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繁體中文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当代儒学网 > 异域儒风 > 亚洲地区 > 儒门动态 > 中国使馆引用孔子故事解读中方涉叙利亚问题立场
中国使馆引用孔子故事解读中方涉叙利亚问题立场
当代儒学网   2012-08-09 09:39:02 作者:记者靳利国 编辑:小郑 来源:国际在线 文字大小:[][][]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靳利国)近期,尼日利亚主流报纸《每日信报》刊发了中国驻尼日利亚大使馆临时代办贺萌的文章,通过两则孔子的故事“孔子问案”和“子贡赎人”向尼日利亚民众解释了中国为何反对武力介入叙利亚。文章指出,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是为了不干涉别国内政,使国际问题能够得到和平解决,此文发出后引发了尼日利亚民众的广泛好评。

  “因为我们在尼日利亚工作,在平时跟尼日利亚朋友打交道的过程中,也经常被问到这个问题,而且一些跟我们关系非常近的、非常好的、对中国抱有非常友好感情的尼日利亚的朋友们都非常不理解,非常慷慨激昂、措辞非常激烈地来问我们,如果说以前中国坚持不干涉内政的原则我们还可以理解,不知道这次为什么叙利亚都是这种情况了,内部有这样的问题,而且大多数国家都在支持武力介入叙利亚的情况下,中国为什么在联合国安理会跟少数国家在一起还是坚持不干涉内政的原则,难道你们在叙利亚有什么私利么?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么?他们非常不理解。”

  贺萌首先解释了发表这篇文章的目的,尼日利亚人喜欢关心政治、讨论政治,在非洲工作第9个年头的贺萌深知这一点,为了向尼日利亚民众解释中国的立场,他觉得采用中国古代孔子的故事说不定更容易被理解些。他说:“所以呢,我们觉得确实有必要,也是很迫切地想,怎么样才能生动形象地阐述我们国家的外交原则立场,到底我们深层的考虑是什么,那么就联想到了这么两则孔子的故事。虽然看上去这两则故事是处理家事和一些小事情,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就是以小见大,看似朴实、看似简单,实际上内涵很深刻。一个家也好,一个国也好,说到底是一回事,所以呢,把家庭的事情想清楚了,往往国家的事情也就好理解了,所以呢,我们出于这样的出发点,找到了这两个故事,争取能够比较贴切地把道理讲明白。”

  贺萌说,没想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小故事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尼日利亚民众通过生动的故事理解了中国的立场,消除了误解和愤怒,他们对中国更加敬佩了。他说:“从反响来看呢,还是有些出乎意料的,反响比较热烈,也很积极。原来我们还考虑,一个2000年前的中国古典故事,放在异域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来说,别人会不会理解,从现在来看,这样的顾虑是多余的。从大家的反映看,通过读这篇文章,他们都表示,对中国的立场、对中国对世界的高度负责的态度有了深刻的了解,更加敬佩中国的外交政策。有的朋友甚至表示,以前我以为,你们中国跟某些国家一样,就是为了自己的私利,你们干涉叙利亚也好,不干涉也好,都是从自己的私利出发,你们跟那些国家没什么区别,现在我看了这篇文章,终于了解了,中国跟他们不一样,这就是为什么中国能够赢得世界的尊重。”

  文章发表之后,尼日利亚从高层到普通民众都非常欣赏中国敢于承担责任、“和而不同”的外交理念。尼日利亚阿布贾大学国际问题专家谢里夫·加里说,中方的表态很及时,让人在津津有味的阅读中消弭了异议。“中国驻尼日利亚临时代办贺萌所做的文章,通过两则关于孔子的故事,生动地向尼日利亚民众、特别是指责中国利用联合国安理会否决权影响叙利亚进程的人说明,中国并不希望叙利亚战乱,中国所做的一切是为了叙利亚问题能够通过谈判的方式和平解决,而不是通过武力介入、爆炸、杀人才能解决。”

  加里接着说,尼日利亚以及整个非洲人民能够理解中国驻尼日利亚代办所做文章,也说明,非洲人民理解并赞同中国致力于和平、谋求发展的一贯立场。他说:“中国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一向致力于和平、致力于发展、致力于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如果没有这样的外交原则,中国也不可能得到非洲国家的认可。所以,在叙利亚问题上,尼日利亚以及整个非洲国家最终赞同了中国的做法,并且对中国的做法进行了积极的响应。”

  【附】:2012年7月31日,尼日利亚主流报纸《每日信报》刊发中国驻尼使馆署名文章,全文见下。英文原文详见使馆英文网页。

  最近一段时期以来,叙利亚问题一直牵动着国际神经,一些国家对中国坚持的“不干涉内政”原则不满甚至公开指责,主张早日武力介入叙问题。从动机上看,这些国家大致分为两类。一类国家居心不轨,为了一已私利,煽风点火,挑拨离间,惟恐天下不乱。对于这些国家,国际社会早已看透其本质,本文不再赘述。同时我们也看到,确有一类国家真正担忧叙利亚的前景和人民利益,从善意出发,希望通过武力介入、更迭政权的方式,尽早恢复叙利亚的和平与稳定。那么,这种“善意”干涉内政的做法能够真正达到预期目的吗?“不干涉内政”这一国际准则不适用于叙利亚问题了吗?我们不妨通过两则关于孔子的故事来做一判断。

  第一则是孔子问案的故事(注:出自《孔子家语·始诛第二章》)。孔子曾一度被任命为鲁国的大司寇(相当于首席大法官)。上任不久,一对父子前来打官司。父亲控告儿子对其不敬不孝,要求孔子予以惩处,儿子也指责父亲的过失,两人在公堂上争吵不休。孔子并未马上作出判决,而是将二人关押进同一间牢房里,从此不再过问。三个月后,父亲主动求见孔子,表示他们二人已达成和解,请求撤诉。孔子便将二人释放了。此举引来朝中一些大臣的不满,他们责备孔子倡导孝悌却不身体力行,德高望重却不主持公道,对儿子的不孝行为姑息纵容。

  其实孔子依法律将儿子判刑入狱并非难事,他之所以未这样做,是出于更深层次的考虑。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儿子被判入狱,表面看父亲获胜了,但他回家后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家人呢?时间一长,母亲定会十分想念自己的骨肉,其他家人不免怨恨父亲绝情,狱中的儿子更可能痛恨父亲一生,父亲自己也必然长期处于尴尬、悔恨的境地。所以一个看似合法合理的判决,可能造成一个家庭的破裂和亲人间难以弥补的伤害,没有谁是真正的受益者。 

  解决家庭内部矛盾,最重要的是当事双方尽快冷静下来,从维护亲情和家族团结的大局出发,通过沟通、对话和互谅妥善解决分歧。作为外部调解人或规劝者,应设法创造有利于当事双方冷静下来的条件,并多做两边说和的努力。如果简单地支持一方指责另一方,往往会加深误解和仇恨,激化矛盾,使问题变得更复杂,最后“好心办了坏事”。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对此案的处理方式,正是出于维护这个家庭长久团结和真正爱护当事双方,是一个高度理性和智慧的决择。

  同样道理,我们认为,任何一个国家——叙利亚也不例外——当内部出现分歧、矛盾等“家务事”时,应该首先依靠本国人民自己解决,相关国家应在客观公正的前提下多做劝和促谈工作,努力通过谈判、对话等和平手段化解分歧;调解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使用武力;更不应动辄制裁,简单粗暴地拉一方、打一方。中国在叙利亚问题上坚持“不干涉内政”立场,正是真心维护叙利亚的长久和平与稳定,真心关注叙利亚人民的团结和根本利益,光明磊落,毫无私心!

  另一则故事叫“子贡赎人”(注:出自《吕氏春秋·察微篇》)。孔子所处的时代诸侯纷争,常有一国国民被他国俘虏后沦为奴隶。孔子所在的鲁国为帮助更多在外沦落为奴的国人尽早返乡,规定凡是能赎回奴隶的国民都可获得官方奖励。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贡外出旅行时赎回了几名鲁国人,但他认为自己家境富裕且为孔子名徒,故谢绝了国家奖赏。子贡自己认为做了一件好事,但孔子得知后却对他提出批评,理由是鲁国富人少、穷人多,子贡作为名人带头不领赏,会使别人也以领赏为耻,客观上阻止了更多的人赎回同胞。所以子贡的行为虽然对自己而言是件好事,对国家却产生了不良影响;虽然暂时看是件好事,从长远看却造成遗害。 

  同样道理,当一个国家内部出现问题时,即使别国出于好意而插手干涉,甚至试图以武力颠覆当事国政权,必将开始一个极为不好的先例。照此下去,今后任何国家出现问题时,他国都有理由武力介入,都有理由推翻该国政权,世界岂不会因此大乱?

     各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联合国宪章》将“各国主权平等”和“不干涉一国内政”列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中国坚持不干涉内政的原则,正是为了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地位和尊严,为了维护世界的和平与长远发展,为了维护全世界人民的根本福祉。环顾当今世界,因为粗暴干涉别国内政而挑起的内乱和引发的灾难还少吗?带给我们的反思和教训还不够深刻吗?

  中国将继续本着积极、建设性和负责的态度,参与国际社会对叙利亚问题的调解,以维护叙利亚人民及阿拉伯国家的利益,维护各国特别是广大中小国家的利益,维护联合国以及安理会的作用与权威,维护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关闭窗口
 

copyright(c) 2004-2012 中国当代儒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北京·东城区国子监街65号  e-mail: mail-ccc@163.com  mailzhrx@163.com QQ:1953300734  审批表下载 
晋ICP备120015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