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繁體中文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当代儒学网 > 国学纵览 > 大师开悟 > 净空法师经典语录全集(四)
净空法师经典语录全集(四)
当代儒学网   2013-03-03 11:23:22 作者:铁镜辑 来源:一起感悟人生网 文字大小:[][][]

 

   净空法师,法名觉净,字净空,一九二七年出生于中国安徽省庐江县,俗名徐业鸿。一九四九年旅居台湾。五四年先后追随一代大哲桐城方东美教授、藏传高僧章嘉呼图克图与儒佛大家济南李炳南老教授,学习经史哲学以及佛法十三年,而于佛教淨土宗着力最多。澳洲格里菲斯大学、昆士兰大学荣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客座教授,格里菲斯大学、南昆士兰大学荣誉博士,印尼夏利悉达亚都拉回教大学荣誉博士,澳洲淨宗学院院长、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董事主席.

  一九五九年,净空法师于台北圆山临济寺剃度;以恢复圣哲伦理道德教育,弘扬大乘佛法慈悲精神为己任。至今讲经教学已逾五十年,从无间断。首倡「佛教」乃「佛陀教育」正名之说,大开印赠经典及运用影音设备、网络、卫星电视普及仁慈博爱之全民教育的风气。至今已印购六千五百套以上的《大藏经》赠送全球高等学府、国家图书馆暨各宗教团体。曾受聘任台北十普寺三藏学院教师,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内学院院长。创办华藏视听图书馆、佛陀教育基金会与澳洲淨宗学院。指导新加坡淨宗学会创办「弘法人才培训班」。现今全球有百馀所的佛陀教育机构聘请法师为永久导师;成千上万的听众,透过远程教学向法师学习。

  除讲经教学,净空法师于各类医药、教育、慈善救济事业也非常关注,不分国家、宗教、族群,平等真诚的贡献力量。一九九七年始,旅居星洲三年,致力团结新加坡九大宗教,告知世人「世界不同宗教确实是可以团结的」!先后荣获美国德州荣誉公民、达拉斯荣誉市民、澳洲图文巴荣誉市民、印尼宗教部最高荣誉,以及澳洲格里菲斯大学、昆士兰大学、南昆士兰大学与印尼夏利.悉达亚都拉回教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与荣誉教授。二ΟΟ五年,荣获英国女王AM勳衔,再次肯定了法师对多元文化教育与宗教团结的卓越贡献。半世纪以来,法师足迹遍满五大洲。多次代表大学至亚、澳各地参加国际和平会议;数次陪同新加坡九大宗教、印尼五大宗教、马来西亚五大宗教代表团,访问中国(远至新疆)、罗马、埃及等宗教圣地与大学。并捐赠泰国僧伽医院建设基金,实为化解南北传佛法两千多年来的隔阂迈一大步。所至之处,不仅深受佛教信众的拥护爱戴,也与各宗教人士亲切交流,真诚学习,成为坦诚相待的老朋友。

  二ΟΟ五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澳代表,多次访问净空老法师,希望与澳洲淨宗学院合作,邀请真正有爱心、有道德学问的老教授、专家学者讲演。再加上《弟子规》、《十善业道经》的教学,以中、英、阿拉伯、西班牙、俄、法等六种语文向全世界推广。利用网络、卫星电视,二十四小时于全世界各地区反複播放。提供全球人士认识学习神圣至善圆满伦理、道德、因果、宗教的教育。法师有鑑于近代各宗教逐渐式微,偏重形式而缺乏实质,积极提倡建立「宗教大学」或「多元文化大学」,培育各宗教教师传道人员,深入教义,提昇素质。诚望各宗教学习者皆能恪奉真主神圣仁慈博爱精神,落实和谐社会的大同理想。

  为坚实伦理、道德、因果、宗教、科学的圣贤教育基础,净空法师特于二ΟΟ六年在澳洲昆士兰省购买建校土地,希望建校培育世界各宗教及优秀传统文化的师资。以儒之《弟子规》、道之《太上感应篇》与佛之《十善业道》的教诲为扎根教育,戒律基础,要求全体师生百分之百落实此三门课程。因此三科,不仅是儒释道三家学术的基础,实为圣贤「仁慈博爱、诚敬谦和」教育之大根大本。尤于今日社会,老法师更加强调,唯有深明因果教育,才能真正自利利他,自度度他。若不明因果,纵然学习伦理、道德教育,亦容易流于表面,徒具形式。故安士先生云:人人皆明因果,天下大治之道也;人人不明因果,天下大乱之道也。若非切实履行,世出世间所有德行学问仅如空中楼阁,自行化他均难真实成就。

  二十世纪英人汤恩比博士曾说:「欲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净空法师多次参加国际和平会议的经验,深切认识,唯有建立和谐社会示范区,才能使世人明白肯定「人性本善」,告知世人「和谐是可以落实的」。于是,法师秉持着「但开风气不为师」的处世原则,于家乡安徽庐江县汤池镇建立「文化教育中心」,培养伦理道德教育的师资,展开小镇全民伦常教育。老师们经过二个月的密集学习,下乡上课,短短三、四个月内,已协助镇中四万八千居民,道德水平显着提升,民风纯朴,好礼知义。地方领导与百姓深刻体会「『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不是口号」!

  一生致力于宣扬神圣伦理道德教育的净空老法师,以「团结宗教、族群为世界和平的基础」之理念,深深感动了全世界无数各行各业的志士仁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鑑于此,特于二ΟΟ六年十月,以教育与和平为前提,诚邀老法师于法国巴黎总部,进行为期三天的「二五五Ο年欢庆卫塞节活动」,多方阐扬「宗教是可以团结的」、「人民是可以教得好的」、「圣贤传统文化教育于现代社会仍深具实用」等重要理念。此次庆典,有来自全世界一百九十二国的驻法使节、团体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秘书长以及法国重要官员共襄盛举,对全球宗教人士与爱好和平者而言,实为一次意义深远的重要活动。

  二ΟΟ九年二月,在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先生的支持赞扬下,由净空老法师领导的净宗学院与格里菲斯大学于澳大利亚布里斯本市政厅联合举办三天,以《世界宗教是一家》为主题的「澳洲、亚太地区促进和平与和谐之多元宗教高峰会议」。来自亚、澳各地一百四十八个宗教、政府、商业、医药、大学、警方和媒体机构的二百八十八位代表出席。与会者反响踊跃,如悉尼吠坛多中心代表所说:「你们举办的多元信仰高峰大会,不但惠利这一区的人民,甚至会对人类有极重大的贡献,因为所探讨的问题是全世界所关心的。这个会议,已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号,假以时日,一定能作出更有意义的贡献。」

  简言之,「真诚、清淨、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是净空法师立身处世不变的原则。「仁慈博爱」,「修身为本、教学为先」是他讲经教学纯一的主旨。「诚敬谦和」、「普令众生破迷启悟、离苦得乐」则为其生命中真实的意义。

 

556. 十二如来乃阿弥陀佛之别号,亦即自性之德号,此经所说种种境界,皆是说明自身真相。
557. 阿弥陀佛光明善好,佛光能令眾生身心清净;断烦恼,开智慧。非日月光明所能比,胜於日月之明千亿万倍。
558. 经云:佛佛道同。诸佛如来从果证上,从智慧德能上,完全平等,无二无别。但於因地发愿不同,与眾生的缘亦不同;阿弥陀佛於因地中发广大无比之宏愿,誓度尽虚空 法界,上尽等觉,下至地狱眾生,早日成佛。故其弘愿深缘,不可思议。
559. 為什麼学佛?多数人只為解决痛苦、厄难、挫折、求世间福报而学,有几人是真為往生成佛而学!由此可知,我们心量之小。因此,我们读经的目的,即是在激发如同阿弥陀佛之大心大愿。
560. 十二如来表阿弥陀佛从修因到证果所显现的无量智慧德能,这些都是性德的流露。
561. 华严经云:「一切眾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一句话将我们无始劫来的病根道出,佛法千经万论,无量法门,说穿了,不过是将妄想执著断掉。只要除去妄想执著,则本有的智慧德能就能透出。故一切修持的枢纽在「禪定」,唯有用定功才能把烦恼克服,所以禪定是佛法修学最重要的手段。而戒律是帮我们成就禪定的。所谓因戒生定,因定开慧,戒定慧称為三学。定到相当程度就心开意解了,自性本具的大智慧才能显现。
562. 无边光佛:「边」,边际,即界限。界限从分别执著而生,有分别执著就有界限,若分别执著的意念都没有了,界限也就没有了。此时即得大自在。
563. 无碍光佛,体寂用妙自在,体是清净寂灭。首楞严大定是体,真心本性,本来就是一个定体。起作用能变现一切森罗万象。体是能变,法界為所变。所变的境界称為妙有,但相有体无,所以能事事无碍。
564. 佛家讲万法皆空,乃从体上讲;万法皆有,是就相上说;体用不二,空有一如,那裡有障碍,此為事实真相。但我们看不到,理事无碍或可理解,事事无碍则无法理解。此皆被妄想执著所蒙蔽,我们有无量的智慧神通与德能皆被迷障而不显,不得自在受用。
565. 佛度眾生之能力,无人能与之相比,佛之智慧德能是圆满的。善导大师劝学佛人要听佛说,不要听菩萨不相应说。因菩萨之智慧德能不圆满,故应依佛所说。
566. 智慧光:指权智教化眾生,帮助眾生,给与一切眾生真实利益。什麼是真实利益?大乘佛法,尤其是净宗,才是真实利益。若不能帮助我们消除业障,得轻安自在,就不是真实利益,学佛要一天比一天自在、快乐、欢喜、明白,才是真正的利益。
567. 大乘佛法获真实利益,无过於念佛法门,真正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老实念佛,即可得到真实之利。即得大自在、大安乐,不迷惑、不颠倒,明白诸法实相。
568. 常照光:浅而言之,就是时时、处处、事事都明瞭,无论何时何处,对人对事对物都觉而不迷。
569. 清净光:即身、语、意三业清净。有烦恼、妄想、执著就不清净,必须用定慧将之除尽,则能获真正幸福,无一切忧恼恐怖,此為自受用。
570. 欢喜光:是慈令安乐,是指他受用。帮助眾生离苦得乐,把喜悦让一切眾生分享。
571. 解脱光:离相普益。以真诚智慧德能利益眾生。对事实真相明明白白,不动心、不著相,能这样帮助一切眾生,这就是善巧方便。善巧方便就是智慧,唯有智慧才能帮助眾生解除结缚,脱离三界轮转。
572. 安隐光:离生灭相。证得一切诸法,不生不灭。首楞严大定即是指一切法究竟坚固,这才是真实的安隐。
573. 超日月光与不思议光都是说佛的放光。前面十号是说佛的常光,智慧德能都在光中显示。「放光」是為教化接引眾生而现,故放光要有特别因缘。而阿弥陀佛的常光与放光几乎无差别,因為弥陀常放光。只要有人念佛,阿弥陀佛就放光照摄。或问為什麼念佛人感受不到?实因夹杂、心口不一,如此就和佛光不能相应。一个真正念佛人,只要专念、用真诚心念、老实念佛,六个月自然必能感受佛光摄受。但若天天想见佛光,即是妄想,是夹杂就不会有感应。如同念佛想求「一心不乱」,决定得不到一心不乱,因為也是夹杂妄念。因此,念佛一定要专、要纯,才能感受佛光之不可思议。
574. 古德将「不思议」归纳為五种: 横超三界,不俟断惑。大乘佛法,除念佛法门外都要断惑,方能成就,此非凡夫所能。而念佛法门只要伏住烦恼,念到一切妄念不起现行,即能往生。此為眾生人人有分。 即生西方,横具四土,非由渐进。我们以圆教為例,圆教初信断烦恼,与小乘初果等。但智慧功德,小乘的须陀洹是不能与之相比的。故初信到七信生凡圣同居土,八信到十信生方便有餘土。初住以上才入实报庄严土。这些都需要渐进。唯西方极乐世界是一生一切生。本来凡夫带业往生,是生凡圣同居土,而阿罗汉是住方便有餘土,大菩萨住实报庄严土。凡夫往生后却天天能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上善是指等觉菩萨。这是十方剎土所没有的,故下下品与上上品实无差别,此為西方净土所独有。 但持名号,不假方便。即是不需藉用其他方法,就是一句阿弥陀佛,老实念到底,不必夹杂参禪持咒等,就能大开圆解,一生成佛。 一七為期,不藉多生时劫。此表修证时间之不可思议。一日至七日即可成就,人人皆有足够的修行时间。只要能死心塌地,如理如法老实念佛。 持一佛名,即為诸佛护念,不异持一切佛名。弥陀名号是一切如来所讚叹,每一尊佛都劝人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故人念佛,诸佛都欢喜、都讚叹、都护持。不思议中略说五种,我们生生世世都受用无尽,要得到佛菩萨加持保佑,一定要好好修行方可获得。
575. 「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就事相来说,是指大势至菩萨修行的过程。但最重要的还是指表法,表行者十二时中修行不断。我们修行常易间断,间断就生妄想,妄想不外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此為六道轮迴业因。天天在造作轮迴业因,当然出不了三界。佛教我们念阿弥陀佛,即是要我们背尘合觉。若能与阿弥陀佛天天接近,才能出三界。二六时中能够不夹杂、不间断,才是念佛的真正功夫。所以一定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為什麼我们念佛常常会间断?是因為烦恼习气太重,对佛号太生疏。所以要想办法把这个障碍消除,首先要对西方世界有真正的认识。如此信心自然坚固,愿心就会加强,才会欢喜去西方净土,对於娑婆的一切才能真正放下。如此念佛功夫自然恳切,不会间断。
576. 念佛三昧:「三昧」是通称,大乘经上讲无量三昧。三昧是梵语,翻為正受,正受是正常的享受,即是禪定。心清净才是正常的享受。念佛為因,三昧為果。念佛有事念、理念。事念即是一心忆念,也就是心常想佛,想佛的相好。古大德告诉我们可以想佛的白毫或莲花等,若将无量寿经读熟,可帮我们忆想。想佛的发心、佛的修持、佛的大愿,有妄想就用此法对治。忆佛念佛关键在「一心」,能一心念佛才能有成就,用杂乱心来念佛,只是种善根而已。所谓理念,是念佛要与心性相应,理是真心本性,是一切万法之理体。但现在我们做不到,所以还是要从事念做起。念到一心不乱,自然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此就达到理念了。
577. 念佛法门是大势至菩萨歷劫修行中,老师教给他修学的方法,也就是「念佛三昧」。念佛的方法有很多,但可归纳為四大类: 实相念佛:实相是念自性佛。自性怎麼念呢?不是口念心想。口念心想是属於事念,离开口念心想,我们就不知道如何念。换句话说,就是对自己真心本性真实的明瞭,就是念实相。这跟禪家的明心见性是同一境界,只是名字不同而已。参禪可以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念佛由事念,念到理念,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心开就是理念,就是明心见性。不入此境界是不能明白的。 观想念佛:古人多用此法,但在像法之后很少人用。原因是佛的境界太高太微细,凡夫心粗劣,虽依经教来修,很难观成。从第一观到第十二观,一观比一观微妙。第一日观,观成时,开眼闭眼一轮红日都在眼前,一切时一切处,亦均在眼前,那时往生就没问题了。但很难观成。第二水观,观大海结冰,西方极乐世界是琉璃地,与此间翡翠相似,但实际上是不能相比的。若观成功,则於任何地方,看起来都是琉璃地。 观像念佛:无论泥塑、木雕或金属铸造的佛像,就是要天天看,把佛的相好,印在我们八识田中。修这个方法要有福报,例如家裡须设有佛堂及庄严的佛像,不必工作,生活有人护持,每天至少要观八小时以上。因為离开佛像,功夫就中断了,所以说要有福报。 持名念佛:一心执持名号,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如此就是净念相继,有怀疑、有夹杂都不是净念相继,这就是持名念佛的秘诀。
578. 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劝导眾生往生西方,皆是以持名念佛為第一。為什麼?因持名接近实相,功德不可思议。且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以观想成就往生后,尚须把此印象去掉,因為相是虚妄。持名则要把名去掉,因為名是假名。念佛相应,名比相容易去除,即是说明持名与实相接近,所以佛劝我们持名念佛。
579. 自古以来有读诵讲解研究观经的,但依照本经来修行的人确非常稀少。从第一至十二观是观想念佛,第十三是观像念佛,第十六观是持名念佛。因此,所有念佛方法都出自本经,而我们在修的持名念佛,就是经上所说的十六观之一。经上教我们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这个方法的特色,在以观想取代妄想分别执著,只想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不想别的。因一切法由心想生,想成了,西方极乐世界就在眼前,这就是观想。
580. 三昧此云正定、正邪如何分别呢?若修此定,必能明心见性,就是正定;反之,则是邪定。所以世间的四禪八定,以及小乘圣者阿罗汉所修的九次第定,皆非正定,因為不能见性。是以大乘佛法正定的标準,是抉择於能否见性。由心起用,能与心性相应谓之「正定」。
581. 正心行处:行是行為。心起用与定慧相应谓之正。
582. 「一心念佛名正定心,若他念者名邪思惟也」。什麼叫邪思惟?即念佛人仍夹杂著贪、瞋、痴,或其他修法,皆谓之夹杂。故觉明妙行菩萨,於西方确指裡开示云:念佛人之所以不能成就三昧,就是因為夹杂。有人还要参个禪、念个咒、做个法会,另外还要谈些吉凶祸福的事,所以不能成就。故真念佛人心中只有一句佛号。
583. 念佛人以一句佛号圆具五教,世尊四十九年所说之法不离「念佛三昧」。五教行者,依各教不同的修行方法,最后仍不离念佛三昧境界。故知修行的手段虽不同,但所证的境界是相同的。是以念佛人不歷阶梯,不费时劫,一生成办无上佛果,极為殊胜。
584. 念佛三昧的功夫有深浅,故往生后的品位有高低。世界一切都是假的,因為带不去。既知是假的,又何必斤斤计较呢?真能带去的是「念佛三昧」,应知念佛是成佛最近的一条路,这一生当中就能成就,此為其他法门所不能比的。法相唯识宗的初祖,窥基大师於弥陀经通赞疏中,亦承认念佛法门是顿教。顿是顿超,一生就圆满,易行疾至。易行是容易修,人人会念,人人能念。疾至是快速到达,念佛是最易成佛的无上法门。平常人只知念佛可往生,而不知往生后,就一生成佛。因往生就得无量寿,所以是一生成佛不待来生。
585. 念佛為何容易成就?实因弥陀本愿力故,因念佛之人必蒙弥陀加持。
586. 為何要一心持名呢?因為我们这个世界的人心很杂乱,持名就是要净化杂乱心;恢复清净心。清净心一现,净土自现,若心不清净,念佛虽多亦不得往生。念佛成功的关键,不在数目多少,而在於是否能将妄想烦恼伏住。佛号一起妄想便除,这就是功夫得力。一心念佛,心便与佛同,与佛同心同愿,心同形亦同。形乃身相容貌,相随心转;能转者心,所转者相。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是清净大福慧心之所变现;故心善则相亦善,心恶则相亦恶,心清净则身清净。往生西方者,皆是一心念佛,心与佛同。心同形亦同。形相德能与阿弥陀佛亦同。
587. 在气功家看来,从气的大小色彩,可知人的健康状况,放白色金色的光,身体一定健康。也就可知心的清净与否,心裡没有染污,则身透明,若有贪、瞋、痴,则身有障碍,就不透明。真正学佛人有清净心,才算是真学。
588. 修行须一天比一天清净,如同无量寿经经题说的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要真正达到这个标準,必须看破、放下、随缘才有可能。看破是学问,放下乃功夫,能彻底的放下,就成佛。菩萨的阶位,就是从看破放下的多少而定,等觉菩萨尚有一品生相无明,还有一分未放下;所以一定要放下、随缘,那就得大自在。
589. 母亲念儿女的心,一生从不间断,而儿女念母亲的心则大不然,尤其是今日社会一定要觉悟。何不以念儿女之情换念阿弥陀佛。聪明人是念念都念阿弥陀佛。
590. 我们往往看到一些不识字,穷苦的老太婆,好像很无知,一天到晚只知道念阿弥陀佛,看到他们往生都非常自在,有站著、坐著、不生病、预知时至,自在的往生。这比知识分子实在高明太多了,原因就是他们都能老实念佛。反观一些知识分子,则是一边念佛,一边打妄想。所谓「自古诗人妄想多」,妄想是造六道轮迴之业,我们决不能学。修行人知道的事,越少越好;认识的人,越少越好,所谓「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时是非多」。这才明白老太婆的老实念佛不简单,是真有智慧的人,他们才是世间第一等人。
591. 真正上上根人,是只念一句佛号,一部经典;想多念几部,是中中根人;想通宗通教,於一切法都要略知一二,是下下根人。若除经教外,对世间事还想多知道些,往生就没指望了。明瞭这些事实,我们在帮助人的时候,就要劝他做上上根人,只念一句佛号,只依一部经典修行。若他肯信,那是他因缘成熟,若不肯信,我们的功德也圆满。
592. 真能放下,原因有二: 是宿世善根发现,如阿公阿婆,不识字而能老实念佛的人。 是对事实真相透彻明瞭者,所谓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两种人都能做到彻底永不改变。我们是那一种人呢?不上不下的中间分子,念佛既不老实,对事实又不能透彻明白。这是最麻烦的,是学佛的大障碍,往生成佛的因缘,错过是非常可惜。
593. 无量寿经云:「一向专念」。著重在「一」,此指一心、一个方向。观经云:「一心繫念」,繫念就是掛念。弥陀经云:「一心不乱」。三经中所提到的名词都不相同,但都是本经中所讲的「专心忆念,摄根净念」之意。可见净土四经所讲的方法都相同,这给修念佛法门的人,一个非常清楚的成佛指标。
594. 「有净土」即是永明大师所说的「有禪有净土」。关键在一个「有」字。念佛人心中有净土,此生决定往生。不能往生,是因為虽念佛,但心中没净土,净土是心净,心净则土净。什麼时候心清净了,就真有把握自在往生,预知时至。若能再断惑修善,这是修福。临终时不生病,自在往生,这是极大福报。自私自利是恶,利益眾生是善,还有私心妄想就免不了病苦。真是一切都是自己修得的,因此要有殊胜的果报,则须有殊胜的因行。
595. 「清净平等觉」是随著我们的清净心而累积的,故凡是有妨碍清净心,就须即时察觉捨离。如此才能真正清净,不但世缘要离;所有大乘佛法也不能夹杂,如此才易得清净心。
596. 见佛有二种。一种是现前见,如定中见佛;如念佛止静时见到佛像等。或梦中见这也是属於感应。另一种是当来见,如往生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见佛放光加持接引,到了极乐世界花开见佛,皆是当来见佛。
597. 一切诸佛只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眾生快快成佛,而所有法门中,成佛最快捷、最稳当的,莫过於念佛法门。念阿弥陀佛名号,就是念十方一切诸佛,一切诸佛如来都宣扬、讚叹这个法门,故念阿弥陀佛,不异念十方一切诸佛,而為十方一切诸佛所护念。
598. 阿弥陀佛的法门,圆满的记载在无量寿经中,念无量寿经即等於念一切经。而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净宗的心经,是无量寿经的心经,是一大藏教的心经;此经虽短,但内容极丰富。圆圆满满等於无量寿经,只要专心念、不怀疑念,决定成就。
599. 我们的心要同佛心,我们的愿要同佛愿。诸佛者是清净、平等、大慈悲也。佛怜悯一切眾生,以清净心、平等心,对待一切眾生,即是大慈悲心。故真慈平等即是佛心「真性」,真心现前,就入十方诸佛法界。
600. 有一生念佛不生净土者,念佛不精诚故,生疑不篤信故,无有往生愿故,不能断贪爱故。一生念佛,為何临终不能往生净土?原因有四,一者念佛时夹杂、不精、不专、不诚、时续时断,故念佛不得往生。二者虽念佛,但对净土仍有疑。三者口裡虽愿意去,但实际心裡不愿意去,仍有牵掛放不下。四者不能断贪爱故,眾生对娑婆世界存有贪爱,故祖师大德教大家放下一切身心世界,才能出三界,永脱轮迴。不仅世法要放下,佛法也不能执著,这才不会成為往生的障碍。我们生生世世出不了轮迴,就是因為贪爱、放不下。现在明白了,不可再犯老毛病,否则今生又要空过了。
601. 念佛人要自知宿世今生,种善不种善,作恶不作恶。我们如何知道呢?可观察自己的习气,就能知过去生的宿习,有人习性善良,很有善根;有人习气重,喜造恶。佛教我们「断恶修善」,常省察、常检点,善的令其增长、圆满;恶的令其除灭。此乃四正勤所讲「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速生;已生恶令除灭,未生恶令不生。」
602. 以念佛相好,对治昏沉。念佛止静时,昏沉、打瞌睡,想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以对治昏沉,因為想的时候是不会昏沉的。
603. 以念佛修因证果,无量智慧功德,对治妄想。有时妄想多,止不住,即想阿弥陀佛因地的发心、修持、证果、度生,想阿弥陀佛修行过程中的种种殊胜功德。亦即忆佛念佛,念佛是修因,成佛是证果。一句弥陀名号包含无量智慧功德,用以对治妄想。
604. 以平等法性,空寂无為,对治恶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逆缘,就要想到万法皆空,清净寂灭,来对治恶境。
605. 以念佛菩提威神势力本愿功德,不為世间事务牵缠。菩提是正觉,念佛的正觉,念佛的智慧德能,仗佛的善巧方便,便可以把繁杂的事,处理得有条有理,这对於待人处世有很大的帮助。
606. 以念佛相好光明,万德庄严,不為一切病苦所恼。世间人吃五穀杂粮,岂有不生病之理?生、老、病、死,一切眾生在所难免;遇到时,念佛的相好光明,念佛的万德庄严,即能身心圆满,没有缺陷,不為一切病苦所恼。
607. 所有一切病痛,皆从妄想执著生。妄想执著是一切病的根源,只要去除,自然身心健康,百病不生。
608. 人皆有业障,若无业障,就不会来这个世间,业障如何消除呢?古德开示最好的方法,就是念阿弥陀佛。
609. 修行著魔有二个原因:一是「宿障深厚」,欲除过去生中的业障,唯有老实念佛。二是「不用善心」,喜欢神通、感应、不老实,这样最易著魔。大家要知道佛菩萨皆有神通,但不用神通,因魔亦有魔通,若以神通作佛事,则成佛魔混淆不分。修行主要在修清净心,心不清净,魔便有机可乘。
610. 求一心不乱,要有愿不要有心,若一意要求一心不乱,就是妄念;妄念一起即成夹杂,故会用心者,心中只有一句佛号。
611. 我们处在乱世,要特别小心,人命无常,光阴比什麼都宝贵,不能糟蹋虚度。如何才能切实把握时光呢?唯有老实念佛才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
612. 魔障时时会现前,我们要有本事认真克服。魔是什麼样子呢?魔是很可爱的,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就很容易上了魔的当。尤其是喜欢神通感应的人,到底他这个境界是佛还是魔呢?大家要知道大多数是魔。為什麼是魔?因為与经上讲的不同。故净宗初祖,慧远大师於一生中,三次亲见西方净土,所见之境界,完全与经上所说相符合,这就是真见佛。反之,所见之境界,有九成与经上吻合,只要有一分不符合经意,皆属魔境。其次,若不与本修相应的境界,也是假的。譬如天天念阿弥陀佛,结果药师如来现身,这也是魔。必定要与本修相应才是胜境。又佛现的时间短,一看清楚即便消失,若现的时间长,或消失又出现,且常常出现,扰乱清净心,这是魔不是佛。一般初学者常有瑞相,是為增长信心故,学了几年后,瑞相便少了。即使有境界出现,也要见如不见,绝不对境界留恋,这就是瑞相。
613. 念力,即是念佛圆通章所说之忆佛念佛,此种忆念确实有力量。
614. 本有佛性力,因自念清净,所念的佛是自性佛,西方世界,依正庄严都是自性所变现。清净、平等、大慈悲就是佛,这是本有佛心变现的。心愿解行与诸佛等同,这是自性佛,就是佛性力。
615. 诸佛本愿威神加持力:只要老实念佛,一心念佛,则受弥陀四十八愿加持。十方一切诸佛如来称讚护念,纵然魔再有能力;自己业障再深重,魔也不敢变现,也不能来扰乱。
616. 事念到达一定的功夫,就入理念,才能见到法身与报身。若还未转成理念,所见的只是应化身佛,祖师大德在疏论中,所说之事一心不乱,是指上品的事一心。见思烦恼断了,见应化身佛,非「功夫成片」;念到理一心不乱,这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此时所见是报身佛、法身佛,三身都见到了。
617. 理念见自性佛,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此自性佛即自己的心愿解行确实与佛相同,佛心是平等清净的,与一切境界绝无分别执著,这是心真得到清净平等了,自他分别执著都没有了。所以行愿完全相同,就成佛了。
618. 佛告诉我们真实修福方法,教我们布施、做好事,修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
619. 身近佛身:佛身是戒,戒是世间人讲的规矩。佛的威仪,行住坐卧,待人处世都规规矩矩、循规蹈矩的,我们把佛的行持都记录下来,就是「戒律」。
620. 心开佛心:佛心是定,佛心清净,佛心一尘不染,六祖大师云:本来无一物。什麼都没有是定,定起作用是慧,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一接触就通达明瞭,自然明白,这是佛心。
621. 无量寿经,戒定慧三学具足。所以我们特别把经中第三十二品至三十七品定為晚课,它的内容就是戒律。每天读诵、反省、改过,依教奉行,即是身近佛身,又将第六品,佛的四十八愿定為早课,四十八愿是佛的心愿,我们能够心同佛、愿同佛、解行同佛,才是阿弥陀佛的真正弟子。
622. 华严云:菩提心香能除贪瞋痴等热恼,令其具足智慧清凉。这一句不少同修都能体会,尤其是心裡不高兴的时候,念一部大乘无量寿经,念几句佛号,就能体会其清心自在。读经越真诚,体会就越深入,所得之清心自在就更深。
623. 一句阿弥陀佛,不管是大声念、小声念、默念,他的音波震动,尽虚空 法界。佛号具足一切善根,所谓一切善根,就是十方世界一切诸佛菩萨所修之善根。所以念一尊佛,即是念一切佛,他的真实功德不可思议。所以真正念佛人,怎麼会不能往生呢?可惜念佛人虽多,知道它有如此殊胜境界的人就不多了。
624. 清凉大师在华严疏钞讲十种香,首先提到的是发菩提心香,什麼是菩提心呢?菩提心是觉悟的心,第一觉悟生死轮迴之可怕;第二觉悟念佛决定往生,往生决定不退成佛。只要把这两件事情觉悟就是发心,「我愿意离开三界,我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佛」,发了这样的心,就叫菩提心。菩提心香是自性具足的香,此香普薰法界,法界一切诸佛都闻到了,知道你发心要成佛。诸佛一定会加持,帮助你顺利在此生中满足大愿。
625. 清凉大师说的第二个香是「忍香」,眾生无始劫来的业障习气太深,虽发菩提心,也有佛菩萨加持,但习气太深,故有种种阻碍,在所难免,但真有阻碍吗?只要能忍,所有一切障碍很容易解脱。金刚经云:一切法得成於忍。六度之中,布施是放下,这是修功德;忍辱是成就功德,功德就不会丧失。平常积功累德的功夫都要靠忍,不能忍,一定半途而废,前功尽弃。十香中,忍香后是精进香,不能忍,决定不能精进。所以六度的顺序,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这是无论修那个法门,必备的基本条件。
626. 佛门中燃香、点蜡烛、油灯等,都是表法的,是时时提醒自己要「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佛教我们捨己為人,用我们的智慧、财力、体力去帮助一切眾生,我们念念都想眾生,不知不觉就把自己给忘了,这也是大乘佛法,教我们破我执,最好最快速的方法。
627. 念佛心著重在「心」字,不是用分别心、意识心念佛。而是用真心「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方法去念佛。念佛心是清净心、是正觉心,觉而不迷之意,佛号就是心,心就是佛号,这样的心才真实,才叫一心,我们就是要用这样的心念佛。
628. 悟有解悟、证悟之分,解悟是明理,理论通达但未见性。证悟是自己确实悟入境界,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629. 悟即是佛门常说的开悟。有大悟、小悟、彻悟。可分為二大类: 解悟,即对理论通达,但没有修行功夫,烦恼未断,无明未破,故无真实功夫,不能入境界、证果位。仍然会随业轮迴生死。 证悟,即俗云证道,证果。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觉、妙觉皆是证悟之果位,明心见性,已断烦恼,破无明,证法身,有真实的受用。
630. 三渐次:渐是循序渐进;次是次第。一:修习。 凡助长烦恼,障碍清净心的一切恶缘,统统要捨离。古时道场建立在深山,人跡罕至之处,目的在帮助初学者,摆脱一切世俗的污染,远离一切沾染恶缘的机会,保持心地清净。因為清净心即是道,这是入手处。 华严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境界层次极高,法身大士没有分别、执著心,不受一切境界妨碍。初学者定力不够,理上明白,事须渐修。二:真修。 从持戒下手,持戒是正修真修。何谓修行?修是修正,修正从无始劫来的错误思想行為。而造作杀、盗、淫、妄是生生世世轮迴受苦的业因,要把这个业因修正过来,连念头都不生,这是真修行。 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只要有一条未断乾净,就成繫缚,不能往生。為何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就在於杀、盗、淫、妄的念头不断,此為四重戒,是所有一切罪业的根本。身心皆不造作,即是持戒;否则,纵然一天念佛十万声,喊破喉咙也枉然。
631. 三正进:用定力、智慧的力量,断一切恶,修一切善,积功累德。这样真正修行,就能在解悟后,证悟到十信位。
632. 杀、盗、淫、妄的念头,断不乾净,参禪虽可得定,但不能见性,念佛也不能至一心不乱。佛法因戒生定,因定开慧,可知戒学在佛法的根本重要性。
633. 菩萨修行有无量无边的法门,总归纳成一个布施。布施就是捨,就是放下。六波罗密全是布施,布施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忍辱、持戒是无畏布施;精进、禪定、般若是法布施,六度总归成一个捨字,捨得乾乾净净就能圆满证果。
634. 有人无病念病,结果积想成病;有病想病是病上加病,且病得更重,為什麼不将念头回转来念佛呢?专念佛不念病,心中只有佛没有病,病就会好。世间人往往不能放下念病,专心念佛,殊不知念佛,念到心清净自然健康快乐。
635. 小圣悟生空,破人我执,亦是证入生忍。菩萨有五十二个位次,深浅地位不等,是从放下多少而有差别。小乘阿罗汉知身是假、是空,我不可得;故我所有的更不可得,已破我执,但法执未破,故称小乘无生忍。
636. 仁王经是大乘般若经,仁王法会的目的,是為国消灾祈福。其原理是团结全国上下一条心,就是藉著团结的共识,才能转祸為福。不是请几位法师诵经,佛菩萨天龙八部就会护持,须照经典上所讲的方法来修。换句话说,就是要叫我们断恶修善,建立共识,团结一致凝聚力量,才能转移危机。
637. 仁王经对大乘菩萨阶位的名称,不同於其他经典,他把菩萨位次通称為忍,由此可知,在救灾救难的法门中,忍辱是第一位。人能够忍,头脑就清净,辨别也清楚。
638. 仁王经中的无生法忍菩萨有三品,七地︵远行地︶是下品无生忍,八地︵不动地︶是中品无生忍,九地︵观慧地︶是上品无生忍。无生忍之上是寂灭忍,其中包括了,十地︵法云地︶是下品寂灭忍,等觉菩萨是中品寂灭忍,佛是上品寂灭忍。
639. 灾难虽多,大家要是能忍,社会立刻就能安定,呈现和平。彼此不能忍让,会带来很多灾难、危机。愈是动乱,愈要清净,愈要能忍。
640. 功夫要从内部做起,由心性做起,所以佛法称作内明。我们修行未能抓住重点,所以虽广阅经论,仍不得力。然而要从什麼地方下手呢?须从真诚心下手。如何才是真诚呢?不妄语、不说是非就是真诚。故六祖大师云:「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念佛修行,仍然是非人我不断,结果就如一个漏器,功德全漏光了,修行多年也枉然。
641. 修净土即是修清净平等觉,也就是三学;清净是戒学;平等是定学;觉是慧学,这也就是三归依的自性三宝。清净是僧宝,一尘不染;平等是法宝;觉是佛宝。违背这个原则就不是正法,修行便难有成就。
642. 内外法空即不执著,於一切法皆不放在心裡,六祖说得好:「本来无一物」。无一物就是空,虽一天到晚念一句佛号,但绝不执著。一般执持名号是事念,念得再好,只能得事一心。若连这句佛号都不执著,就证得理一心,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虽无妄念而有正念,入此境界则為七地以上菩萨。但绝不是我们现前所能达到的境界,所以凡夫还得从有念下手,老实念佛。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643. 修行,在家一样能成就,出家真正的理由,為弘法利生报佛恩,初出家时是菩萨心,后见名闻利养,心就变了,要真修行才能有真的结果。佛法百千万劫难遭遇,净土法门更难遇,认真修学则万修万人去。不能去的原因在於放不下,错在自己,会错佛意。
644. 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要接引的对象是念佛人,而念佛人的标準,是信、愿、行三资粮具足;阿弥陀经是一部专门劝人深信发愿真行的经典。蕅益大师所著的弥陀要解中讲六信,信自、信他、信事、信理、信因、信果,对这六信要完全相信,没有怀疑才叫信。
645. 净宗学会提倡解行,是依据五经一论,其中最重要的三部,是无量寿经、普贤行愿品、弥陀要解。弥陀要解是蕅益大师所作,印光大师讚叹云:「即使古佛再来,為弥陀经註解,亦不能超过其上」。可见其殊胜。
646. 净宗学会要求念佛人要具足五德、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 五德:是温、良、恭、俭、让,此乃孔子一生的行持,依它做為学佛的基础。 三福:成佛是福德智慧都圆满。可见修福的重要,三福是一切修行的根本,亦是往生正因。 人天福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二乘福报:受持三归,具足眾戒,不犯威仪。 成佛之因:发菩提心,深信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六和:此為佛教我们处眾的方法。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挣,意和同悦,利和同均。 三学:戒定慧三学是大小乘都必须修学的。 六度:菩萨的修持。十愿:普贤菩萨的发心。用以上六科做待人、处事、接物的标準,一定要遵守。然后用一向专念的方法求生净土,以佛為修持的标準,如此心、愿、解、行与佛同,才是真正念佛人。
647. 「十八界」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十八界為六根、六尘、六识。六根是我们自己的身体︵眼、耳、鼻、舌、身、意︶,属物质。六尘是外面的生活环境,尽虚空 法界都是我们的环境,包含色、声、香、味、触、法等。六识是指精神,眼根接触色尘生眼识,耳根接触声尘生耳识,六根接触六尘生六识。十八界即指我们自己和生活环境。著重在悟,悟入十八界,就能彻底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
648. 包含眾妙。眾是多,妙是有,眾妙指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就是佛法所说的依正庄严。
649. 总摄万化。宇宙所有一切现象是动的,剎那变化,未曾静止过。动的现象是从无明而来,唯有真心本性是不动。宇宙的起源,在中国易经上讲,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佛法说一念不觉而有无明,太极、本性是不动的,是智慧,无明才有动。故宇宙一切万物皆在动。
650. 能知宇宙间万事万物,剎那都在变动,这是很高的智慧,若有一样做不到,则不圆融。唯有成佛,才能达到究竟圆满的圆通。
651. 初发心的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用真心,与佛相同。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以教化眾生為目的,於九法界遨游,生死自在,分身无量。此界修到有能力分身,是证到三果的圣人,小乘初果证得天眼天耳通,二果证得他心通、宿命通,三果证得神足通,四果证得漏尽通,见思烦恼统统断尽了。
652. 明心见性的大菩萨得大自在,欲至何方度脱眾生,随意即至,无不满愿。而菩萨无念,為何又有生呢?这是感应道交,好比观世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為说法,眾生有感,菩萨有应。
653. 佛教其他宗派的修学,不外性相两宗,性宗是从六根性起修;相宗是由六根相下手。大势至菩萨这两派都不选择,这性相二宗都很艰难。聪明人是不找自己麻烦的,愈简单愈好,大势至菩萨所选择的法门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怎样都摄六根呢?就用净念相继。如何才能净念相继?就是都摄六根。这段话多念几遍,意义无有穷尽,念佛的功夫、境界、意趣都在这二句话裡。
654. 「眼不取色,意不缘法」这个不取,不是叫我们眼不见色;耳不听闻。你可以看可以听,但不可「取」。这一「取」就迷了。取就是执著,缘就是妄想。所以,佛教我们,眼见色不分别、不执著,如此一来,外面的境界,你会看得很清楚,因為你所看到的是真相。分别执著就是成见,一个人有成见,就很难相处。因為他的心裡头,有他的是非善恶标準存在,他拿这个尺度到处去量别人,是不是标準呢?不是标準。為何不是?因為每个人,所见的是非善恶都不相同,故不是真的,是虚妄的。若见到真相,这些标準统统没有了。心是清净的、平等的、没有成见,才是真正公平。此為凡圣不相同之处。
655. 亲属之间会互相牵掛,希望永远在一起,其实此种牵掛将无法使他们真正在一起。当缘尽时,仍然是各走各的,随业流转,将来见面也不相识。所以我们要劝导家亲眷属统统念佛,今生都到西方极乐世界,都得无量寿,那就能永远相聚在一起,这才是事实真相。除了阿弥陀佛之外,什麼都不念,今生真正得利益,还要分享大眾,让他们明白也发愿修行,这才是真实的分享。
656. 在佛法中有理论有方法,有求必有应,现在明瞭,认真修学,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弘扬净宗,劝勉大家修学,此乃大善功德。
657. 三摩地是梵语,译為等持,平等保持。平等即是一心,即是定。凡夫之心,还有起伏还有乱心,所以无定。无量寿经经题「清净平等觉」,将修行的原则目标都说明瞭,此平等即是本经所说之三摩地,达到事上平等,即是念佛三昧,理上平等则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658. 蕅益大师云: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要深信力行為要耳。念佛的秘诀就是老实,要深信不疑,一毫怀疑都没有,也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
659. 大集经云:「若人但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禪」。念佛不但是禪,且是深妙禪。不但是定,且是楞严大定。这个事实道理若能明白,对佛号就能死心塌地的念。
660. 天台云:「四种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无量寿经:「阿弥陀佛,光中极尊,佛中之王」。细细体会受用无穷。
661. 莲池大师云:「一句弥陀,该罗八教,圆摄五宗,只贵信得及,守得稳,直下念去,誓无改变,决定得生。一得往生,永无退转,种种法门,咸得现前」。宗是禪宗,教是教下。宗门教下,包括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真正相信,守得稳,永不改变,一直念下去,决定往生。对於种种法门就心开意解。正是「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662. 蕅益大师云: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是大布施。不复起贪瞋痴,即大持戒。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不间断、不夹杂,即大精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禪定。不為他岐所惑,即大智慧。是一句弥陀,果然一修一切修。
663. 菩萨修持六度万行。这六个主要科目一定要修,布施就要学大布施,学圆满的大布施,大布施就是从心裡捨得乾乾净净,布施是捨、是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不但不贪欲,分别执著也没有了,这是真放下,如此布施波罗密就圆满了,真正捨尽,心才清净。
664. 戒律是防非止过,帮助我们断恶修善。贪瞋痴是病、是过失,贪瞋痴没有了,持戒波罗密就圆满了。三种烦恼中最重的是痴,愚痴造的业很重,小则让人委屈,冤枉别人,大则扰乱社会,祸国殃民,所以一定要断。断愚痴一定要开智慧,心裡有定,贪瞋就没有了;智慧一生,愚痴就没有了。所以戒定慧三学一定要认真修学。
665. 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心才会真正明瞭,故布施得清净心,持戒忍辱得平等心。
666. 不间断、不夹杂得大精进,不仅是念佛,不论做什麼事,心都要专。心专样样事情都圆满,都做得比别人好,心地清净平等充满智慧。
667. 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禪定,即心中真正有主宰,念佛人把心定在阿弥陀佛名号上,把目标定在西方极乐世界,决不变更。
668. 不為他岐所惑即大智慧,如何不為他岐所惑?自己真有定、有慧。心地清净、头脑清楚,就不会受别人影响而迷惑、衝动,所以真有智慧的人,不但世间法不会被人迷惑,佛法上也不会被人迷惑,而改变其念佛往生净土的愿心。

 

关闭窗口
 

copyright(c) 2004-2012 中国当代儒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北京·东城区国子监街65号  e-mail: mail-ccc@163.com  mailzhrx@163.com QQ:1953300734  审批表下载 
晋ICP备120015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