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21日,在尼山镇西官村农家院,孩子们手拿大红福字,喜迎新春
点一炷清香,诵两句《论语》,品三口福果……1月21日,全球最高孔子像迎来了第一批小参拜者,他们是来自曲阜多所学校的学生。在祭祀官的引导下,孩子们一个个庄严站立,正衣冠、拾肃容,别提多认真了,而这跨越两千多年的相会,不仅为新一年的开启照进了冬日暖阳,更如手中的香火般预示着优秀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
在今天的曲阜,过“文化年”渐渐成为一种风尚,尼山作为孔子出生地,更是将“第一家”里的年味烧到了最红。顶着零下7度的低温,4岁的张馨予用娇嫩的小手拉下围脖,大声朗诵《论语》,更在祭拜后神定气闲地背诵了一长段《大学》,举手投足做派十足。母亲孙那壹告诉记者,家里人学儒学、幼儿园里讲论语故事,街头巷尾到处是儒家名言,浓郁的文化味已经在潜移默化间影响了女儿,让她早早地变成了一个小国学迷。
“古人讲,食供果可以沾染福气。来,大家一起来分享供果吧!”祭祀官话音刚落,原本一本正经的孩子瞬间炸开了锅,从供台上拿起水果、点心大口吃起来。过年,讲的是喜气,图的是喜庆。为营造参与性强的春节活动,尼山镇将过年会的会场分设在尼山圣境项目现场和更能原汁原味呈现乡村风貌的西官村。
西官村全村人都姓桂,完整保存了桂系家族的老传统,过年要祭天地、祭灶王爷,要全村齐聚、恭读家训,要在铺满芝麻秆的院子里“踩岁”,为来年讨个好彩头。如今,这些罕见的民风民俗又被重新摆到台前,成了鲜活有趣的春节活动。
“家里过年很少贴春联了,偶尔贴贴还都是买现成的,就说那稀饭一样的浆糊吧,我从来没见过。”秦永怡是济宁学院第二附属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从小在市区长大的她对农村的老习俗、老物件充满了兴趣。一会儿满村跑着找大门贴福字,一会儿撸起裤管踩芝麻秆,一会儿又摆弄起乡村记忆馆里的各色农具……年是乡村火,成了到场者一致的看法。
年味和文化味有机融合,离不开创新设计和穿插。“除了文艺表演、非遗项目展示等‘老把式’,我们还创新推出了新年大寻宝活动,把布老虎、泥塑、面人等代表农村记忆的特色手工艺品藏在村里的各个角落,让游客寻找,找不到的还可以通过论语接龙的形式获取奖品,这项活动很受游客尤其是孩子们的欢迎。”尼山镇党委书记、尼山省级旅游度假区党工委书记陈鹏说,尼山镇希望通过春节活动将儒家文化与民俗文化进行深度结合,让每名到访者充分感受“第一家”里的喜庆文化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