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繁體中文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当代儒学网 > 中华儒林 > 上海 > 儒门动态 > 诞生于上海的相声剧《子曰》回到孔子故里曲阜(组图)
诞生于上海的相声剧《子曰》回到孔子故里曲阜(组图)
当代儒学网   2017-06-14 04:47:33 作者:张熠 来源:上观新闻 文字大小:[][][]

    “《子曰》如果不回到孔子生长的土地,总有点遗憾。”田耘社班主赵松涛说。


    “周朝末期,礼崩乐坏诸侯纷争,在此时,出了一位圣人叫孔丘。”舞台上,田耘社班主赵松涛慢打竹板,将孔子生平故事一一道来,他的背后高悬着2.6米高的孔子像。

 

    每次演出结束后,他会要求全体演员并邀请现场观众一齐向孔子像鞠躬。“2个小时的相声剧,希望唤起大家对儒家经典的兴趣。”这是田耘社相声剧《子曰》要说的故事。

 

    相声剧《子曰》,讲述的是孔子的一生。2016年5月18日,《子曰》在长宁文化艺术中心首演。时隔一年,这部诞生于上海的相声剧,于今年的5月18日回到孔子故里曲阜,在曲阜师范大学上演。



    赵松涛用“接受检验”来形容这场演出。“艺术有感化人心的作用。如果讲孔子的戏,回到曲阜演出,当地观众并没有共鸣,那一定在某些方面有所缺失。所以,必须回到这个地方,看看《子曰》能不能和当地观众、专家乃至地方人文产生内在情感的联结。”当然,在曲阜演出相声剧《子曰》,更多的是道不尽的艺人情怀。今年3月,《子曰》主创团队去了一趟孔府、孔庙、孔林,入乡问俗,感受孔子故里的文化意趣。此次来到曲阜,所有演职人员还将一起去“三孔”祭拜圣人。“《子曰》如果不回到孔子生长的土地,在情怀上总有点遗憾。”

 

    相声剧《子曰》的表演脉络取自《论语·为政篇》的一段话。即“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相声剧顺着时间线,将孔子的一生重现于舞台。



    赵松涛说,编排《子曰》之前,他对《论语》并不熟悉。通过这部戏的创作、演出,才逐渐走进孔圣人的世界。过去一年,田耘社边演边改,翻阅资料、调整细节,将京剧、古琴、双簧、民族舞蹈等多种舞台形式融入相声剧的演出,力求充实《子曰》的表现方式。直到今年4月底,才算基本确定剧本概况。



    “最大的困难在‘度’的把握上。用相声说孔子,从什么角度去说?怎么去说?说到什么程度?这些都要思考。”赵松涛说,“经典的戏剧化解读,不能曲解。宁可少抖一个包袱,让观众少笑一次。”相声演员的惯性思维是“抖包袱”,相声剧《子曰》也“抖包袱”,但不能“乱抖”,因为对文化经典的尊重应高于娱乐化的追求。在曲阜的演出结束后,赵松涛还将参加洙泗书院重启仪式暨首届洙泗论坛,希望研究孔子的专家学者能再给《子曰》“把把关”。他说自己一直绷着神经,“绝对不能曲解《论语》,不能亵渎孔子。”

 

    赵松涛常常被人问起:将严肃的《论语》题材编成相声剧搬上舞台,该怎么逗观众笑?他却一点也不担心“笑”的问题。学习传统文化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刚接触时,势必会有一些不准确的理解。赵松涛将可能存在的不懂、迷茫、曲解、误解搬上舞台,通过相声演员的艺术化呈现,逗笑观众。“这些不准确的解读反而激发了观众对正确理解的深刻印象。”他说,“相声演员让观众笑是天职,这很容易。而观众笑完之后,对我的评价,我很在意。”他觉得,如果观众看了《子曰》,能重新读一读《论语》,能学习孔子为人处世的方式,将传统文化活用到生活中,那就是《子曰》演出的意义了

 

    除了《子曰》,赵松涛还希望打造一系列有关传统文化及诸子百家的相声剧。据悉,下一部与孔子有关的戏名为《杏坛》,将讲述孔子的学术思想以及他与学生的交往。


关闭窗口
 

copyright(c) 2004-2012 中国当代儒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北京·东城区国子监街65号  e-mail: mail-ccc@163.com  mailzhrx@163.com QQ:1953300734  审批表下载 
晋ICP备120015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