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繁體中文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当代儒学网 > 异域儒风 > 印度尼西亚 > 儒门动态 > 中华传统文化在印尼的传播
中华传统文化在印尼的传播
当代儒学网   2013-12-06 01:31:14 作者:梁文丰 来源:《儒家邮报》 文字大小:[][][]

 

中华传统文化在印尼的传播

 

    题要: 印尼的政治及历史背景把华文禁锢了三十多年,当局禁止华文教育,禁止庆祝华人节庆,把华文书刊与毒品一样列为违禁品,不可以用华文名字,包括庙宇的中文名也要改。这一系列的排华政策对印尼华人造成了巨大的文化困境,使中华传统文化在印尼的传播情况异常特殊。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及儒家思想在印尼的发展不能只看“上层”组织所呈现的假象,应该深入华社主流的民间去实地调查,才能真正了解实况。遍布在印尼各地的千多间华人庙宇,具有中华传统文化气息的宗教组织,华人宗亲会及社团都在默默的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推广儒家思想,形成一股在印尼传播华夏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生力军。

  中华传统文化含有“和而不同”的文化基因,所以海外华人在印尼各地都能生存,而且还落地生根,与当地居民打成一片的同时,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并吸收外来文化,和谐相处。在以中华文化为特色的基础上呈现出多元文化的绮丽景象,让中华传统文化在海外发展的更加丰富多彩。

    文登华人

  距离印尼首都雅加达25公里远的文登区,由于历史因素被排斥到当时是郊区的地带,远离闹市进行农耕的生活,几代人传下来再加上当局华文禁锢政策,他们已经不再能讲华语和自己的方言,他们与当地居民混居在郊区,形成很特殊的“文登华人”群。文登华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很执着,1684年建了“文德庙”,百多年后,即1869年又另外在一个华人聚居区的芝沙达尼河畔兴建“文山庙” 。这两座庙至今还在,并且修建的更具规模。
   
  在艺术领域中,文登华人把原来祖籍地的乐器,如二胡, 胡琴及喇叭等再加上本土的敲打乐器而组成了特殊的木琴乐队(Gambang kromong),这是文登华人另一种形式的文化适应。这种木琴乐队在文登华人的婚礼或丧礼中总会出场演奏。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畏”,就是敬畏,人若无所畏怯,那很危险。“天命”指自觉的明白自己负有的使命,必须去完成,而使命来自于天;“大人”,是对有德者的称呼,“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离娄下》,”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孟子》;“圣人之言”,指圣贤的教导。它们都具有神圣性。敬畏它们,就是敬重这种神圣性,并且以这种敬畏心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仔细观察文登华人的生活,就会发现他们就是凭着“敬畏“之心,把自己的传统文化保留了下来。文登华人一般皮肤较黑,基本上从外表认不出他们是华人后裔,但是,他们却保留了中华传统文化里最基本的“礼“。拜访他们时,他们会向你作拱手礼,对待不认识的长辈,还会用闽南语叫伯伯或叔叔,门上贴着的符,挂着的八卦镜及前厅的祖先牌位会让你马上愕然。神台上的祖先牌位和历代祖先牌位被烟熏得乌黑,不是特定日子,不是家族中的长辈,不敢随意抹洗。神台两边的对联不知是何时贴上去的,也不知描了几回,字体走样读不出来,既然贴上去了,大家依然虔诚祭拜。祖先牌位一般设在长子家里,早晚献香敬茶,从不间断。文登华人不懂华文,没听过什么是“慎终追远”,没听过“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但是,这些在日用常行中他们都做到了。他们不知道什么是“五常八德”,但是他们知道,举头三尺有神明,做人要有“良心”。大家深信“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他们都拜灶神,不是迷信,而是一种“敬畏“及”感恩“的具体表现形式。真不敢想象, 尚若有一天,他们发现在他们祖籍地居然有人把这些礼节当成是“吃人的礼教”时,他们会有如何的感想。文登华人还保持用闽南话来互相称呼,虽然不懂什么是五伦,但是称呼伯伯,姑姑,姑丈,舅舅等,辈分清楚,绝不含糊。这是多么淳朴的典型印尼华人家庭呀。
   
  三十多年严酷的排华政策,把中华传统文化彻底压制。那时,无形的家庭教育及影响体现了华夏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家庭就是一所积淀着传统文化的学习场所,人们从小在敬天尊祖,忠孝的气氛中长大。从小就知道在神台前拜拜,拿着香向那看似陌生但又感亲切的祖先倾述心事。
   
  文登华人的婚“礼”仪式相当特殊,几间外国电视台都特意来采访过这在中国都很“罕见”的华人婚礼。其第一项仪式就是梳头仪式,这是女子一生只能举行一次的神圣仪式。女子出嫁当天凌晨,大门外就放了祭天用的高桌,上面摆了各种供品,一对大红蜡烛,桌子左右两边还必须绑上整棵的甘蔗,文登华人深信,这是祭天的大礼,新娘家长早上六点就会虔诚慎重的开始祭拜。接下来就是新娘的梳头仪式,由弟弟和妹妹象征性的各自梳一下,喜婆也会在旁说些祝福的话,接着喜婆就帮新娘打扮, 夹上发髻等饰品,新娘披上红嫁衣,头上还盖上青色透明布条。再来就是举行吃十二碗的仪式,在两个弟弟陪同下吃十二种菜肴,酸,甜,苦,辣,咸等各种味道都有,让新娘明白往后的日子不一定一帆风顺,会有许多不同经历。也祝福新娘一年十二个月都有好运。喜婆也同样会去男方家里帮新郎进行同样的仪式,新郎梳过头以后要穿上传统的长袍,戴上一顶类似满清时代的礼帽。这时新郎的亲戚都会包红包给新郎作为他成家以后的一笔资金,新郎也同样要经过吃十二碗的仪式。此外新人还必须向父母亲及家里的长辈敬茶。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中华传统文化没有把“天”人格化,当然无言。把“道”形象化既是“天”,天下万物都是我们效法的对象。就在这样很自然的效法化育情况下,先辈们通过结婚礼节,向后辈进行无言的教化。文登华人的结婚仪式中必备有木桶,其中放了五谷,剪刀,镜子,尺,指南针,梳子,刀,丝线团。这些东西的寓意很深,存放五谷就是必须让家人大家有饭吃,剪刀犹如夫妇,要互相合作才能发挥剪刀的作用,拆开了就成为凶器。镜子寓意要求新人婚后有点小纠纷,照照镜子各自反省。尺子用来衡量一切,刀子用来武装自己,保护家人安全。指南针让新人生活有一定目标,丝线团告诉新人,丝线如人生,再长也有尽头,梳子寓意就是要新人在往后的日子里,每天必须把事情梳理清楚,不要拖泥带水。这是多么有意义的婚礼仪式,

    印尼孔教

  中华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思想,印尼的孔教源于中国儒教,那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儒教在印尼的初期传播,主要是通过家庭,庙宇及宗祠的文化教育。华人当初飘洋过海,登陆印尼各地,聚居后总会建庙,建宗祠。并且在里面都会有教育儿童学习三字经,千字文及孝经等。所以当时华人都把这些场所说是“教人厅”,延至现在,大家都还这么说成Kelenteng,意即“教人厅”,印尼语模仿闽南话的发音。
   
  儒教在印尼统称孔教,近几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才开始认识并应用“儒教”一词,印尼的孔教会是当年康有为以西教为蓝本而设计的“孔教”在印尼的延续,他们采用西教的的教会宣道方式并配合儒教内容来推行孔教,形式完全“宗教“化。领导层不懂华文又缺乏中华文化的背景,只靠西方学者用英文陈述的“儒家观点”来理解。儒家注重教育,然而印尼孔教会完全没有向这方面发展,造成干部奇缺,后续无人。
   
  印尼孔总领导及统筹下的孔教会在印尼只有一百六十一个分会,真正有活动的不到三分之一。四书五经是孔教的经典,已翻译成印尼文的四书,易经和礼记,大都采用字译形式,严重造成学习及理解上的重大困难。但是更严重的问题是领导层缺乏对中华文化体系的正确认知,反而在宣扬儒教时设法“吻合”亚伯拉罕宗教的仪式,在宣道及祷告时,就把中华文化中的“天”理解成如亚伯拉罕宗教里的全能造物主来看待,寄托。儒家相信“道法自然“,“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更了解“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深深了解世上万物都是自然化育生成。然而,要把这种理念植根于那些长期被误导的孔教徒身上,就不是件简单的事了。
   
  印尼孔教会把“道”用印尼文翻译成“纯净之路”,其实老子本身就说了,“道可道,非常道”,而此被强名曰“道”的“道”被如此翻译,就更难进一步解释及理解中华文化中道,德,礼这三教之间环环相扣的道理,最后连最简单待人处事的礼“貌”都尽失了。不了解华夏文化,不明白中华文化中多元信仰的特征,没有彻底了解“和而不同”,“理一分殊”的理念,反而非常执着于亚伯拉罕单一宗教的观点而尽力维护孔教的“单独性”与“纯洁性”而排斥同是中华文化的道家及佛家,把自己挤进死胡同而不觉。

    华人传统文化的堡垒

  在经历过三十多年文化封严禁以后,严重出现文化断层的情况,“石在火不灭”,大家都了解当务之急是普及华文教育,然后以文载道,重续断层文化。印尼是千岛之国,岛上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就有庙宇。印尼的庙宇在民间分布最广,参透最深。
   
  印尼廖省“外宗宗”渔村,虽然只有八十多户华人,就建了一间“普庆庙”,还增建一间颇具规模的华文学习班,庙宇负责人要求全村的华人子弟都能接受华文教育。
   
  紧靠南中国海的纳杜纳岛,华人有三百多户,建了一间“福德正神”庙,五年前就开办了华文学习班,老中青分班一起来学。
   
  东加里曼丹省会三马林达市的天仪宫,也举办华文学习班,学习弟子规。学生多达二百多人。
   
  印尼邦加岛盛产锡矿,本地华人的祖先当年以卖猪仔的方式卖到此地当苦工,此地的下寮村,华人聚居,生活水准较低,但是当地的“福德庙”却修建礼堂,开办华文学习班,还学习弟子规和论语。
   
  西加里曼丹的山口洋市,此地差不多每条巷都有庙宇,有“庙宇之都”之美称。不难想象,山口洋的华文教育实在是搞的如火如荼。
   
  文登华人创建的“文德庙“,也在1973年建立了”忠孝学校“,目前学生二千多人。也是目前唯一在学校有教”四书“的国民学校。
   
  印尼各地综合起来庙宇就有上千间,好多庙宇都有三百年以上的历史,可以想象这些庙宇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上所扮演的角色是多么重要,所蕴藏的能量是多么庞大。
   
  印尼的庙宇活动都以阴历(夏历)运算来进行, 阴历就像一道无形的红线,把海外华人联系起来,生日用阴历计算,到庙宇拜拜也是阴历初一,十五。在排华高潮时,政府不允许华人过农历新年到庙宇烧香,印尼首都雅加达多间庙还被上锁,华人都抗议,提出这是初一,大家只不过例行到庙堂烧香。印尼政府规定每个公民必须信仰宗教,所以不得不开门让大家进去烧香。
   
  印尼政府当时还禁止庙宇名字用汉字,全都必须改成印尼文,好在庙宇本身的建筑还是可以保留。其实,庙宇的建筑就是一部很好的传统文化教材,在当地政府极端排华的岁月里,就是这些庙宇无声的担起了捍卫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华文化,当时,庙宇就是中华文化在印尼的最好堡垒。
   
  就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一般的庙宇还会不厌其烦的在几个传统节日里,举办社会福利活动,收集米粮派发给贫苦同胞,除此还会举办捐血活动,把血捐给红十字会,这些简单的实际行动不正是儒家“仁”的具体表现吗。
   
  “仁”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涵盖了孝,悌,恭,宽,信,敏,惠等内容。论语中孔子对“仁”的论述就多达一百多次,由此可见在整个儒家思想体系中“仁”的地位是多么的高。孟子说:“仁,人心也”《告子上》。孟子的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这些,团结在庙宇周围的华人都在默默的做了。
   
  在儒家学说中,自古以来把“仁”和“义”联系在一起,孟子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离娄上》。海外华人民间都把关公当成是“义”的化身,印尼每个庙宇一般都会供奉“关圣帝君”,有的还在庙宇围墙上画上关公守五常的故事(千里寻兄——守仁,华容放曹——守义,秉烛达旦——守礼,水淹七军——守智,单刀赴会——守信)。庙宇里的华文兼读经老师就会带着学生对着墙上的画讲故事,学生听的津津有味。其实庙里的每个建筑部分都是很好的文化教材,就靠老师如何活用,启发学生的文化认知。这些例子多的不胜枚举, 都在说明印尼各地庙宇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有利条件。学好华文才能透视中华文化的根,才能堂堂正正的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华人。
   
  经历过三十多年华文封禁的印尼,学习华文成为弘扬儒家传统道德文化的先决条件。各地佛堂也是很有默契,大家都认为,二十一世纪是儒家应运的时代。印尼巴淡大佛堂就建了三语学校,是本地民办学校中华文程度最高的学校,此外还定期举办为期六个月的华文教师培训班,吸收印尼各地有志青年过来学习,在佛堂讲华语的语言环境下学习华语,还开设“明德”,“亲民”及“至善”班,学习经典及待人处事的礼节。结业后这批年轻人都会回到原地当华文老师,看到他们那彬彬有礼的态度,如沐清风,感觉后续有人,下一代有救了。

    重振中华传统文化
 
  一九九九年,印尼的华文教育解禁了,也给印尼教育界创造了“商机”,大家争着开办三语学校(英语,印尼语及华语),学生进入三语学校学费当然就不同了,有的学校一星期只有一节四十分钟的华文课,也称三语学校。当然认真办学的还是大有人在,虽然“学店”味很强,然而在此时功利社会的大背景下,也只能“顺其自然“了。随着印尼改革以后,开放了学习华文的机会,中华文化重新获得生机,但是经过文化断层后的印尼华社,虽然在每年六大节庆中(农历新年,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和冬至)都还会举办庆祝活动,然而大都已变相为“吃“的节庆,有时还会请著名歌星来助兴。至于节庆的真正意义,只能留在老一辈人口头上的谈话资料了。随着华文教育的重新普及,华文教师应该站出来,通过华文教学,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让新生一代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华文教育应该配合经典教育,这样的华文教育才会有生命力。一位退休校长曾经很感慨的说:目前只有华语教学而没有华文教育。这句话很值得我们深思。
   
  印尼华人虽然在经济上占了很多优势,然而文化的底子却是非常脆弱,和而不同的观念很差,心中容不下别人,同样性质的华人社团就会分成两个对立的团体。结果就很容易被第三者利用。再来就是缺乏居安思危的观念,目前印尼华社那种铺张浪费的风气很盛,而且盛到近乎可怕。这些作为都是因为不明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后遗症。
   
  先知先觉的儒生就应该择善固执,把传统文化传承下去,真正理解中华文化体系里“道,德,礼“三种教化的关系,因为“不成系统的文化是无法建立起来的”,“历史上未曾有过断章取义,破破碎碎的文化存活下来,华夏文化更是如此,只有在原有文化基础上不断提升,才能在文明世界占有一席之位。” 
   
  华夏文化是充满智慧的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很庆幸生为华人,但千万不要托着金鉢向别人要饭吃。

 

关闭窗口
 

copyright(c) 2004-2012 中国当代儒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北京·东城区国子监街65号  e-mail: mail-ccc@163.com  mailzhrx@163.com QQ:1953300734  审批表下载 
晋ICP备120015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