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繁體中文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当代儒学网 > 中华儒林 > 山西 > 儒门动态 > 第五届全国儒学会议“儒学教育与立德树人”学术研讨会在山西应用科技学院召开(图)
第五届全国儒学会议“儒学教育与立德树人”学术研讨会在山西应用科技学院召开(图)
当代儒学网   2017-06-08 02:39:04 作者:郝凤梅 来源:山西省当代儒学研究会 文字大小:[][][]

  5月27日下午,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研讨会——第五届全国儒学社团联席会议暨“儒学精神的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之“儒学教育与立德树人”专题讨论会在我校召开。出席研讨会的儒学专家有:香港孔教学院秘书长陈杰思,陕西宝鸡文理学院政法学院教授王兴尚,北京中医大学讲师程旺,广西大学哲学系、国学研究中心教授郑朝晖,湖南湘潭大学哲学系教授徐建勇,上海大学副教授王有英,中共漳州市(福建)委党校副教授李联华,山西省儒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宋大琦以及其他近20多位儒学研究者。研讨会由香港孔教学院秘书长陈杰思、陕西宝鸡文理学院政法学院教授王兴尚主持。



  会上,各位儒学研究学者立足于他们自身长期研究的儒学领域,围绕本次研讨的主题——“儒学教育与立德树人”展开讨论,阐述了自身对儒学各个侧重的关注和学术倾向,对自己的学术论文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他们都表示,希望可以抛砖引玉,让更多的儒学专家对自己的研究进行批评指正,期待自己的学术研究能够更加正确,更具有时代性,渴望能够与更多的儒学研究者达成共识。

  广西大学哲学系、国学研究中心教授郑朝晖主要介绍了他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就国学教育推行而进行的研究和探索以及他所得出的重要结论:少数民族接受汉文化具有滞后性,主要偏重于诗文,实质的思想性很少;少数民族接受传统文化带有功利性,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扭曲接受;当代大学生对世俗文化、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并行接受,多样文化竞争激烈,国学兴盛存在诸多困难。

  上海大学副教授王有英在她的论文中以“慎独”将传统道德观念与现代教育联系起来,并制定了相关的“策略”,她希望更多的儒学研究者能提供更好的方法建议,将“慎独”思想更加完善。

  山西省儒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宋大琦则以我校积极筹备二级学院——儒学院为契机,对儒学的现代应用教育进行了积极思考。他结合党中央、国务院两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市场需求进行了充分的考证,他认为,现代的儒学教育应该找到一个可以自己维持点——向礼仪执业进军,以儒学会专业的教育进行培训,合格后颁发证书,从事一切与中国礼仪有关的婚丧嫁娶等活动。

  中共漳州市(福建)委党校副教授李联华以他们当地漳州市的文庙各项教育功能的恢复为例,认为当今社会道德伦理出现问题,恰好为文庙(庙学)兴盛打开了一个平台。他从教育家和政治家的角度出发对文庙的定位、级别、经费保障、教育体制等进行了一个全方位的梳理。

  湖南湘潭大学哲学系教授徐建勇结合自己从事多年的教学经历,主要介绍了梁漱溟的教学改革尝试与梁漱溟的教育理念。他认为传统的儒学老师叫师傅,不仅教授弟子技艺,更多的是一生的扶植,师徒的情谊是一生的,而现代的师生关系很淡漠,传统的人文输送几乎没有,当代大学是“有知识的人”而不是“有文化的人”。

  北京中医大学讲师程旺主要介绍了他在北师大读书会时所总结的七点心得:对古人的行为要真了解才能评判是非(了解+同情);重视历代的图书著述;善于利用现代研究成果;微观与宏观相结合;逻辑方法与体例方法相结合;会议的各种组织程序都很重要,比如主讲人、参加者、主持人等;中国人不信教会,不做礼拜的周六日更应该用于心灵归宿和精神陶冶。

  香港孔教学院秘书长陈杰思在他的发言中,分析了自党中央、国务院两办公厅下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后,全国各地对传统文化以及儒学教育的落实情况只停留在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的形式阶段。他比对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工程)在全国的落实推行情况,指出中华传统文化工程(文工程)在现实中推行的难度。他结合自身几十年的儒学、儒教研究工作,就文工程推行的目标、评估可能性、现实性、作用、保证条件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陕西宝鸡文理学院政法学院教授王兴尚立足于周秦文化的发祥地,就当时的中央文化对宝鸡的影响,较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周秦伦理文化。

  研讨会上,每一位儒学研究者提出自己的儒学观点后,香港孔教学院秘书长陈杰思、陕西宝鸡文理学院政法学院教授王兴尚都进行了精彩而全面的点评。而在座的其他学者也根据自身的研究范围、工作经验、教学经验等对发言者的观点进行了评价,他们以传统诗词散文著述以及现代研究论证为论点,或赞同,或反对,或慷慨陈词,或沉静剖析,他们的观点对传统文化以及儒学的研究无疑是一次又一次的完善。

  本次研讨会,鸿儒齐聚,他们多年从事儒学研究,对传统文化与儒学兴盛、传统道德与现代教育结合进行了深刻思考与有力探索,他们的观点虽不尽相同,但无疑是百“家”争鸣,求同存异,他们的汇聚是儒学的文化盛事,对儒学的进一步研究和在现代环境下更好地传承发展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


关闭窗口
 

copyright(c) 2004-2012 中国当代儒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北京·东城区国子监街65号  e-mail: mail-ccc@163.com  mailzhrx@163.com QQ:1953300734  审批表下载 
晋ICP备120015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