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晚,“学而”讲坛教授系列讲座第437讲在主楼B404开讲。讲座人石军老师通过引经据典为在座听众讲述了孔子之道在生命、人格以及人伦日常中的体现,进而描绘出一个较为完整真实的先贤形象。
在讲座之初,石军老师就提醒听众要走出三点误区,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首先就是走出进化论的误区。依照进化的观点容易得出现在的总比过去好的观点,但事实上古代的东西未必就会过时。第二是走出五种社会形态的误区。石老师表示:每个时代都会有接触的人物出现,其思想有跨越时空的特点。第三是走出科学主义误区,不能用技术创新的观点来看待譬如人伦、宗教等事物。
讲到这里,石军老师对当下中国发展的现状作出了思考,他说:“中国现在的问题就是该坚守的东西没用坚守,该创新的东西也没有创新。当下要做的就是找我们的‘旧’,守我们的‘本’”。
对于孔子本身的地位,石军老师说现在流行的思想家、教育家的称号局限了孔子的成就,他应该是至圣,是先贤。孔子前半生游说天下,六十岁后开始整理典籍。孔子关注人,在他的讲说以及后人整理的文献中都可见一斑。
孔子对于人的关注,主要是关注人的品格、道义。石军老师引用《论语》中的“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与“巧言令色鲜矣仁”来肯定人的正直品格和指出人的虚伪与可耻之处。接着,石老师指出人是有局限性的,他有动物性的一面,即欲望和本能,又有人性高尚的一面。比如“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就挑明了人所具有的趋利避害的本能。但历史上不乏为了自身的理想和信念而放弃生命的仁人志士,这种超越本能的行动恰好体现出作为人所具有的可贵品质。而石老师也这样说:“当面临富贵的诱惑,贫穷的煎熬,死亡的威胁时,人的品格才会显现出来。”
孔子的思想不仅体现在关注人的品格,还体现在对人伦的关注上。石军老师就日常的人伦关系进行了具体的讲解。首先,他认为“父子有亲”中的“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亲密关系,而是比爱更加深厚的感情,是一种同体的感觉。在说到“君臣有义”时,石老师强调现代社会也普遍存在“君臣”关系,只是更为隐蔽而已。对于“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石军老师也做了简单介绍。
紧接着,石老师从“公私之辩、王霸之辩、华夷之辩”讲述孔子更为深远和广阔的思想。
《论语》中记载“下之事上也,不从其所令,从其所行”即时对君主管理方法的一种思考。石老师也指出,孔子支持天道政治、反对霸道政治,虽然“未尝一日施行于天下”却对中国历代王朝的治理及民心所向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讲座的最后,石老师感叹说如果世上没有孔子,那将是一个充满黑暗、荒凉和寂寞的世界。石老师还指出,读书人所谓的“皇权崇拜”其实是一种误解,在中国知识分子有的只是“圣贤崇拜和祖宗崇拜”。
本次讲座由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西安交通大学教务处、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联合举办。
讲座人简介:石军,陕西省孔子学会副会长,西安先卓书院特聘讲师,1981年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学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陕西师大历史系,中国思想史研究生,硕士学位,参与撰写赵吉惠、赵馥洁主编《中国儒学史》。多年来结合陕西的地域特色和关学的优良传统,深化儒学的学术研究,将儒学研究与中国当代的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与张载关学的研究相结合,与周秦文化的研究相结合。走出书斋,步入民间,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儒学的普及工作,服务于当代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儒学研究的深入和扩大儒家文化的正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