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繁體中文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当代儒学网 > 中华儒林 > 贵州 > 儒门动态 > 中华孔子学会年会在贵阳举行 近百位儒学家到会
中华孔子学会年会在贵阳举行 近百位儒学家到会
当代儒学网   2016-09-01 07:43:56 作者:小胡辑 来源:贵阳网-贵阳日报 文字大小:[][][]

 孔子讲学图

827日至28日,中华孔子学会2016年年会在贵阳孔学堂举行,主题为家庭、社会、国家与天下:儒家传统中的共同体理念,全国近百位儒学专家学者到会。

本次年会由中华孔子学会和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联合主办。

在年会现场,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专家学者结合各自研究的领域,从儒家传统中的家庭观念、社会观念、国家观念和天下观念出发,探讨中国儒式家庭的现代价值。

围绕今年年会主题,大家还提交、宣读了《儒家家庭观及其在现代企业组织中的转化》、《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王阳明的一体政治论》、《中国儒式家庭是家庭建设和发展的方向》等80篇论文,就经学史、儒学史上的人伦观念、儒家家庭观念的意义等兼具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的命题进行了交流。

什么是儒家的修身之学

会上,学者夏均宁、安启杰提出儒式家庭的概念时,大家首先探讨了儒家的修身之学。

人类修身的观念是孔子开创儒家学派以来,儒学最为基础的观念之一。西南政法大学教师董卫国说,一部《论语》即以字压阵,孔子自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对学生最高的称赞,也是说好学。儒家所谓学,从根本上说,是修身之学。

董卫国认为,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建立人格的学问,与知识技能之学习并不冲突。相反,只有以修身之学为基础,知识技能才能实现其积极的意义,更好地成就自己,造福社会。

从阳明学的观点,王阳明先生认为良知就是个人修身成德之最高律则。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师郭晓林认为,儒家修身成圣的理想,就是依循本心本性而行动,虽然艰难,但这是修身成德的不二法门。行动的理由就是对良知的践履,不管外在如何变化,以良知作为更高的行为规范;同时良知作为道德理由,对任何人都具有等效性,这样确认良知,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道德规范,才能彰显其价值和意义。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政治思想的一贯主张。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任蜜林说,如何修身,在《大学》看来,修身的工夫有四个方面,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以修身为基础。

充满人性光辉和温情的儒式家庭

人类自从进入父系社会,全世界有了统一的社会基层组织——家庭。在儒家思想中,自身修养好了,才能进一步把家管理好。

学者夏均宁、安启杰对儒式家庭的解释:具有儒家思想文化修养的家庭,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其特点是有各种伦理、道德规范;有家风、家训、家规的约束和传承;教育后代树立远大的理想等。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夏均宁说,五伦关系是最具中国儒家特色的伦理理论。在儒式家庭中,夫妇有别是人伦的基础,父子关系是家庭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而把长幼有序的原则推广出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夏均宁认为,我国古代儒家的家庭教育体系中,家训占有重要地位,传承着各种伦理道德规范,塑造着家人的心灵、志趣、性格。这些家风、家训、家规不但是儒家文化中具有特色的部分,也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儒式家庭中非常讲究孝道,董卫国认为这里所说的孝道,并不是现代人理解的外在的社会规范和伦理要求,而是人性的真实流露,是人之生命的内在本真需要。向内激发生命责任感,让修身立德的志向在人伦关系中得到升华和确认。

 儒式家庭教育后代树立远大的理想,走出不少的国家栋梁、仁人志士、民族英烈。安启杰分析其中原因,这些教育有着家国一体的观念,具有浓厚的人文精神、崇公精神、博爱精神。

 环视全球,教养程度最高,最充满人性光辉和人间温情的,当数中国的儒式家庭。夏均宁认为,儒式家庭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完善,克服古代家庭中对年轻人有所束缚等不足,使儒式家庭发展得以更加完美。

学者们普遍建议,在当下的家庭建设中,应当重视儒学在家庭中的传播、传承和实践,重视传统文化在家庭中的回归,让生活更美好。

中外企业创造性转化儒家家庭观

在儒家看来,家庭组织是所有社会组织的基础,家庭关系是所有社会关系的前提,家庭制度是所有文明制度的起点,儒家的家庭观主要有家道观家计观家教观等内容。

中山大学教授、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黎红雷借用明末清初儒学家张履祥的话:家之六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唱妇随。如是则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 而家道正。家庭的伦理道德关系就是家道观家计观即家庭的生产和生活功能;家教观即家庭的学习教育功能。

黎红雷研究发现,儒家的家庭观,对东方国家和地区的企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以日本企业成功的家庭化实践为例,这些企业发展出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职业培训制禀议等各种富有特色的家庭式组织形态。企业及其领导者充当一家之主,为其员工提供了谋生的手段、成长的场所,赋予了类似父母对子女般的无微不至的慈爱;而员工则作为企业大家庭的成员,对自己的,回报以类似子女对父母般无怨无悔的孝心忠诚,成为一个生死与共、荣辱相依的命运共同体。

他认为,日本企业的家庭化突出的是家计观,中国企业更看重的是家道观,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其中苏州固锝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该企业董事长提出了建设幸福企业的概念,即要把企业当作来爱护和经营。在他看来,企业是家,董事长是大家长,像父母一样关心公司高管。管理层也会上行下效,员工之间也会彼此关心。这样的企业在员工心目中,已经是生活中的第二个家,与自己的小家庭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

中外企业对儒家家庭观的创造性转化,证明了儒家家庭观的现代价值。

 

 

关闭窗口
 

copyright(c) 2004-2012 中国当代儒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北京·东城区国子监街65号  e-mail: mail-ccc@163.com  mailzhrx@163.com QQ:1953300734  审批表下载 
晋ICP备12001571号