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繁體中文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当代儒学网 > 异域儒风 > 美国 > 学术成果 > 美国人对孔子形象的“实用性”塑造
美国人对孔子形象的“实用性”塑造
当代儒学网   2012-05-14 12:07:21 作者:曹静 来源:《解放日报》 文字大小:[][][]
 

  若问谁是西方人最熟悉的中国人,这个答案,恐怕是孔子。然而,你是否知道孔子在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们心中到底象征了哪些内涵?张涛所著的《孔子在美国:1849年以来孔子在美国报纸上的形象变迁》一书便分析了19世纪中期以来美国社会所塑造的孔子形象和赋予孔子的文化含义。

  1849年,大洋彼岸的加利福尼亚正掀起一股淘金热。大量华工的出现彻底改变了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美国人眼中的华人落后、愚蠢、迂腐而又狡黠,这些负面特质无一例外地被投射到孔子身上。否定孔子的思想,讥讽Confucius(孔子)实乃confuse(混淆、迷糊),甚至指斥孔子为“反文明”特性之源的声音甚嚣尘上。

  1882年,美国通过《排华法案》。然而,与此同时,美国进步主义思潮波及全国。在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美国的孔子观也呈现出两种不同倾向:既有斥责中国落后、贬损华人言行的内容,也有渐渐欣赏孔子思想的一面。

  从1920年至1950年,在中国,孔子形象在一次次政治翻覆中震荡起落。在美国,孔子延续着政治监督者、评判者和启发者的角色,甚至被塑造成值得信赖的中国文化符号。

  从1950年开始,本为中国文化象征的孔子被用作美国对华冷战的舆论武器,服务于美国的冷战利益。另一面,孔子仍然为美国人的日常生活、行为处事、个人修养提供指导,并逐渐渗透到日益发达的消费文化中。

  1972年,中美之间的坚冰开始融化,中美告别敌对状态,进入新的外交阶段。孔子成为两国增进对话了解的窗口,启发着美国人对当代中国的认知,更被认为是美国“打开东亚之门的钥匙”。但是,在一些美国人眼里,孔子作为扩展中国国家软实力的工具,也极大地挑战着美国的文化影响。

  显然,孔子,这个最著名的中国老头,在美国人心目中从来就不是那个单纯的思想家、教育家。历史为我们证明,在美国的孔子形象至少受到四重因素的影响:中美关系的状况、美国国内政治与社会状况、孔子在中国国内的影响,以及华人华侨在美国的地位。今天,当我们在全球传播孔子及其思想时,应该考虑到这些错综复杂的因素,正视他国的中国观。而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只要还原孔子智者和哲人的本来面貌,其思想必定闪烁智慧的光芒,不难达成其他文化对孔子、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我们应该有这种自信。早在1988年,全世界75位诺贝尔奖得主便已达成共识:“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那就必须回到2500年以前的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     

关闭窗口
 

copyright(c) 2004-2012 中国当代儒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北京·东城区国子监街65号  e-mail: mail-ccc@163.com  mailzhrx@163.com QQ:1953300734  审批表下载 
晋ICP备120015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