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繁體中文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当代儒学网 > 中华儒林 > 江苏 > 儒门动态 > “全球化的信仰:儒学的世界化”学术研讨会在江苏召开
“全球化的信仰:儒学的世界化”学术研讨会在江苏召开
当代儒学网   2017-04-12 02:37:44 作者:苏州日报 来源:曹蔚翔 文字大小:[][][]

 

    近日,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多所高校与社科研究单位的50余位学者专家汇聚苏州大学本部,围绕“全球化的信仰:儒学的世界化”话题,开启了一场思想火花四射的学术盛宴。据悉,本次学术会议由苏州大学比较文明与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上海社科院文学所主办,苏州大学文学院、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协办。

    整场学术研讨会包括“主旨发言”“小组讨论”与“主题发言”三个环节。主旨发言阶段,与会学者听取了耿幼壮教授等四位专家的报告,就全球化背景下儒学的新发展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杨乃乔教授将中国儒家诗学视为汇通于中西诗学而又不同于两者的第三种学术立场,探讨了21世纪儒家思想全球化以及当代中国学界介入性公共知识分子缺失等问题。殷国明教授以郭沫若的《马克思进孔庙》以及围绕该文论争为缘起,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思想之间的深层次矛盾与融通。小组讨论阶段,与会的中青年学者以“马克思主义儒学研究新阶段”“比较文明学与儒学文本分析”为主题,分别进行了专题发言与研讨。在最后的“主题发言”中,来自上海文化研究所、苏州大学等机构的老中青三代学者就“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儒学的建构”这一主题分别作了报告。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中国的崛起,作为中华传统主流的儒学正在走向世界。儒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问题,特别是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融新问题因而成为备受关注的学术热点。本次会议上,“马克思主义儒学的建构”也成为整场会议的核心议题,全面讨论了全球化时代儒学世界化的可行性与进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记者摘录了相关学者专家的观点,以飨读者。

观点摘录

马克思主义结缘中国源于中国文化“有容乃大”

    华东师范大学殷国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不仅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接、交流和交融,走向世界的历史,更是中国传统文化自我更新、浴火重生的过程。20世纪中国文化变革的显著标志,就在于公共场域和视野的扩大,文学批评的社会性越来越突出,包容性和延展性也越来越大,中国文化以自己有容乃大的胸怀拥抱了世界,这才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深度结缘的真实成果。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落地生根,不仅仅由于现实需要,而且还在于其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深度结合和契合。这种深度结合和契合的基础,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拥有的超乎寻常的胸襟和包容性——尽管这种胸襟和包容性明清之后一直没能找到释放的机运,且在社会和文化腐败中有所收缩和收敛,但是始终留存于历史的文化遗存和记忆之中,一旦激发,就会焕发出磅礴意境和气势。

中国儒学需要马克思主义

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苏州大学方汉文:在当代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对儒学的诠释与新建构必然成为中国理论话语的中心。中国儒学作为一种古代文明的思想体系,必须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阐释,扬弃旧观念与体系,才可能为全球化时代所用,才能得到新生,形成现代儒学,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现代儒学是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儒学,它把传统儒学的“仁道”和“中庸之道”转化为现代儒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用马克思主义研究莎作

至关重要


    四川外国语大学李伟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美学理论研究莎士比亚及其剧作,这在莎学研究中占有重要位置。以苏联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莎学对中国莎学有深刻影响。

    中国特色的莎学研究,表现为以苏联马克思主义莎学为中介实现中国语境下的莎学批评,它试着用社会学的方法解释莎作,从将莎剧纳入社会学意义的理解到美学与文艺层面的认识,从而使中国莎学研究构建了鲜明的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的莎学批评。

    马克思主义莎学批评对中国莎学研究有其巨大和积极作用。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莎学等非东方与非西方莎评的“异质性”的差异,才导致了中国莎学批评的“现代性”的形成。

关闭窗口
 

copyright(c) 2004-2012 中国当代儒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北京·东城区国子监街65号  e-mail: mail-ccc@163.com  mailzhrx@163.com QQ:1953300734  审批表下载 
晋ICP备120015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