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上午九点,由山西省当代儒学研究会主办的山西国学大讲堂戊戌年公益讲座第二讲正式开讲。

马志超主任
与大讲堂曾有“十年之约”的山西省社科院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主任、研究员马志超先生为参会的国学爱好者带来了一场主题为《荀子儒学的经世致用》的文化盛宴。在不到两个小时的讲解和交流之后,荀子——这位我国先秦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逐渐从历史深处向我们走来。

国学大讲堂专注聆听的忠实听众
对于荀子,马志超先生给予极高的评价,开篇用四句话做了定义,即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三晋儒学的代表、援儒入法第一人及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在随后两个小时的讲座中,马志超先生分别从“荀子之谜”、“荀子之悲”及“荀子之理”三大部分就荀子身世、一生经历、时代特征及其主要思想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在“荀子之谜”部分,马志超先生分别从姓氏、故里、传承线索、后世评价几个方面进行了解答,并为听众梳理了荀子一生坎坷的经历。在“荀子之悲”部分,马先生从时代之悲、人性之悲和儒学之悲三个方面诠释了荀了作为思想先行者的孤独。

荀子--先秦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从历史深处向我们走来
在对荀子个人做了详细的介绍和铺垫后,马志超先生引导听众,进入了对荀子思想宝库进行探究的“荀子之理”讲述阶段。
马志超先生说,谈荀子思想主要是谈他的政治思想,政治思想是荀子思想的主体。而荀子思想的哲学基础是荀子的“人论”。早期中国哲学的主题主要围绕“天”与“人”这一对范畴开展。在不断的思索和进步中,“人”的主观能动性逐渐得到重视并加以放大。对“人”的探讨开始于商,所谓“因人事神”,到商周之际,“民”的概念出现,到春秋时候,“人”的主体性凸显,孔子就说过“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到荀子生活的战国末期,“人”的力量空前巨大起来。荀子提出了著名的“人定胜天”说。

对荀子的探究
马志超先生说,荀子认为,天是自然的,无法改变,改变的只有人。在对人的研究中,其时有孟子“人性善”论及荀子“人性恶”论。可以说,孟子注重的是以性、情、欲为特征的人的自然性的一面,而荀子注重的是人的社会性,正是人的社会属性导致了人性恶的结果。因此,人需要改变,即“化性起伪”,伪即改变。怎么改变?荀子提出,通过“法”的力量来改变,去掉人性当中“恶”的部分。改变的方法分四步:“群”、“分”、“合”、“一”。“群”指按一定的章法去划分人;“分”是划分好的“群”要保持秩序,即我们所说的人以群分;“合”有秩序的各群人必须要共同努力奋斗,实现共同目标;目标是什么?就是归于“一”,一即王道乐土。
既然“明分使群”,荀子顺势依此“人”论思想提出了自己的社会模式理论——“王制”,荀子说:“治国者,分已定,则主相臣下百吏,各谨其所闻,不务听其所不闻;各谨其所见,不务视其所不见,所闻所见,诚以齐矣,则虽幽间隐辞,百姓莫敢不敬分安制以化其上,是治国之征也。”荀子也提出了“重礼与行法”的治国方略。荀子提倡“隆礼重法”,所谓“圣人化性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礼之于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故法而不议,则法之所不至者必废,职而不通,则职之所不及者必坠。”

荀子思想的主体
在这场讲座结束前,马志超先生说到,虽然后世对荀子存有许多误解和曲解,但荀子思想的伟大是无可置疑的。就在刚刚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上,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时,在说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这一改革开放40年给人们提供的珍贵启示时,习近平主席使用了典故“‘天行有常’,‘应之以治则吉’”。而这两句话出自《荀子·天论》,原文是“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意思是,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变;社会治理若能顺应自然规律,就会安定有序,而违背规律就会导致混乱。

马志超主任与国学大讲堂的“十年之约”
本次主讲嘉宾马志超先生,是山西省当代儒学研究会的特聘专家,同时还是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山西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十年前曾在荀子故里——安泽县挂职县委副书记工作,期间,负责主抓荀子思想文化建设工程,组织点校了《荀子》一书,对荀子思想有相当深入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