉,密因是根中之性,了义是称性起修。
483. 母喻能生,十方诸佛如何成佛,皆是由此成就,故称佛母。此是指五会楞严陀罗尼神咒。现在此章,十方佛母陀罗尼咒即是指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由此可知,弥陀名号即是十方佛母无上神咒,称念功德不可思议。
484. 上上根熟眾生修行,从初发心到成佛都是念佛成就。真正明白念佛意义,死心塌地老实念。大势至菩萨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485. 「灌」是十方如来慈悲加持,「顶」是凡夫成佛至高无上的法门。佛菩萨大慈悲加持传授成佛的法门。将一生成佛的修学方法传授於你,称為「灌顶」。如果我们至心受持念佛圆通章,即是诸佛菩萨给我们真实的灌顶。
486. 经题中大字:非大小相对之大,是对心性的讚词。「大」喻眾生心,為什麼不说是佛心呢?因為若说佛心,凡夫自以為无分,说眾生心则人人自觉有分。
487. 世间法即六道轮迴之法,出世间法即是圣人之法,即出六道轮迴之法。不论世出世间法皆一心之所变现,在华严即「一真法界」,般若经即是「实相」,诸大乘经中之「佛性」,「圆觉」,「真如」等。本经名「如来藏」,其实皆一心之别名。
488. 佛法之难,难在离相。眾生无始劫来,习气很重,处处分别执著,不能离相。佛说法四十九年,眾生不能契入真如,实因处处著相。不执著名相才能解真实意,故眾多名相,乃佛之善巧方便。
489. 宇宙本体為何?是我们自己的真心,宇宙由心变现,心是能变,宇宙是所变,能所皆是一心,故能所不二,心境如如。心是无处不在。佛法教我们认识真心,真心才是自己的主人,一切万法的真正主宰。
490. 迷人与悟人,念佛受用不同。迷人念佛在情识中念,只是种种善根。若念到功夫成片,亦能往生。悟人一句弥陀,则尽虚空 法界,与十方如来相应。一句佛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教法都在其中,无量光明神通智慧尽在此一句名号,故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一句佛号能与十方诸佛產生共鸣,感应道交不可思议。
491. 本经经文虽不长,但确实為大经大教,是对根熟菩萨而说。凡夫一生决定成就往生西方,是為大行,一生圆满菩提,故為大果。
492. 善导大师云:九品乃為凡夫遇缘不同而有差别,念佛不但往生有分,上上品往生我们亦有分。
493. 「佛顶」表殊胜妙法,华严如佛全身,此经「楞严」為如来顶,极显圆顿尊妙。而本章為楞严经之中心,故為顶中之顶,无比之极胜稀有绝妙,能令凡夫当生成佛之不可思议大法。
494. 依修直趣无上菩提,故「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為最胜之修行,「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不必藉其他方法帮助,念到功夫成熟,自然就自得心开,是其最胜之成就。其他方法,达到明心见性,很不容易。此法人人能修,皆能念到自得心开。怕的是不肯念,不如法念,所谓不如法念即是不老实念,还要加一些禪、咒、教等其他的杂行,都叫不老实。老实人一句佛号念到底,大势至菩萨依此法而修行成就。五十二同伦表五十二阶位,每一阶位有无量无边的菩萨,都依此法得成就,这条路是最快捷、最圆满的成佛大道路。
495. 佛顶上有一肉髻為三十二相之一,叫「无见顶相」。為何叫无见顶相?因為佛顶放光,故佛顶真相為何,唯佛与佛方能究竟。以佛之无见顶相,显此法最胜,表念佛「执持名号」,唯佛究竟,非他能了。今能说能听,还听得明瞭欢喜,实蒙十方诸佛本愿威神现前之加持。
496. 「正因佛性」即一切眾生之本性,一切有情无情,包括一切动植物矿物皆有。有情叫「佛性」,无情叫「法性」,它是一切法之本体,一切法都是由此流露而出。故华严经云:有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因為一切法性体同,故為同一法性。
497. 佛见一切眾生都是佛,这是因為佛见到一切眾生的真性。我们何时见到一切眾生都是佛,自己就成佛了。同理,见一切眾生皆善,自己才是纯善。
498. 佛法教学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帮助眾生破迷开悟,迷即是生死轮迴之本。
499. 一切法皆是本性所显,故不分别不执著,随拈一法皆是本性所显,所谓「以金作器,器器皆金」。
500. 「真心」即是「如来密因」,能用真诚心修行便能很快成就。
501. 所有大乘修学,皆不可离密因,即是真心。何谓真心?离心意识谓之真心。何谓离心意识?见色闻声,不分别,不执著,不落印象,即是真心。一有分别执著即是小乘法。
502. 交光大师於楞严正脉中云:「捨识用根」。何谓捨识用根?不分别,不执著,不用眼识见,而用见性见,不用耳识闻,而用闻性闻者,是也。
503. 阿难尊者,所知障轻,烦恼障重,故一闻千悟。唯修行不够精进,定少慧多,不能证果。富楼那尊者,所知障重,烦恼障轻,故虽修行证果,於楞严会上仍不能契入。
504. 智慧与聪明不同?世间人有聪明没有智慧,这种聪明,佛法称之世智辩聪。「智慧」是由真心流露出来的,「聪明」是由意识起用的。般若智慧即是真心起用,如此便能於一切法得正 知。
505. 权小修行,权是权教菩萨,小是二乘人。若由事相起修,则很繁杂,须歷三大阿僧祇劫。此是不悟密因了义,若能彻悟,则可一生成佛。若能於一切境界捨识用根,即是从根本修。
506. 解六结不易。解了一个动才是静,静是定,定有深浅,浅的还出不了欲界,深的定才到四禪八定,依然不能出三界。其他大乘人解六结越三空,全凭自力,唯念佛法门依弥陀本愿威神力加持容易成就。
507. 古来祖师大德所订之早晚课诵,因眾生之根器不同,已很难对治现代眾生之习气毛病。净宗学会新订课诵,早课诵无量寿经第六品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希望以佛愿啟发自愿,誓与佛同心、同愿。晚课诵无量寿经第三十二品至三十七品。誓依佛教诲,与佛同解、同行。
508. 诸佛菩萨教化眾生有三十二应,凡夫亦有相似相,三十二应就是讲经说法,对於不同人,用不同的方法开示,故无有定法可说,随眾生根性利益不同而定。
509. 一分修持就有一分成就,一分收穫,有十分修持就有十分收穫。
510. 世尊於楞严会上,请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為娑婆世界眾生抉择法门,文殊以「返闻自性」的耳根圆通,最契此土眾生之机,说明「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在娑婆教化眾生以音声最恰当。孔子之教学与世尊之教化皆以音声為教学手段,中西二大教育家之理念相同,可见文殊菩萨之选择,不无道理。但為何选择耳根圆通而不选念佛圆通?如果世尊要文殊菩萨為法界眾生选择法门,则非念佛圆通莫属,因念佛法门的契法界一切圣凡之机。我们若能以「返闻自性」的方法来念佛,则必能往生实报庄严土。
511. 首楞严与念佛法门有何关系?楞严的精华在耳根圆通与念佛圆通;又观音、势至為西方三圣中之二大菩萨,故知其与念佛法门关系之密切。
512. 倓虚法师说,他一生亲见念佛预知时至,立化坐脱自在往生的,就有二十多人,听说的就太多了。禪宗大德,参禪得定的有,但「明心见性」开悟的则没听说过,故其修学成就难易可知。
513. 文殊菩萨选择耳根圆通,正显观音与此土眾生特别有缘,故云「家家观世音」。若能以「返闻自性」用在念佛,更為了义中的了义。念佛法门契合法界眾生根器,一修一切修,一证一切证。念佛一法,该罗八教,圆摄五宗,包括无量无边的法门。其他修行方法,要证小乘初果都很难,何况深位。我等今日能闻此念佛法门,又能生欢喜心,欣然奉行,都是过去生中,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所种的善根,现前蒙诸佛本愿威神冥显加持,机缘非常难得!
514. 成佛要三大阿僧纸劫,是由证得初果须陀洹算起,也就是要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错误的见解︶。见惑可归纳五大类: 身见:即执著身是我。 边见:即现代人所说的相对论,一切法相对存在等见解。 见取见:是為果上之成见。 戒取见:即因上的成见。 邪见:除上述四种之外,一切不正确的见解皆属之。故末法凡夫障深福薄,欲出离三界,圆证菩提,非此带业往生之念佛法门,难以成就。带业往生,是此法门最殊胜处。
515. 这句佛号,念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原因何在?在於心口不相应。若能心口相应,就能往生凡圣同居土,念到心佛相应,则品位更高。这句名号是真如本性的德号,常念即将真如本性念出,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以执持名号老实念,就是从性起修,和其他大小乘从事相上修,大不一样。那是从心意识修,是染修,不清净,所以见性难。念佛人得佛本愿威神加持,易修易成,往生就是证果。故阿弥陀佛是自性弥陀,四土是唯心净土。往生证果是本有的恢复,不是新的事证。
516. 何谓分证诸圣?圣拣别不是凡夫。须陀洹是小乘中的小圣,阿罗汉是小乘中的大圣。就断惑程度而言,圆教初信同小乘初果,七信同小乘阿罗汉,八信、九信同缘觉辟支佛。初果、初信算是佛法裡的一年级,我们过去生生世世都在幼稚园,从来没有机会升到一年级。今天我们遇到念佛法门,这个机缘太殊胜了,就看看我们能不能抓住这个机会,往生净土。圆教初住至等觉都是分证,惟有成佛才是圆证。
517. 十信:全根力而植佛种。根是五根︵信、进、念、定、慧︶五力︵由根发出力︶,是深植佛种,培育修学的根基。
518. 十住:生佛家而成佛子。初住菩萨即是真佛子,十信菩萨属异生性,尚未成為真佛子,就好比预备班。十信位满,才能升入初住,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与佛心行相应,所以称佛子。
519. 十行:十行菩萨从十住,位满进入十行,破十品无明,道力智慧成就可观,有能力代佛教化眾生,此阶段广六度而行佛事,度眾生就是度自己。
520. 有同修说自己的命不好,命运是可以改的。改造命运最好的方法,就是发愿学习讲经。讲经说法不难,难在不肯发心。讲经说法就是将身心奉献给佛菩萨,奉献给一切眾生,如此才能得到佛菩萨的加持。现在国内外处处皆缺乏讲经人才,所以大家果能发心讲经,以功德无量庄严身心,命运自然转佳。
521. 十迴向:十向以前是偏重在事相上修,十向以后,进入心性上修,是真实称性起修。
522. 四加行:法相宗於十向之终,修四寻思,四如实观,得暖、顶、忍、世第一法之四善根,為入正位之準备称為加行位。此经则以泯心佛而灭数量為加行。
523. 人有命运,国家亦有命运。起心动念即落入数量之中,只要不起心不动念,就不落入数中,如此才能证得无量光寿。
524. 十地:深契真如而覆盖涅槃,即是分证佛果。
525. 等觉:齐佛际,而破生相。齐是平等,际是边际。果证实际同佛,唯行大慈,留惑润生,广度眾生。
526. 圆顿根性人念佛,必定往生,且品位不低。如果不是圆顿根性的人,就须培养,方法就是读诵大乘经典,或专念无量寿经。先将经文念熟,然后遵照经训修行。将经中所说之道理、教诲、境界都能应用在生活之中。时时认真反省自己起心动念,有无与经训教诲相违,若行為与经训不符,就要依经改正,这就叫「修行」。要真正将经上所说的全都做到,如是积功累德,自然就养成圆顿根性。
527. 「首楞严」是大定之总名。為圆教极果所证之境界,是自性本定。佛自释為:「一切事究竟坚固」。何谓究竟坚固?就是不生不灭,不变不异的真如自性,一切法由自性流出。
528. 圆顿行人功业唯在初心,经云初发心时即成佛道。特别是此念佛法门,若能保持初心永无改变,此生决定成就。
529. 「乾慧」:位在十信后初住前,欲习初乾,证得人法双空。阿罗汉证人空未证法空,乾慧菩萨证法空但未见性,还未破无明;再往前,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证入初住以后,就任运流入如来妙庄严海,修学与诸佛如来无差别了。
530. 金刚经是圆教初住菩萨之境界,要破四相,离四见,金刚般若自然现前。
531. 七趣原无:七趣是六道再加上仙道,七趣原是从妄想分别执著中生出来的。六道眾生是假有非真有,一如梦境。古云至人无梦。有分别执著才有梦,梦境与心思有密不可分之关系,心恶作恶梦,心善作善梦。念佛人常梦见佛菩萨,孔子常梦见周公。故修行人,可由梦境检点自己修行功夫得力与否。
532. 交光大师妙圆三定: 妙定:非是修成,是本来俱有,就是六根中性不生不灭。 圆定:即华严「入不思议解脱境︵四无碍境界︶」。亦即法华「世间相常住」。 大定:凡夫亦俱此定,与诸佛无异,唯自己不知。
533. 大势至菩萨修行的殊胜功德,我们不能体会,因為心太粗、惑障太重。
534.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度眾生、断烦恼、了生死、出三界的法门,没有一法能和大势至菩萨专修专弘的念佛法门相比。
535. 「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念佛心是因,无生忍是果。大乘圆教初住以上,明心见性,见性成佛,都可称為无生忍。严格说,如仁王经说:得七地、八地、九地的菩萨,才是无生忍位,再往上就是寂灭忍。此处无生忍通指如来果地境界。实在说,就是念佛成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
536.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是念佛的方法。都摄六根是收心,平常我们的心向外奔驰,对六境起贪瞋痴,被外境所牵引,心作不了主。现在把心收回来,把眼识从色尘裡收回来,耳识从声尘裡收回来。都摄的方法,就是净念相继。
537. 禪净双修是净宗六祖,永明延寿大师︵弥陀化身︶所倡。但须知当时的时代背景,彼时禪风极盛,且行者执著,故大师应化世间,於参禪现大彻大悟,再回头专修净业。显示大彻大悟仍须念佛才得真实成就。故知大师开示对象是参禪者,非念佛者。若在今天大师对我们说法,必是教人老实念佛,求生净土。
538. 「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指的是功效。「不假方便」就是不藉用其他方便法门,「自得心开」即明心见性。
539. 印光大师在苏州念佛堂,不讲经、不传戒、不做法会,终年念佛到底,以轮班的方式,日夜轮流念佛,永无间断,目的在达成净念相继,此乃真正念佛堂。
540. 不肯发心念佛是没有智慧,真有智慧才肯发心念佛。如何知道?读「华严」就知。华严似海,所有大乘法门均归华藏世界,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后十一位皆念佛求生净土。经云:「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始」指初地,「终」指等觉菩萨。
541. 文殊智慧第一,普贤行愿第一,均发愿求生净土,以阿弥陀佛為究竟归依处,极乐世界确為一切大乘最后归宿。
542. 「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凡有求而不应者,定是本身有障碍,觉察障碍,排除障碍,则自然感应道交。求必如理求,如法求,若只為个人私利享受五欲六尘,则不如愿。因佛菩萨不会帮你增长贪瞋痴。
543. 佛菩萨念念不忘一切眾生,眾生念念不忘自己,此即是业障,不能感应道交。
544. 初学之人,如何都摄六根?摄根,就是修清净心。初下手时,每天看佛像,功夫纯熟时,见一切人、一切物皆是佛。专念佛号,专听佛号,转一切音声皆成佛号。
545. 「同伦」:朋是同学,友是同志;同志是同心同愿,关系密切。同志即同伦,尽虚空 法界,一切念佛人皆是大势至菩萨同伦。五十二同伦,乃五十二个阶级,每一阶级都有无量无边的菩萨。法界中,老实念佛,发心专弘专修者,皆在此五十二同伦之中,故我等若果真发心,亦属此五十二同伦之一。
546. 十信:信佛是心,信心作佛。念佛法门「信、愿、行」是三资粮,信心為第一。弥陀要解中讲六信,第一為信自。第二為信他。信自己心是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经云:一切眾生本来成佛。念佛就是发心作佛。
547. 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故一切法从心想生,往生西方不退成佛也是心想生。念头很厉害,想什麼变什麼,念佛成佛,念贪瞋痴变饿鬼畜生地狱。十法界都是自己心想变造的,自心变现的。道理明白了,於念佛成佛才不怀疑,有把握有成就。
548. 十住:住在三昧,观佛实相。三昧是定,心不散乱,定在这句佛号上,二六时中,一切时一切处,心中念念不忘这句佛号。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就一句佛号直念下去,心真定了,妄想念掉了,就开智慧。最初效果是轻安、快乐、法喜充满。再深就得定,即事一心不乱,就是念佛三昧。再进一步就开智慧,明心见性,即理一心不乱。
549. 十行:行念佛行,度念佛人。以念佛,劝人念佛,做一生修行的大因缘、大事业。现在台湾,从南到北,念佛的人很多,所以劝人念佛,没有太大问题,而其他地方还有相当的障碍。譬如在美国禪密之风很盛,净土法门至近几年才渐渐被接受,对於念佛法门能重新评估肯定。当然这仍需要自己善根成熟。
550. 十迴向:回念佛心,向佛心住。我们专念阿弥陀佛,把心安住在西方极乐世界,安住在一句圣号上。佛心安住在那裡呢?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我们学不到的。我们还是安住在阿弥陀佛圣号上老实念,等见到阿弥陀佛,「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明白了。若认真而论,无有一佛不住於阿弥陀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无不讚叹阿弥陀佛。阿弥陀经原名:「称讚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故念阿弥陀佛名号,就是称念一切诸佛。
551. 十地:心地观佛,地如佛地。地是心地,用心与如来果地无二无别。佛用圆满真心,地上菩萨亦如是。
552. 等觉:「忆佛念佛,去佛不远」,等觉位是在十地之上,等觉尚且忆佛念佛,何况十地菩萨。「忆」是心裡有佛,念念不失自性,自然去佛不远。故忆佛念佛是净宗修学最重要的方法。
553. 果能老实念佛,效果实不可思议。若不老实,功效就难讲了。所以念佛人多,往生人少。原因是不会念,有夹杂。西方确指觉明妙行菩萨云:念佛最忌夹杂。一但夹杂,就没有效果。世间事尚且不能夹杂,何况佛法。虽不想有夹杂,但妄想不断,故劝大家读经,把念头集中到经典上,常常忆念阿弥陀佛的发心、勤学、宏愿、智慧、弘化成就眾生等不可思议功德。把握这个原则,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扩充到尽虚空 法界,就是一切法都能和佛心相应。
554. 妙觉:「心想佛时,是心即佛」,圆教究竟佛也是心想成的,但用意识心是成不了佛的,念佛不是意识心念。此心是真心,是自本性和我们凡夫不同。念佛人的「想」為「正念」,凡夫的「想」為「妄想」。是知超凡入圣,唯有用真诚心念佛為妙。
555. 礼敬是性德的流露,普贤行是菩萨修行的最高準则。普贤十大愿王,第一条就是礼敬诸佛。一切眾生本来成佛,所以对眾生要恭敬,如同对佛一般的尊敬,才是普贤行。所以普贤行是不容易修的,唯有真实清净心、平等心才能修普贤行,不修普贤行不能成佛。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的法界,无量寿经第二章德遵普贤,明白告诉我们这个事实,大家要努力往这个目标上去提昇。

 

   净空法师,法名觉净,字净空,一九二七年出生于中国安徽省庐江县,俗名徐业鸿。一九四九年旅居台湾。五四年先后追随一代大哲桐城方东美教授、藏传高僧章嘉呼图克图与儒佛大家济南李炳南老教授,学习经史哲学以及佛法十三年,而于佛教淨土宗着力最多。澳洲格里菲斯大学、昆士兰大学荣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客座教授,格里菲斯大学、南昆士兰大学荣誉博士,印尼夏利悉达亚都拉回教大学荣誉博士,澳洲淨宗学院院长、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董事主席.

 

关闭窗口
 

copyright(c) 2004-2012 中国当代儒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北京·东城区国子监街65号  e-mail: mail-ccc@163.com  mailzhrx@163.com QQ:1953300734  审批表下载 
晋ICP备120015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