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繁體中文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当代儒学网 > 中华儒林 > 山西 > 儒门动态 > 山西省第十二届当代儒学论坛实况及论文集摘选(组图)
山西省第十二届当代儒学论坛实况及论文集摘选(组图)
当代儒学网   2016-11-12 09:52:25 作者:记者孟志远 来源:发展导报 文字大小:[][][]

 

 

    10月25日,山西省第十二届当代儒学论坛暨山西应用科技学院儒学院筹建座谈会,在山西应用科技学院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山西省当代儒学研究会主办,山西应用科技学院、山东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太原儒学促进会等单位协办。来自儒学界的专家代表以及社会各界人士,以当代儒学为主题展开探讨,并就山西应用科技学院儒学院筹建方案建言献策。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研讨还收到来自清华大学、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等国内一流大学、研究机构的著名学者的学术论文25篇,形成论文集供在场的专家代表学习探讨。

  论坛开始,山西省当代儒学研究会副会长、山西应用科技学院院长宋兴航先生致欢迎辞。山西省当代儒学研究会会长、中华儒学会执行会长柳红军,代表山西儒林向山西应用科技学院赠送“办学兴教育英才,尊孔崇儒承大道”书法作品。随后,《山西第十二届当代儒学论文集》在论坛上发布。

  山西省当代儒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郭相宏先生,就论文集发布及内涵特点从三方面进行了学术解读:

  第一,从作者群体而言,呈现出“老中青结合、文史哲俱全”的特点。既有国内一流大学的儒学大家、著名学者,也有中年学术中坚、青年后起之秀。同时,各位作者的专业背景多元化,分别来自文学、史学、哲学、政治学、法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几乎涵盖了整个人文社科领域,纵观各家学说,难出其右者。
 

 
 
  第二,从研究内容而言,呈现出“传统命题精细化、新生命题时代化”的特点。例如,“心学思想世界的建构与拓展”“黄宗羲的虚意寄托”“儒家生态哲学的基本原则”“戴震孟子人性论”等都属于儒学研究传统命题的范畴。可喜的是,在儒学与新学科的结合上,展现出儒学兼容并包的强大生命力。例如,在依法治国的时代大趋势下,很多学者关注“儒家思想与人权观念的交汇”、在新时代背景下探寻“荀子的法治思想”、在人性与法治之间“反思中国法律传统”等,这些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命题与现实紧密结合,使得传统儒学的经世致用焕发出勃勃生机。

  第三,从研究方法而言,呈现出“通古今之变、求中西之理、传历史使命、展光明前景”的特点。例如,有的青年学者用西方哲学的方法来分析“冯友兰从儒释道看 负的方法 ”;有的学者运用了比较的方法,从古今对比、中西对比来展开论述;有的学者用历史的方法来追根溯源、正本清流。还有的学者立足当代,意境高远,志在儒学在新时代的经世致用,如 “当代儒家的历史使命、时代定位与行动”文章则展现了当代儒学的气度与抱负。

  郭相宏主任表示,这次研讨会立意深远、视野宽广、论题多元、生机盎然。说明儒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够适应新时代并为新时代提供新的理论营养、解决现实问题。儒学的复兴已经不是未来美好的愿景,而是正在发生的事实。愿诸位同仁能够见贤思齐、修己达人,以点滴之力,汇儒学之海。

  在自由讨论环节,省内外儒学专家学者杜改转、张燕身、张宇飞、张曾祥、陈忠慧、王玉琴等人士从“儒家学风一脉传”“传统文化与母亲成长”“关于儒家的另一种诠释”等多个角度进行了讨论。
 
  柳红军会长最后进行学术总结,他认为本次论坛呈“小、高、实”三个特点为:一、规模小,人员精;二、层次高,论文作者半数以上为全国儒学届知名学者,论文质量高,学术层次高、理论水平高;三、务实,研讨议题关注时代热点、切合当下现实,并且紧接着召开儒学院筹建座谈,探讨与推动儒学走进高校学历教育、促进大学人文教育和大学生君子人格塑造,理论指导实践,促成实事。
 
  在随后的山西应用科技学院儒学院筹建座谈会上,与会代表就学院名称、定位与愿景、任务与职能、机构与人员、学科设置设置等进行充分的讨论,积极提出建设性意见。宋兴航院长表示,希望通过山西省当代儒学研究会主办的此次论坛和座谈会,能够推动院、会合作,建设好儒学院,为学校文化建设及内涵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时运用校园文化阵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报效国家、造福社会。
 
 

 


  链 接

  学术论文集节选——

  内圣外王之道与当代新儒学重建
 
    内圣外王是儒家一而贯之的思想结构,在今天儒学全面复兴的过程中,笔者认为还应以内圣外王为基本结构重建当代新儒学。如何重建?笔者提出几点思考。

  第一,彰明仁道。如何彰明仁道?通过经典。尽管历来对孔子与六经的关系有不同的看法,但都难以否认孔子通过六经,“述而不作”,开创了儒家学统,彰显了儒家道统。“述而不作”的经典诠释方式实质上是“以述为作,述中有作”。后世儒者深契孔子整理六经之意,强调经以载道,以经见道,通过经典诠释彰显儒家之道。
  
    第二,修身为本。此本即修身。《大学》“三纲”与“八目”的关系是——“明明德”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者相对应,修养途径是知、止、定、静、安、虑、得,都是“修身”份内的事,是属于内圣方面的;“亲民”与齐家、治国、平天下相对应,都是“修身”份外的事,是属于外王方面的。“修身”作为“八条目”中心环节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思想整合。今天的思想整合还应该以中庸之道为基本途径,以儒学传统作为基础性的资源,以儒为主,兼容诸教,整合多元思想文化,构建未来中华民族的文化体系。
 
    第四,社会儒学。社会儒学就是“民间儒学”,也可称为“草根儒学”,就是指普通民众对儒家文化的无意识认同和践行,是“日用而不知”的儒学,是存在于普通百姓生活方式、生活习惯、风俗习气、品行操守中的儒学。
 
    第五,制度建构。以仁道为核心,重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礼治是治道的主体,在德治与法治中向上沟通道德,使道德能够落实,向下沟通法律,使法律有所统摄,起着上通下贯、中道制衡的作用,形成德治、礼治、法治立体的综合治理模式。

   (韩星:著名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山西省当代儒学研究会特聘研究员。)
 

  研究康有为再次成为热点
 
    近年来大陆儒家服膺者对康有为表现出特别的重视,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事实。要充分理解这一现象至少需要注意到以下三点。
 
    首先,如果说身处大陆的儒家服膺者与身处港台的儒家服膺者在问题意识上有很大不同的话,那么,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表现在对制度问题的关切和重视上。
 
    其次,从中国思想界的整体变化来说,康有为再次成为一个热点,意味着必须能够突破新文化运动以来所形成的思想前提与理论格局。
 
    再次,在大陆新一代儒家服膺者对康有为的重新重视中,康有为以其本来的保守主义面目而出现,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新一代儒家服膺者在政治问题上持一种反现代立场。

   (唐文明:中华孔子学会秘书长,清华大学哲学系副主任、博导)
 

  关于文明的本质的思考
 
    一、从“文明”到“反文明”:“文明”的多重含义
 
    “文明”是一个和文化一样多义的术语。在我们的日常语言中,“文明”至少有五种含义。第一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物质与科技、体制与礼仪、精神与文化等方面的成果的总和。在这种意义上,语言文字、文学、历史、哲学、宗教,城邦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国家制度、法律体系、各种人际交往的礼仪制度都是文明的表现形式。
 
    文明的第二种含义是不同文明的载体——文明体、文化区域、国家、民族等,都可以说还是文明的载体。
 
    文明的第三层含义是价值观意义。文明成为一种价值观,“文明的”就是“好”的,值得肯定的,值得期许的,标志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方向的。
 
    二、文明的本质是和谐
 
    文明的本质是什么?应当是各种关系的和谐共存。这种和谐的价值观表现于人与人之间,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的人己和谐观;表现在社会上,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和为贵”(《论语·学而》)、“大同”和“民胞物与”的理想社会;表现于个人修养,是《中庸》的“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发而中节之谓和”的心灵和谐观;“中和”不仅是个人心灵的和谐,也是天下的大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和”表现于国际关系,是“万邦和谐”“万国咸宁”的睦邻友好关系。
 
    三、文明的力量:软实力、硬实力、感召力
 
    在当今世界,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以“和谐”的价值观为核心,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为国际交往准则,以不同文明的平等包容、相互借鉴和学习为基础,逐步打破民族国家的限制,建立民主正义的国际秩序,形成全球经济与政治、文化与文明、命运与生命共同体,从而实现“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类永久和平愿景,将是中华文明对于人类文明史的伟大贡献。

   (乔清举:中央党校哲学部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中华儒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关闭窗口
 

copyright(c) 2004-2012 中国当代儒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北京·东城区国子监街65号  e-mail: mail-ccc@163.com  mailzhrx@163.com QQ:1953300734  审批表下载 
晋ICP备120015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