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阅读程龙伟先生的文字,以茶为骨,串连起先秦至近代的茶诗,叙述人生中的悲欢离合,而他将自己的喜怒哀乐也融进了这浅黄的纸页。
初次见到华夏茶书院院长程龙伟时,纯白的绵柔衬衫,黑白配的上下衣,简单朴素中透露出儒雅,出尘气质里带着仁爱。

程龙伟院长发言

程龙伟院长上茶课
在学海中拾贝,汲取艺道涵养
程龙伟先生本为中学教师,稳定安逸的生活并未让他安于现状,他努力在书海中“扑腾”。
“吾十五而志于学”,他自中学以来坚持读经典,勤思考,做笔记,涉猎广博,“我读的书非常杂,什么书都读”。工作以后,白天完成教学任务,夜晚泡一壶香茗,沉浸在圣贤的对话中。或激情澎湃,或黯然神伤,或吟哦背诵,或圈点批注……凌晨的钟声敲响,他才从古人梦中惊醒。
在追溯传统文化的根基和源流中,程龙伟发现“琴”在古人的创作与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诗词歌赋,每一首都可以吟唱啊!放眼安徽,当年能弹古琴的人很少。程龙伟在走访之后,以真诚获得古琴老师的青睐。而“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古琴艰深,程先生的手指因常年练琴,已经有深深凹痕了。
程龙伟钟情读书但没有困在书房,困在故纸堆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四处游走,参与学术交流。程先生在游走中结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我很幸运能在游走中遇到许多志趣相投的道友,与我一起创办茶书院的张院长也是在游走过程中结识的”。
在书院中创作,传播艺道知识
当问到“为什么会和同仁们创办华夏茶书院”时,程龙伟只用了“水到渠成”四个字来回答。
2015年7月华夏茶书院正式成立。程龙伟将茶文化作为书院的核心研习内容,确立“中正、宽博、平和、雄健”的院训,设立了茶、香、琴、花、华服等多门传统艺道课程,并且定期开办公益国学大讲堂,组织各类传统文化活动来努力弘扬传统文化,如端午屈原祭和“茗读会”“少儿养正计划”等。短短一年时间,越来越多的朋友知道了茶书院的存在。
“不学礼,无以立”,程龙伟先生让礼渗透入书院方方面面。一天始于礼圣,课前课后向老师行答谢礼,饭前进行餐礼颂辞,对前辈恭敬,对后辈友爱……这是日常,而茶书院与安徽省民俗学会及其他书院联办的端午屈原祭更是将古代的礼节重新展现在现代人眼前。
而他的散文,无论是《谁谓荼苦,其甘如芥》的缠绵细腻、《谁知碗中茶,片片皆辛苦》的忧世伤身,还是《穿越历史迷雾的那片青》的自豪挥洒、借茶写人文章中的哀婉叹息,多变的文风,不变的是文人的多愁善感与忧国忧民。
他骨子里终究是个纯粹文人。

程龙伟院长示范祭礼
在公益中前行,践行艺道精神
程龙伟作为华夏茶书院的院长,主管教学。他招收学员不看家室学历,注重学员气质能否与书院气象融合。通过面试的学员将获得一年的免费修学机会。他传承国学,却不为名利。“书院经费由匡古文化公司提供,书院主要以公益方式呈现”。
今年暑期,程龙伟先生促成了首届一月期大学生公益国学夏令营,将公益国学推进大学校园。而他还和其他朋友一起发起“马郢计划”,以传统文化守护留守儿童,以国学来助学助村。推开书院斋堂的大门,首先看到的是马郢筹款捐助箱。华夏茶书院还在马郢村设立了固定的乡村修学点,定期与马郢村的儿童交流,组织他们开展相关的国学活动,“即使经济贫困,也不能让知识贫乏”。他和马郢村一起实施“晴耕雨读”农业体验项目活动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响应,成为“马郢计划”重要项目之一。

程龙伟院长与马郢孩童合影
作为学生,他无愧恩师,承艺道于名师却又能有自己独特建树;作为老师,他无所保留,传艺道于爱学人并孜孜不倦;作为社会人士,他热心公益,播艺道之种于幼童又温暖浅白。程先生,潜心做传统文化的摆渡人。(文宋安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